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6-28 13:45

植物工厂,人定胜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硬科技 (ID:guokr233),作者:陈闷雷,编辑:李拓,题图来自:《阿凡达2:水之道》


“吃饭”是碳基生物的日常。在全球极端气候愈加多发,供应链动荡,全球性耕地紧张,水资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喂饱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类,就成了新难题。


现代农业虽然拥有了更高效的化肥、农药、育种、农业机械等等,却还是和一万年前一样,受昼夜、季节、降水、土地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是否有一种更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能让种地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彻底摆脱一万多年来的“看天吃饭”?


近年兴起的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试图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制约因素”,以达到旱涝保收的目的。在本文中,一起来关注植物工厂,关注蔬菜自由。


什么是植物工厂


在理解植物工厂之前,需要厘清它与设施农业、垂直农业的内涵外延。


设施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人们通过在设施内进行的农业生产,综合应用工程装备、环境、生物等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最佳环境,开展种植养殖生产,生产范围包括设施种植业和养殖业。本文主要关注的设施种植业,目前主要是设施园艺产业,包括设施蔬菜、设施果树、设施西甜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等[1]。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温室蔬菜大棚,就是一种标准的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备不限地域、不限季节地进行农业生产的优点,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居民膳食结构均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含设施食用菌)生产面积近3500万亩,年产量2.65亿吨,占总生产量的1/3,年人均近190公斤;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年人均35公斤。从产值来看,目前仅设施园艺产业产值就超过1.4万亿元,占园艺总产值五分之二以上、农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以上,其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露地园艺作物的4~5倍[1]


设施农业的典型形态是塑料温室大棚,而进化版本则是垂直农业,垂直农业的最新代表就是植物工厂。植物工厂的本质是将农业生产流水线化: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以工业生产方式进行作物种植,彻底摆脱农业“看天吃饭”的特征。


植物工厂的基本模式,是通过计算机、电子传感系统、农业设施对植物生育的水肥气光温等环境条件进行高精度自动控制,为植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植物工厂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远非大棚能比——最理想的植物工厂几乎彻底脱离自然环境,生长要素完全可控、生产过程可预测,调节控制较传统大棚更加有效。


除了环境控制,植物工厂也在种植方式上与传统模式不同。通过垂直叠放生长架进行多层栽培,植物工厂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从而绕过耕地面积不足的问题。


总之,植物工厂、垂直农业、室内种植,均属于设施农业的高级阶段,即智能设施农业(为呼应标题,下文均以植物工厂指代),也可以将之通俗地理解成一种更高级、更智能的大棚。


植物工厂的产业链不算复杂,主要由上游农业科技组件制造商、中游植物工厂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农产品渠道销售三部分组成:


  • 上游:由农业科技各硬件、软件以及消耗品的制造商组成,包括生长照明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空调系统、生长支架、栽培工具、其它农化用品等。该环节大部分供应商非常成熟,竞争充分;少部分核心设备(照明)则有一定研发门槛;


  • 中游:由售卖解决方案和整体架构供应商组成,包括大型植物工厂公司和解决方案提供者。垂直农场解决方案包括工业级种植装置、货柜种植系统、全封闭受控环境种植和温室种植系统。中游为植物工厂的核心环节,也是初创企业最多的环节;


  • 下游:农贸市场、商超、餐饮企业等销售渠道。


早在2013年4月,“智能植物工厂”就被纳入“十二五”863计划[2]。虽然我国植物工厂起步较晚,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度并不慢,目前已有商业化植物工厂250余座[3]


随着建设现代农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层面对设施农业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在2022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指出,“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条,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再次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5]


(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地方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有如此重磅的政策支持,可以说现代设施农业已经成了未来我国农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植物工厂在海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偏爱。赛道已经有了Plenty、Bowery Farming、Aerofarm、Infarm等头部初创公司。其中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投资的Plenty,于2022年1月在E轮融资中融得4亿美元,创下垂直农业领域里迄今为止最大的融资纪录;同年3月,腾讯领投了荷兰垂直农业公司Future Crops;7月,阿联酋农业可持续技术公司Pure Harvest Smart Farms宣布完成1.805亿美元的融资;9月,室内农业公司Gotham Green完成3.1亿美元E轮融资;10月,美国有机农产品品牌SoilOrganic获1.25亿美元D轮融资。


综合来看,在2022年一年中,该领域流入的资金就超过24亿美元,较2021年的10亿美元增长近150%,超过此前数年的总和。这一数额放在热门赛道可能确实不算什么,但要放在农业领域,可真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巨款。


那么,植物工厂,相较于传统农业与传统设施农业,究竟有何具体的优劣势?


