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6-30 12:19

AI制药第一股:在最性感的市场打最苦的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黄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一个由AI催生的故事,剧情大抵相似,AI制药也不例外。


每家公司都描绘了一个AI制药世界的宏大故事,也都在 “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 发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


AI与制药的碰撞,足够颠覆的前景,让市场趋之若鹜。在资本追逐下,AI制药公司成了时代的宠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融资机器。


雪球越滚越大,挑战也随之而来。


在商业世界,不论有何种宏伟愿景,一家公司最基本的职责,始终是赚钱回报股东。二级市场亘古不变的衡量标尺,就是收入、利润。


但问题也在于此。大部分AI制药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不好看,正如冲击港交所AI制药第一股的英矽智能一样,2022年收入3014万美元。


这并不足以为公司贡献正向的现金流。2021年、2022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流出额分别为4192万美元、6513万美元。


技术不是最终目的,获得商业回报才是。恰恰,AI制药公司如今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这也由此引发了信仰崩塌。资本寒冬下,全球大部分AI制药公司,都在想办法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那些宏大故事才有存在的意义。


一、对AI制药的无限期待


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必然都是为解决现有世界的痛点而生。AI制药也不例外。


创新药研发,最大的痛点是,反摩尔定律的存在:


当低垂的果实被逐渐攻克,新药研发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叠加治疗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新药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研发周期拉长,导致研发难度、成本逐渐增高。


双重暴击之下,新药研发成本直线上升。医药产业流行的一句话是,“大约每九年,药物研发的成本会翻倍”。


AI制药,则是为了解决这一BUG而生。简单来说,AI制药就是利用大数据等能力,缩短药物的研发进程和成本。


例如,英矽智能在招股书表示,正常情况下一款药物从进入临床需要4.5年的时间,而其应用Pharma.AI研发平台,可能只需要12个月时间。


根据目前全球各AI制药公司的业务来看,基本覆盖了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新药研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AI制药。



当然,不同的公司业务布局不尽相同。例如,英国AI制药头部玩家Exscientia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的靶点选择和药物设计,而英矽智能的Pharma.AI则能兼用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的研发。


正是因为AI制药描绘的故事足够性感,全球资本市场都一度为之疯狂。


2020年2月,Schrodinger在美股上市,随后股价持续攀升,此后涨幅一度接近6倍,彻底引爆AI制药赛道。在其之后上市的Relay Therapeutics等公司也都表现不俗。


很快,热潮从美股蔓延到了国内。以晶泰科技、英矽智能、冰洲石、百图生科、望石智慧等为代表的国内AI制药企业,倍受一级市场追捧。



如上图所示,英矽智能2018年估值为5440万美元,2022年估值高达8.94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期间,公司完成了7轮融资,化身融钱机器。


一切皆源于市场对AI制药的无限期待。


二、服务赚钱的难点


疯狂之后,所有公司都面临着一个灵魂拷问,AI制药如何赚钱?


从盈利模式来看,AI制药公司作为服务方或平台方,为药企提供AI相关的软件或解决方案是热门方向之一。


不管是卖软件还是卖服务,看上去都是好模式。


因为,AI制药公司相当于扮演CRO的角色,也就是“卖水人”,只需要为药企提供药物发现服务,按需收费,自己不用承担创新药研发的风险。


但是在这种模式下,AI制药公司的天花板能有多高,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这取决于AI制药的服务价值,以及药企的付费意愿。


就服务价值来说,药物发现的确重要,但在药物研发的总成本中占比并不高。根据Schrodinger招股书,一款小分子药物从发现到获批临床,成本大概是3500万美元。按照业内公认的10亿美元研发成本计算,药物发现的成本仅占3.5%。


你可能会说,3个百分点也不错了,全球那么多药企、那么多项目呢。但现实是,药企愿意为AI制药支付多少费用,也是值得商榷的。


这也是AI制药公司面临的第二个问题,药企的付费意愿并不高。


本质上,AI制药带来的只是一种提高成功概率的可能性。至于是否真实可行,还需要后续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研究去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药企为之付出高价,似乎很难。从全球来看,当前收入规模最大的是Schrodinge,2022年为1.35亿美金。


英矽智能也希望成为一家卖服务的公司,即对外授权使用Pharma.AI研发平台赚取费用。不过,大药厂对Pharma.AI研发平台似乎并不感冒。2022年,公司来自AI软件服务的收入只有149万美元,收入占比不足5%。


天花板、付费意愿都有待商榷,从这个角度来说,AI制药公司是在一个看似十分性感的市场,打着最苦的仗。


三、制药业务如何变现


除了卖软件和卖服务,AI制药公司的另一个盈利模式是自己下场研发创新药,最终依靠商业化变现或对外授权赚取里程碑款


这样一来,AI制药公司与当前的biotech们便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英矽智能当前的核心变现模式。


当前,公司构建了超过30余条管线,包括TNIK抑制剂、USP1抑制剂、3CL主蛋白酶抑制剂、QPTCL抑制剂、PHD1/2抑制剂、肠道限制性PHD1/2抑制剂、TEAD1/2/3/4抑制剂、ENPP1抑制剂、KAT6抑制剂、MAT2A抑制剂等。


不过,进展最快的TNIK抑制剂尚处于2期阶段,因此现阶段谈商业化变现并不现实。


当前,英矽智能最核心的收入来源是对外提供研发服务,即为药企推进目标靶点的AI药物研发,英矽智能获得服务费,或是首付款和里程碑式付款。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AI制药讲述的是一个有关AI改变药物研发的故事,核心还是“制药”本身,而非单纯为“AI”付费。


这也意味着,考验企业的不仅是AI技术,还包括进入临床之后的后续一系列能力。


从英矽智能的发展来看,AI制药公司与传统的制药公司,界限越来越模糊。


某种程度上,传统制药的研发焦虑,也成了AI制药公司的焦虑。全球AI制药如今回归冷静。当然,有AI平台在手,或许它们能走出不一样的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黄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