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虎嗅注:蠢萌蠢萌的聊天机器人是科技界整个 2016 的搞笑主角,有人认为它既然是人造物,所以注定理解不了高度模糊化的自然语言,因此成不了多大气候,而有人则认为它将来会大有可为,甚至将成为通向真正 AI 的最后一站。最近,著名科技网站 VentureBeat 的作者 Mahieddine Cherif 就撰文阐述了这一观点。
以下内容来自 VentureBeat,原标题为《Why chatbots are the last bridge to true AI》,作者 Mahieddine Cherif。虎嗅编译。
公元前 3000 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从那时起,人类就进入了存取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交换信息的时代。
五千多年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处理信息之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信息技术不断飞跃、处理手段也日趋复杂,与此同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对世界的重塑更是日复一日。
不信的话,请想想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当然,西方人认为这项技术始于德国人古腾堡(Gutenberg 1404-1468),而中国人则认为 11 世纪中期的毕昇才是该技术当之无愧的鼻祖。由于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曾被广泛应用并对西方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这里姑且先把创始之功算在古腾堡头上。
1440 年,活版印刷术诞生,不久后,印刷价格即大幅下降,催生出了包括“目录”在内的一大批革命性产品。接着,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应运而生,新闻这一行业终于闯进了人类历史。
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影响深远
起初那项看似简单的技术突破,居然孕育出了那么多的“从无到有”。如今,这些“从无到有”不但影响着人类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极大地左右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活版印刷术诞生几百年来,人们搜罗信息、推送信息的主要方式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譬如,我们仍然是通过浏览商品目录来决定买哪双鞋、通过翻阅出版物来寻找所需的知识,并且通过创建商品目录来推销产品和服务。
然而,这种方式真的高效吗?
听上去这个问题很白痴,但是拜托,别再自欺欺人了。人类的确要在信息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甚至不断颠覆过去;而且从本质上说,这是由信息与生俱来的三大用途决定的:
一、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譬如如何优化电力分配;
二、用来促进社会变革——譬如促使人们捐赠或进行网上投票;
三、用来引导创新——譬如帮助人们理解气候变化,继而帮助他们创建并检测新的理论。
聪明人从这三点不难判断出:信息的产出速度与处理速度,以及它最后产生的影响力,还有产出量与影响力之间是否成正比,是衡量社会创新成功程度以及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能在这类指标上得高分,我们就必须依靠技术。技术越发达,我们在相同时间内产出或获取信息的量就越大;大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又必须研发更发达的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处理信息、以及从信息中提取精华的效率,并最大化地实现信息应该产生的影响力。
这就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人类要不断在信息技术上推陈出新,不是吗?
事实上,人类社会直到 21 世纪初,其信息的产出量与最后产生的影响力都是完全成正比的。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要归功于“人脑”这一工具的信息处理能力。
然而今非昔比——信息仍在爆炸式地增长,可人脑的处理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这种情况下,沿用了数千年的信息处理方式(包括获取、筛选以及分享等等)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当今世界已经快要万物互联了,可来自不同种族、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时,居然还需要输入关键词,然后再在跳出来的一堆页面中细细筛选!这种办法实在太原始了。
相形之下,以 AI 为驱动的搜索引擎无疑更符合当今的需要——因为它能替我们完成浩繁的筛选工作。有了这一基础后,我们就有可能在信息处理方面实现效率大飞跃了。
不止于此
光实现这种飞跃还只是个起点。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创造出不但效率超高、而且极为类人的智能工具,让它像个出色又得体的管家一样帮助使用者完成信息搜索、信息分享等任务,并且有的放矢,让信息在使用者的生活中发挥应有的效应。
以 AI 为技术驱动的聊天机器人,无疑就是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尽管它现在还处于 AI的初级阶段。
毋庸置疑,技术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社交方式,甚至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做决定的方式,但就是不能改变我们作为人的本质。
我们仍然是“社会人”,不管技术有多发达、多纷繁,“口头交流”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会向朋友求取建议,甚至会请求他们帮我们在某些人生大事上做决定。(所以难怪,当今最容易一炮而红的产品就是社交产品。)
这就是聊天机器人兴起的基础。而“日益人性化”,将是我们对聊天机器人不变的要求。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方式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将第一次拥有一位以 AI 为驱动的朋友。这位朋友不但能从海量的信息库中搜罗所需,而且还能洞察人类的心思、记住他们的习惯和偏好,从而给他们提出合理建议,等等等等。
没错,我们现在还没研发出真正的“HAL 9000”(《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电脑)”或者“Her(科幻电影《Her》里面人工智能系统 OS1 的化身萨曼莎),但最近我们也的确在机器学习和信息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等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
相信只要进展不停,我们就有可能彻底抛弃那些目前仍霸占着我们手机的 App,最终与聊天机器人建立起真正的人机互动——或者说,人与“类人”之间的互动。
聊天机器人将成为通向真正 AI 的最后一站
实际上,聊天机器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它的兴起,除了有赖于人类对社交的需求外,还得感谢他们对传统网站、移动端应用等“前辈”们的“嫌弃”。
技术的巨大进步往往会引起人们对现状的不满。
譬如,因特网出现后,人们对“随处办公”的渴求日益强烈,最终,他们抛弃了那种老旧的、只能在本地运行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智能手机兴起后,人们对“随处办事儿”的需求又日益高涨起来,最终,传统网站日渐式微。
而 AI 出现后,人们又意识到:动动嘴皮子就能手到擒来已经成为可能,所以现在,App 们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了——人们已经不愿再忍受翻找和下载的麻烦;而且,有时不管某款 App 的界面有多友好,总会有用户因不知如何操作它而大感沮丧。
而有了聊天机器人后(我是说,待聊天机器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再也不需要下载任何东西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对着它“令出如山”,多痛快啊。
两段聊天记录,应该一下就能猜出来哪个出自 Siri
诚然,目前聊天机器人还是人人吐槽的对象——它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与执行都很糟糕。但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只要假以时日,它就能日臻完美。
所以接受吧,我们已经进入聊天机器人时代了。我相信每个时代都有其最终目标,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与一个类人的虚拟实体自自然然地交流,然后瞬间达成所愿。
而这,或许就是通向真正 AI 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