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6-30 18:07
谈谈没有标准答案的知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 (ID:CTDT4US),作者:采铜,题图来自:《小欢喜》


我国真是一个考试大国,中考、高考、考研、考公,都是一年之中最受瞩目的大事情。


凡这些考试,除了作文之外,都有标准答案。考生的目标是竭尽所能写出标准答案。  


要写出标准答案,除了读题、析题、解题这些步骤外,还有一种技巧是猜测出题人的意图,想想出题人为什么这么出。有时候一道题即便你不会做但是想想出题人的意图也可能猜出正确的答案。  


长时间、高强度的反复训练和形形色色的应试技巧让考试的分数线一年年水涨船高。今年浙江省高考首次采用全国卷,690分以上达到了785人,而600分以上则有5万多人,可浙江考生总共也就30多万。浙江考生总体上的高水准让人咋舌。  


我娃在杭州读书,从一年级开始学校里就给刷卷子,一学期下来卷子积累起一大叠。这传导反映到杭州中考就是580分以上一大堆,可满分只有600分啊,除了语文之外其他科目都要满分或者只扣一两分才有望上杭州前两名的高中。但是即便杭州卷成这样,论高考成绩还是被边上的兄弟城市宁波碾压,今年浙江高考前100名里有41人出自宁波的镇海中学。  


按照国外传过来的说法,竞争激烈的地方称为“红海”,竞争不激烈的地方称作“蓝海”。以现在中考、高考等的激烈程度,我想说这已经不是“红海”了,而是红彤彤的“火海”啊!  


在这种追逐标准答案的游戏里,获取高分有方法和路径可循,其必然的演化就是能写出标准答案的人越来越多,逼近满分的人越来越多,只有满分才是竞争的终点。  


当绝大多数家长都狂热地裹挟着孩子加入这个游戏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凡是知识都有标准答案吗?或者说,有没有没有标准答案的知识?  


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困难,但我想到了一个非常小的例子,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南唐词人冯延巳有一首《谒金门》,其首句很有名,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那么请问,这句好在哪里?如何欣赏它呢?这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有人说这一句好在很有“画面感”,好像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池春水”的样子,还有人说这一句“生动”“形象”“精炼”“富有动感”等等。  


可是,不论是“画面感”还是“生动”“形象”这些说法,不过是列举一些常用的形容词而已,可以用在这首诗词也可以用在另一首,因而只是一种比较浅显的评价罢了。  


中国的古诗词是非常深的,你能看出来多少,取决于你的眼力。我对这句词很有感觉,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比喻句。只是这个比喻句就像穿着隐身衣一样,是隐而不见的,因为这个比喻就藏在“皱”这个字里。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朓写过一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洁白的丝绸,因而“澄江静如练”是说平静的江面就像洁白平整的一面丝绸。于是到了冯延巳那里,“风乍起”,这丝绸就被吹皱了,完成了一个由静至动的变化。 


所以一个“皱”字,里面藏了一个比喻句,暗示在“风乍起”之前,水面就像一面平整的丝绸一样。一字藏一句,这是多么精妙的写作手法啊!只可惜,这样一种对诗的品读和鉴赏,是不能或者说不应该出到考试卷子里的,因为对诗的深度解读,并没有标准答案一说。  


张三会说,你怎么知道冯延巳是想拿丝绸做类比?难道只有丝绸才会皱吗?我觉得,这皱的是一块棉布。  


李四说,我觉得不是棉布也不是丝绸,而是一张写字的宣纸。  


王五说,“皱”字右边是个“皮”字,皱原本所指即是皮肤。这一句讲的是美人被一阵风惹出了愁绪,因而皱起了眉头,皱出了鱼尾纹。  其实大家说得都没有错。既然诗词的原作者本人没有明指只是暗写,那么作为读者怎么去解读,怎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补完诗中未明的意境,进而与作者去完成共同的创作,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哪来的标准答案呢?  


重要的不是谁的解读更“标准”,而是谁的解读更丰盈更有趣更有启发性。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考试中可能被考查吗?  古诗词的学习虽然是中小学语文中的一个重头戏,但我发现在考试中,考察的重心只是放在对诗词的“记忆”上。所有的学生都要背诵和默写出课本中的古诗词,记住作者和年代。之所以这样考核也就是因为这样的考核是有标准答案的,是容易被批改出对错的。  


可是如果把古诗词的学习简化为记忆,那么就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种学习没有激发出孩子对文字细微的洞察力,对阅读蓬勃的想象力,对写作热忱的创造力。太多的做题和考试让孩子的心变得枯萎,性格变得谨小慎微,而思维也变得狭隘和呆板,这样的代价是多么沉重啊!  


上面的这个例子跟语文学习有关,其他的领域也是一样的,每一个科目、每一个学科都可能存在大量没有标准答案的知识。


拿数学来说,如果你做一道考卷上的题目,当然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你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上个礼拜学到的那个知识点在生活里可以怎么用?”那就没有标准答案了,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和解读古诗词一样,是你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是需要用你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补完的。而如果你能够多多少少回答得出这类问题,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人才。  


在围绕标准答案的竞争中,已经是红海、火海一片,而探究没有标准答案的知识却仍然是少人问津的蓝海,这片海足够大,足够深,足够瑰丽绚烂,但航行于其中也唯有勇者可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 (ID:CTDT4US),作者:采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