二、优势


简单地说,植物工厂在耕作条件、自然友好度、智能化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1. 超越土地


农业用地的稀缺性,一直是农业最底层的桎梏之一,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对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对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如退耕还林等活动,更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地的紧张。巴西农民此前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是这类矛盾的集中爆发的表现。植物工厂的一大潜力,正是在于改变土地的稀缺性。


  • 空间:现阶段,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备以及经济性等一系列原因,植物工厂距离理想设计仍有一定距离,但在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巨大优势已经凸显。通过多层立体栽培,植物工厂的单位面积产量,土地、空间资源利用率均远超传统种植模式:部分采用垂直种植模式的植物工厂可达到10~14层,同等占地面积下,实际有效面积可提升4.2倍 [6]。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内部环境调节能力的提升,这一数字仍有相当可观的提升空间。


  • 地点:由于植物工厂并不必然选用土壤作为基底物质,水培、海绵基底、雾培等无土栽培模式的广泛使用,使植物工厂基本脱离了传统设施农业对土壤的依赖,从而在选址层面近乎完全自由,规模也可大可小,适应能力很强。废弃厂房、楼宇、集装箱,经改造后均可用作植物工厂;如砂石地、盐碱地等传统农业生产开发难度极大的非可耕地,也不影响植物工厂运作;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允许植物工厂进驻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选址的自由为植物工厂带来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商业模式,即在城市近郊甚至是市内进行批量种植。新鲜蔬果的物流损失很大,大量产品在途中就会被损耗,而植物工厂可通过利用闲置的城市、城郊空间进行规模种植,将产地尽可能贴近消费者的“餐桌”,从而减少对长途运输、多层分销的依赖,降低储运成本的同时供应更为新鲜的农产品。更稳定的供应,也可抑制作物因季节波动带来的价格波动。


  • 雾培:也称气雾栽培,指利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为小雾滴状,直接喷射到作物暴露在空气中的根系,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


此外,立地条件的广泛结合高空间利用率,也使植物工厂成了海岛、极地、空间站,甚至是未来的月球科研站等空间稀缺的场景下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从政治层面来看,对于土地资源较为稀缺,耕种条件差,面临粮食安全风险的国家,植物工厂也具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愿景过度理想化,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缺点部分详述。


2. 超越自然


传统农业除了依赖可耕种的土地,也同样依赖气温、季节、降水、光照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如何尽可能减少自然因素的制约,一直是设施农业的核心发展目标之一。大棚就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实现反季节生产、周年生产,但植物工厂的愿景要更有野心。


  • 人造光源:理想的植物工厂完全不依赖自然光,转而使用人工光源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行业目前主要选用LED。


众所周知,光是植物生长的核心元素之一,但植物只能部分利用太阳光的光谱,如绿色的波长更强烈地被植物的叶子反射和透射,红色和蓝色的波长则更有效地被吸收。同时,可用的光谱和强度受地理、天气和季节影响。除了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核心功能外,光还可以作为植物的信号,以某种方式促进它的成长发育,如产生更高的茎或促进开花。此外,不同的植物对光有不同的需求,它们对使用的光波也有不同的反应。


植物工厂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人造光源的高效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模仿自然光,而是根据所种植作物的生物学效应调整光照强度、光质以及光周期,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通过人工补光或全人工光照射植物,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产品形态、色泽等(如较绿色生菜更受欢迎的红色生菜),而且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光照同样控制害虫、细菌和真菌病原体的昼夜节律)


信息来源:纽克斯招股书[7]  


  • 人工环境:上文已提及,除了人造光源外,植物工厂对内部环境的控制精度远超传统设施农业,可实现周年生产。内部的各生长要素均尽可能地维持在作物的最佳生长参数下,故不再受季节、气候影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下也可降低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


由于与外界实现了准隔离,工厂内植物的生长环境更加清洁,植物健康状况更佳。封闭设施尽可能的减少了病虫害的侵入,无土栽培的广泛使用也避免了土壤带来的常见病害——哪怕使用土壤的植物工厂,也倾向于选择经过处理的洁净土壤,而非暴露在外的天然土地。


