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 (ID:Global_Academia),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原文标题:《这种剧烈疼痛困扰近2亿女性,却常被当作痛经:隐秘的病因终于找到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种剧烈的疼痛困扰着全世界10%~15%的育龄女性,但却常常被忽视,或是被误诊为严重的痛经而延误了治疗,这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当原本应长在子宫内膜上的组织脱落、迁移至卵巢或其他部位重新生长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就会发生。这种病症不仅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还会导致不育和其他致残症状。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避孕药和手术切除病灶,但不少患者在手术后仍会复发,因此仍然缺失根治的手段。
更大的问题是,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了近2亿女性的慢性疾病,致病机制却仍然是个谜。科学家知道的是,遗传因素导致了一部分病症,但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首次将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造成标志性病变的细胞活动联系起来。尽管还需要更多研究进行确认,但这项研究揭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在驱动因素,并提示针对梭杆菌的抗生素疗法可能提供临床益处。
研究团队在对155名日本女性的检测中发现,64%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中出现了梭杆菌,而健康女性中这一比例只有7%。梭杆菌经常在口腔、肠道和阴道中被发现,并与牙龈感染等其他疾病有关,但子宫一直被认为是近乎无菌的环境,细菌数量也远少于其他部位。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细菌或许正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又一个关键致病机制。
接下来的分析表明,梭杆菌感染会诱导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性的结构变化,即子宫内膜样组织在子宫外分布。梭杆菌会发出一种警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这种信号分子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罪魁祸首,它们能将不活跃的成纤维细胞转变为增殖、聚集能力都更强的肌成纤维细胞,加剧病变。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推断,研究团队利用小鼠开展了实验。他们将一组小鼠的子宫内膜组织移植到另一组小鼠的腹腔内,数周内,后者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利用这一模型,研究团队将梭杆菌植入其中一部分小鼠的子宫,结果显示接种了梭杆菌的小鼠病灶往往更大、更丰富。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Yutaka Kondo)
接下来,研究团队还找到了潜在的治疗策略。他们用抗生素甲硝唑或氯霉素对小鼠进行阴道给药治疗,发现从细菌浸润到TGF-β警报,再到肌成纤维细胞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与病症相关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抑制。最直观的表现是,小鼠病灶的数量和体积都在减小。
因此,这项研究表明抑制梭杆菌可能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方法。目前,基于甲硝唑的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靶向大量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在杀灭梭杆菌的同时,也会消灭人体微生物组中有益的细菌,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不利结果。因此,抗生素可能无法作为永久的解决方案。研究团队同时提出了其他潜在策略,例如寻找能阻断肌纤维母细胞激活级联反应的药物。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还有大量没有解决的难点,例如这些梭杆菌是如何进入子宫内膜的、为什么一些人会更容易受到感染。但可以看到的是,这项最新研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基于这些重要的科学认知,这个隐形的健康杀手有望迎来真正有效的疗法。
参考资料
[1] Ayako Muraoka et al., Fusobacterium infection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osis through the phenotypic transition of endometrial fibroblast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d1531
[2] Bacterial infection may be ‘key event’ in common but mysterious endometriosis, study says. Retrieved June 14, 2023 from https://www.statnews.com/2023/06/14/endometriosis-cause-bacteria-uterus/
[3] Could endometriosis be caused by bacteria? Study offers fresh clues. Retrieved June 14 2023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956-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 (ID:Global_Academia),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