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07-02 11:19
微信、UC浏览器和百度地图的平台化生存意见
上篇文章《一个“无App主义者”的意外生还》探讨了“App的平台化”。看评论有很多争议,还有说我是微信的收费打手来着,黯然神伤……但撇开纯粹的吐槽和冷笑话,值得思考的点确实也不少,比如产品形态——这是和普通App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一着不慎就可能输得体无完肤。

本篇就是在前文基础上进一步下沉,在活跃用户量等必需前提之外,说说App做开放平台的其他必要条件,并以前文测试用的3款App(微信、UC浏览器、百度地图)为例,做个辨证。

这里设置的条件有3个:高使用频度/黏度、遵从主基因的平台化、高开放度。层次和重要性按照顺序,由浅入深。

高使用频度/黏度

第一个维度最好理解。一个App要解决的需求足够大众化,才有资格收获大量活跃用户。然而这只是平台化的必要前提,一个互联网产品未来能够产生多大多远的价值,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使用频度。

一个典型的反例是通讯录备份App,绝对大众且普遍的需求。但问题是一般用户一个月能用上一次就很不错了,所以即使有很高的月活跃用户量,产品价值长远来看也是大打折扣的。

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3只App就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即时通讯(微信)和信息获取(浏览器)都是使用率极高的硬需求,频率甚至可以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地图的频度相比略低,但在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大跃进的时代,你绝不可能光凭记忆就横扫一个城市,因此地图导航也肯定属于高频App。

另外要提的产品黏度——粘住用户的本事。微信不用怀疑,社交产品的根基就是账号体系和关系链,算上腾讯的深厚用户底蕴,很容易就形成难以迁移的正向循环;浏览器和地图在这方面就还需要补课——即使它们都在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账号体系。

遵从主基因的平台化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高活跃用户量/使用频度/黏度的产品数量还是不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可以顺利地横向拓展——相反,很多时候只会让产品变臃肿,用户习惯和满意度彻底崩溃。

平台向左,臃肿向右,决定走向的根本因素就是平台化过程是否尊从了产品主基因。因为基因定义了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需求,以及所对应的目标用户群。

因此,一旦App开始平台化,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提供目标用户群需要的周边服务,解决与核心需求配套的周边需求。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功能堆砌。比如,一个天气App,加入“穿衣建议”功能就非常合理;但如果加入游戏频道,那就是“臃肿”。

按照这个逻辑,你就能明白微信的平台化,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了,因为这真是一件很难做的活儿。微信的基因是“即时通讯”,意味着极强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功能添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用户打扰,对张小龙这样的“用户体验狂人”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看历次的版本更新,也能感受到腾讯的小心翼翼——特别是对公众平台规则的不断矫正,简直就是如履薄冰。社交属性在这个环节就成了瓶颈,再联想到私密度远不及微信的微博“惨淡”的平台化过程,就更能体会张小龙的纠结了。

相比之下,浏览器和地图在这一环节走得就要轻松一些。无论是“信息展示”(浏览器基因)还是“线下生活”(地图基因),能与之搭伙的配套功能都很多而且很顺理成章(浏览器可做游戏、导航、电商,地图可做团购、优惠券、打车),这些在PC上就已经被验证过了——甚至可以说,它们的产品形态天生就是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和服务。

高开放度

这是最后的一个条件,也是App平台化的最终极形态——生态系统。无论多有实力的公司,自己玩也玩不过整个产业链。App在平台化初期可以封闭试错,但要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就必须吸收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更多的长尾服务,才能形成最大的正向循环。

当然,引入第三方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平台方必须从准入机制和产品形态上做好应付的准备。

上一个环节中,提到微信平台化的瓶颈是自身的产品基因,这点将继续其开放进程。微信是很棒的产品,公众账号体系是一种很潮的创新,从交互到功能都充满了新鲜感。但业内对于微信开放平台的各种解读和畅想,其实已经有些肥皂剧化了。其实无论从产品形态(无公众账号推荐和展示方式、外界对微信游戏的担忧),还是腾讯内部的协同机制(手机QQ的“微信模仿秀”、各事业部对接入权的争夺)看,微信都还没做好成为一个真正开放平台的准备。

浏览器和地图这两种形态不那么新鲜的产品,其实在开放方面比微信走得更远一些。

浏览器的基因就决定了它本身就是天然的开放平台,第三方内容和服务对于它来说就必须是互相依托、各取所需的关系,因此开放进展相对迅速。你已经可以在里面找到另一层级的分发中心(App、WebApp、插件、游戏等),其中包含了完整的准入机制和基础服务支持(索引、评分、支付体系等)。

地图开放针对的则是当前热门的市场概念——O2O。理论上来说,线下所有POI都能通过提交信息的方式接入地图应用,成为一座潜在金矿,因此这种高开放拥有足够大的需求和动力。惟一需要担心的是涉及到线下,传统长尾商家的信息化和接入效率不高,必须依靠平台方去挨个扫街教育,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综上所述,能够走到“平台化”这一步的App,都算是脱颖而出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跟其他垂直类App就是竞争甚至“猫鼠”关系——相反,既然作为平台方,就应该不断推出政策扩大完善与开发者的合作面。双方利益保持一致,才会是个健康共赢的生态系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