总的来说,植物工厂所寻求的,就是实现更高的产量,更可控的生长周期,更强的生长一致性(品控),以及更稳定且可预测的产量。


据一些报道称,植物工厂番茄只需生长2个月即可采摘,而传统大棚番茄的生长周期则长达百天;一些叶菜的只需露地栽培的 1/5~1/3 时间就可收获,且因无需休耕,植物工厂的复种指数可达露地栽培的3~5倍,传统上一年只能种植两三茬蔬菜,但植物工厂一年可以种植 10~15茬,年亩产量可达40~60吨,是传统露地栽培的数十倍至上百倍[1][8][9][10]


以被誉为世界上最大垂直农场的AeroFarms为例,公司甚至称其在新泽西的工厂生产力比商业化农场高390倍,可实现蔬菜每16天收割一次,一年总产量约为90万公斤[11]。农科院的研究成果,则成功实现植物工厂水稻种植60天左右收获,将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左右收获的水稻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6]


3. 绿色农业


现代农业虽然广泛种植各类植物,但它和环保二字没有任何关系。大田农业本身不产生天然污染物,但在种植过程中,为了保证有足够产出,不可避免地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出。然而,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环境不够友好,可能导致土壤退化,地下水污染,残留物对人体也不安全。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偏低,受困于农药、化肥用量大但效率低,尤其是化肥用量曾一度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在持续治理多年后才在现今有了明显改善[12][13]


此外,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本身也涉及高能耗、大量碳排放、有毒有害废弃物等问题——根据联合国相关报告,全球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21%与农业部门有关[14]。解决气候危机,实现“3060”双碳目标,也需要从农业着手。


同时,农业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用水——实际上,现代农业生产的用水量是压倒性的多,超过其他全部人类生产生活之总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2020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显示,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70%;根据我国统计数据,21/22年的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也在60%以上[15][16]。水资源分配是当下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引发的一系列粮食安全、饮用水等矛盾,甚至是地区冲突的主要诱因之一。


  • :得益于相对封闭且高度可控的环境,植物工厂可以实现极高水平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上文提及的AeroFarms就曾表示,虽然旗下植物工厂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用水量只有传统种植模式的5%左右[17]。其它一些报道也提及,经过科学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可确定作物所需的精确水分平衡,叠加再循环系统,可将用水量减少90%~97%[9][18]


  • :智能系统的存在也同样强化植物工厂对化肥的利用率。如雾培、水肥一体化均可确保营养物质直接送达根系,未被吸收的也可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据称,植物工厂的肥利用率可达露地栽培的2~3倍[9]


  • :茄科作物如辣椒、茄子、番茄与马铃薯,葫芦科作物如黄瓜、甜瓜等作物有连作障碍,在普通大田或温室大棚条件下,连作会导致病虫害和减产,需要进行大量高成本高污染的土壤消毒与追肥工作。而多数植物工厂不存在这类问题,它们不需要天然土壤,高经济收益作物不必担心高强度连作而减产;由于消除了潜在的连作问题,加上近似密闭式的均一生产条件,保证了较少的病虫害,进而使农药用量远少于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也大幅下降。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也更为符合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此外,化肥、农药用量的减少也有助于降低种植成本,强化对供应链异常情景的抗力(如疫情和地区冲突导致的价格上涨)。植物工厂倾向于靠近消费者“餐桌”的选址标准,可缩短运输距离,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碳排放问题。


4. 自动化


除了上述优点外,植物工厂搭载大量智能化设施,高度工厂化作业的特征也使得行业相信,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作业将是非常可行的模式。


机器人可移动植物或调整密度,且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也可减少人为误差,以及缓解农业生产突出的劳动强度问题等。这无疑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待遇不足导致劳动岗位吸引力不强的当下,是一种不错的措施,亦可降低植物工厂的长期经营成本。


三、缺点


虽然我们全方位了的列举了植物工厂的优点与潜力,但现实是植物工厂在现实中相当罕见。理想的植物工厂几乎是最完美的农业形态,可惜在现实中,它的问题就如优点一样突出。


1. 几十元的生菜


植物工厂当然能种菜,但能够经济地种菜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植物工厂生产模式像工厂,也自然而然具备工厂的重资产特征,前期投资相当高。高度智能化的工厂需要安装大量的设备、仪器,所需要的控温、通风、消毒设备等背后均意味着大量资金投入,使得植物工厂的建造成本相当之高。


