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种种迹象表明“飞行汽车”即将成为一个新的科技热词,而作为一家科技商业媒体,我们有责任告诉读者这一点——不管它是不是一次“公关炒作”,或者又一个“科技泡沫”。
上周 (2016 年 10 月 22日),加州湾区当地媒体《圣荷塞水星报》收到霍利斯特镇 (Hollister) 居民的新闻线索,报道了疑似 Google 创始人拉里·佩奇所资助的一家公司,在该地区上空试验“飞行汽车”的消息。在距离 Google 总部一小时车程,位于加州中部的霍利斯特镇机场 (Hollister Municipal Airport) ,一位工作人员拍下了这辆“飞行汽车”的照片。
据报道,开发这架“飞行汽车”的公司是 Zee.Aero,关于这家公司,虎嗅在今年六月实际上已经有过相关的文章。从上面这张照片来判断,目前 Zee.Aero 的产品应该还处于早期阶段,而备受关注的垂直起降功能,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端倪。
“飞行汽车”虽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频繁地隐约出现在科技媒体和公众视野当中却是今年才开始发生的事情。NASA 正在研发的 X-57 Maxwell 不久前才刚刚出现在虎嗅上,空中客车的“Vahana”也是这批“飞行汽车”当中的一员,不要忘了传统车厂,有报道说丰田汽车已经提交了专利文件。
而涉及到出行,怎么又能少了 Uber ?10 月末,Uber 发布了一份长达 90 多页的关于“飞行汽车”的报告,探讨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积极影响——“分享经济”之外的的一个新的“故事”。涉及到“故事”,怎么又能少了乐视?虽然这事儿还没有和乐视沾上关系,但是这并不妨碍贾跃亭在旧金山的发布会上用半调侃的语气宣布“看来我们真的要全力研发和制造可垂直起降的互联网电动飞机了”。
一个新的科技创投概念在逐渐成型,这是我个人的错觉,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如果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管它是叫“电动飞机”也好,“飞行汽车”也罢,在这个时间点的出现,对科技出行领域意味着什么?
笔者的一个初步判断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范围推广面临瓶颈,科技创投需要寻找出行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一项面向消费类市场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普及 (以及随之而来的规模效应),从风险投资的逻辑来看,通常就是失败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目前遇到的就是大规模推广普及十分困难的问题,从 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到 Tesla 的 Autopilot,汽车作为一个上百年的产业,并不是那么容易就颠覆的。
尤其是许多车厂也在自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科技公司们 (比如 Tesla) 的无人驾驶技术更没有先进到足以取代人类司机的地步,这就导致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更加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换句话说,整车厂不着急,而科技公司又没办法用有说服力的产品表现撬动市场、让消费者埋单。
而“飞行汽车”这个概念,却有着丰富得多的想象力。
首先,“飞行汽车”的交通规则并没有先例,一切规则的制定都要重头来,这就让科技公司们有了和监管平起平坐的机会。第二,“飞行汽车”的基础设施需要重新规划,不像汽车一样要顾及到现有的使用情况。换句话说,“飞行汽车”不需要担心“向下兼容”的事情,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再去有针对性的投资、设计、建设,实施起来包袱更轻松。第三,用户接受成本应该比“无人驾驶汽车”更低,人们认为驾驶汽车是顺理成章的事,让机器接管汽车就有点担心。因为大部分人在自己认为能够做好且涉及自身安全的事情上,本能反应是自己去做这件事。所以让人们去学习使用“飞行汽车”,大概要比去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容易得多——因为还没有人知道要怎么驾驶这东西。
虽然关于“飞行汽车”未来的发展,仍旧存在许多疑问。但是从科技创投的角度来看,“飞行汽车”远比“无人驾驶汽车”有前景得多。况且谁说“飞行汽车”不能加上“无人驾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