前瞻产业院数据显示,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工厂(包括内部装修、设备、设施),每平方米成本在15000~20000元之间;建设5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每平方米成本在8000~10000元;建设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植物工厂,建设成本会下降至8000元每平米[6]。《证券时报》报道的智慧牧草工厂项目,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需要资金5000万元,其中装备需要2500万~3000万元,厂房需要2000万元 [19]。其中,照明设备是植物工厂的设备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项目,完全采用LED光源的工厂,照明设备费用可占到总设备成本的一半[6]


除了启动资金需求大,植物工厂的日常经营也不便宜。


植物工厂用人工环境取代了自然条件,代价则是远超传统农业的巨幅能耗。当前植物工厂尚无统一的设计方案,不同企业的设施各不相同,但能源无一例外都是成本最主要的构成,占40%~70%左右,普遍在50%上下,其中光源和空调分别占了成本的 60%和35%[10][19]


遗憾的是,在现阶段,垂直种植模式所具备的额外土地和空间利用率,以及植物工厂理论上的任何优势,都完全不足以抵消非常高昂的能源成本。毕竟阳光免费,人造光可是要用电的。


《人民日报》援引数据显示,植物工厂种植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电,成本可高至每100克约6元,零售价每100克10~12元[1]。在京东平台可以搜到的水培植物工厂菜的价格为16.8元/150g,这一价格是目前北京新发地生菜批发价几十倍以上,比盒马生鲜最贵的有机生菜和生菜苗还要贵一倍多,一般消费者完全不可能接受。而生菜已经是非常适合现阶段植物工厂的作物,其它大部分作物在经济性的表现只能说惨不忍睹。



维护一个洁净的室内环境也并不便宜。目前的植物工厂做不到与外界的完全隔离,通风系统等环节仍然会带入污染物,所以也就不能彻底杜绝病虫害影响,且循环空气以及潮湿环境也导致真菌病害要比露天种植威胁更大。处理这些问题同样依赖持续的运营投入。其它如农用资材(营养液、种子等)费、工人薪资、员工薪酬等方面的支出也不能忽视——特别由于植物工厂的技术含量远超传统农业,企业往往需要很多薪酬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这对处在创业早期的企业也是额外压力。


农业从来不是以高利润率闻名的行业,不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几十块的蔬菜买单,哪怕是对有机、环保概念相当痴迷的发达国家消费者,也很介意为沙拉里的生菜多掏钱。销售农产品很难支撑高投入高产出的商业逻辑,居高不下的成本已成当前植物工厂面临最直接的发展障碍,90%的创业公司无法实现盈利,也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盈利路线。


在植物工厂一度火热的海外,“算不过来账”的后果已经显现。


2016年10月,日本东芝即宣布,位于该国神奈川县的横须贺无尘植物工厂于当年12月关闭,这给当时轰轰烈烈发展的日本植物工厂产业造成打击;成立于2010年的Farmedhere曾是北美最大的室内垂直农场,在几年前就因始终无法解决能源成本而关停;另一家大型垂直农业农场PodPonics则是因供应链问题而破产;融资超6.4亿美元的高科技温室公司AppHarvest在2022年的前三季度总收入为1000万美元,净亏损却超过8300万美元;法国集装箱植物工厂Agricool在今年1月进入破产程序;总部位于柏林的垂直农厂Infarm宣布将裁员50%以上。


相较于远大的理想,植物工厂的现实可以说是有点太残酷了。


2. 水土不服


虽然描述得天花乱坠,但植物工厂并不适合种植所有作物,如大田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等。


这与这些作物本身的经济性有关,也与植物工厂的设计有关。


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水培、雾培、非土壤基底等无土栽培模式也只适合根系较浅的作物。禾本科作物由于高度、根系等问题种植难度偏大,特别是很难在垂直方向多层种植,等于牺牲了植物工厂最大的优势,至于更加高大的木本植物更不必多说。


所以植物工厂现阶段只是具有这样那样的潜力,距离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还是比较遥远。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内外的创业公司都极其痴迷生菜、番茄和草莓这三种东西。


无他,唯省事尔。


3. 资本热病


农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历史长达一万多年,想为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讲一个资本市场愿意听的故事,当然不容易,这也导致植物工厂行业另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过于热衷投市场所好。


比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植物工厂的环保潜力。植物工厂当然可以减少药肥的使用,且对城市空间的利用也有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非常困难。


可持续性(ESG、碳中和、减碳)是当前广受关注的议题,在资本市场也很受欢迎。室内农业企业很喜欢将减碳潜力挂在嘴边,但在巨大的能耗面前,这种减碳潜力也就只能是潜力。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它们所谓的减少药肥使用带来的减少温室气体,早就被空调和照明成倍的用了回来。更何况植物工厂既做不到完全不用农药,也不能不用营养液,完全的绿色生产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植物工厂的初创公司也很喜欢堆砌技术热词。企业相当广泛地使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大数据分析、自动化、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术语。但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它们是否真的采用了这些技术,或只是出现在了展示给投资者的某张PPT中。


在实际经营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解决方案,各家创业公司也倾向于自己从头设计,“重复造轮子”的现象不算少见。每家公司根据自己对智能设施农业的理解修建设施,利用自己的一套复杂机制运营农场,然而却很少有谁能真正获得商业上的实质性回报,开支还随之激增,带来巨大资金压力。


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农业对资本市场从来不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领域,告诉投资人“我们计划经营一家现代大棚”相当无趣,但若表示“我们在经营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更致命的是,农业非常强调实践,而绝大部分投资人,甚至是创业公司本身的管理团队都对大规模农业生产缺乏理解。他们只是喜欢那些新颖的技术和革命性的理念,可在自家阳台种菜和在田里耕作相去甚远,把农耕搬进工厂中更要复杂百倍。


至于初创公司高估自己的扩张速度,甚至算不上是新闻,夸大估值和盈利预期也很常见。


智能农业未必不是一桩好生意,利润率也可能很不错,但投资者注定无法通过投资农业拿到媲美TMT的资本回报率。


植物工厂的初创企业们有非常充足的动机复杂化自己的项目,甚至加入必要性不高的设施,从而在资本市场获取关注,可在道路的尽头也只是一颗贵到窒息的球生菜。科技公司的估值体系不适用于农业,初创公司故事讲得再动听也无济于事。


想要颠覆“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当然很有吸引力,可投资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抱着错误认知和非理性冲动冲杀进来的投资者,恐怕除了失望很难收获其他东西。


至于当热度退去后,仍然非常依赖风险投资的植物工厂们要如何持续经营,就更是个要命的问题了。


四、未来的道路


当前的植物工厂产业化程度并不高,在尝试解决发展障碍时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可以广泛借鉴,多是一些可行性未知的“尝试思路”。


针对能源成本过高的问题,最常见的解决思路有两种。


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选择更节能、更高效的设备,更精确的设计内部环境控制系统,尽可能有效使用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通过降低成本。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当前植物工厂十分关注的一个方向。通过开发更加先进、契合的照明设备,优化灯源、光谱、环境的设计等,植物工厂有希望耗用最少的能量,为植物生长提供最有效的人造光,从而开源节流,增加经济性。LED光源正是这一思路下的选择,它的能耗远远优于老式的农业补光灯,只不过耗电量仍然偏大且总体发热量的难题仍待解。


二是结合可再生能源。将植物工厂直接修建在“源”端,毗邻光伏、风力、水力电厂,以便获取最廉价的能源,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成本问题。且这种模式也可辅助可再生能源电厂削峰填谷,实现就地消纳,减少浪费,对能源系统本身的发展也有合作共赢的效果。


不过这种方案的缺陷也很突出:发电设施距离消费市场通常存在一定距离,就又回到了传统的远距离运输模式,而这可能削弱植物工厂的经济性。


另一种思路则是绕过研发投入更高的降本,直接从增效下手。


虽然植物工厂冲击大规模种植业非常困难,但不代表它们对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没有吸引力,比如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生产国。这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普遍相当糟糕,户外种植非常困难,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又极其富裕,能源价格异常廉价,且消费者日常食用的进口蔬菜本就昂贵。对于这些条件较为特殊的市场,植物工厂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工厂的选品,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一些植物工厂直接放弃普通蔬菜转而瞄准高附加值的作物,如名贵药材、特别昂贵的水果品种、花卉等,或者将产品精心包装,卖给对价格很不敏感的客户,如此一来,产品的售价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成本也就不是太大问题了。


美国初创垂直农业公司Oishiikoi就专注于生产价格颇为放飞自我的草莓——1颗2.5美元。而当下的高级餐厅,如米其林星级,对“有故事”的食材也相当情有独钟,可持续的蔬菜显然是相当适合写进菜单的内容,且一顿人均1000元以上的晚餐,也不介意是否在生菜上多花了几十块钱。


这种商业计划其实在海外的初创企业相当常见。它们用奢侈品的逻辑经营植物工厂,这带来了相当高的溢价,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一种可能的盈利模式,缓解了糟糕的经济性。但这种模式也限制了潜在的发展能力,毕竟花十几块钱吃一颗草莓的消费者并不常见,高档餐厅也不属于日常消费。


此外,走高端路线,显然与孙正义当年投资Plenty时“重塑当前的食品体系”的愿景背道而驰了。


战胜自然并不容易,也许植物工厂有能力成为现代农业的颠覆者,但那一天肯定不是今天,大概率也不是现在这群人。


References:

[1] 李天来:"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2022.7.12 .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7/12/nw.D110000renmrb_20220712_1-20.htm

[2] 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智能化植物工厂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在京正式启动 .2013.4.24 https://www.most.gov.cn/zzjg/jgsz/ncs/ncsgzdt/201304/t20130424_101057.html

[3] 常钦:植物工厂拓展农业生产边界(微观) .2023.2.13 .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2/13/nw.D110000renmrb_20230213_3-05.htm

[4] 学习强国:VW001.015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 .2023.4.20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3383386776194887154&item_id=3383386776194887154

[5]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3.2.1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6]  胡小凤:植物工厂,困在成本里?.2022.9.21 .35斗 https://mp.weixin.qq.com/s/n_iZHOJsNDkWUwbIyE5mpA

[7] 苏州纽克斯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23.3.9

[8] 农民日报:“谁来种地?”这座植物工厂给出了答案 .2023.2.17 https://mp.weixin.qq.com/s/LbOtbKIVSSpbCnyiY-O56Q

[9] 大北农科创基金:用“看天吃饭”的植物工厂未来畅想 .2023.5.22 https://mp.weixin.qq.com/s/4YgUs8RSDlXTj90x0Ziwsw

[10] 黎诗韵:造一座「植物工厂」,提前演练「流浪地球」的终极形态 .2023.2.22 . 极客公园 https://mp.weixin.qq.com/s/RwZ7vtDzxS0Vcqx28fIsng

[11] AeroFarms:AeroFarms Breaks Ground On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eroponic Indoor Vertical Farm .2021.4.29 https://www.aerofarms.com/2021/04/29/aerofarms-breaks-ground-on-worlds-largest-and-most-technologically-advanced-aeroponic-indoor-vertical-farm/

[12] 农业部网站:我国农用化肥用量43年首次实现负增长 .2017.12.28 https://www.gov.cn/xinwen/2017-12/28/content_5251080.htm

[13] 新华社:越用越多 地越吃越馋——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三成凸显“肥”之烦恼 .2015.3.17 https://www.gov.cn/xinwen/2015-03/17/content_2835486.htm

[14] 中国日报网:农食系统:长久被忽视的碳排放源,亟需综合性减排方案 .2023.1.9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01/09/WS63bbf82ea3102ada8b22a5fb.html

[15] 人民网:水利部:2021年我国农业用水量达3644.3亿立方米 占用水总量的61.5% .2022.6.16 http://env.people.com.cn/n1/2022/0616/c1010-32447945.html

[16]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0年粮食及农业状况:应对农业中的水资源挑战 .2020 https://www.fao.org/documents/card/en/c/cb1447zh

[17] 东方城乡报:垂直农场: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耕作新方式 .2022.6.9 https://www.dfcxb.com/html/2022-06/09/content_106597_14912823.htm

[18]  农业行业观察:【植物工厂】为什么植物工厂是未来的5个理由?.2023.2.22 https://mp.weixin.qq.com/s/oUxoaQi_2HHG2omaJjFuwQ

[19] 余胜良:不再“看天吃饭” 植物工厂吸引各路资本 .2022.12.1 .证券时报网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744292.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硬科技 (ID:guokr233),作者:陈闷雷,编辑:李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