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 |波波夫
与彩虹合唱团在「春节自救指南」里所传达的近乡情怯截然相反,一年之中,人们情绪最为积极、乐观的可能正是春节假期,这不仅是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絮叨带来的关怀效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都忙得没时间看新闻了。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是人们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先看看下面几个新闻标题,心情会不会立刻沉重起来:
这个国家90%的皮革厂工人可能活不过50岁
揭秘香港蚁族:9平米租金4000元 厕所厨房挤一块
36岁金牌卧底倒下了:他曾是中国顶级的缉毒高手
河北龙头企业被执法局一夜崛空,上亿资产成泡影
一代医届巨星,晚年生病却被亲手创办医院拒之门外
重庆城管执法时遭老太用糖葫芦刺喉
就是他,赚着中国游客的钱,污蔑南京大屠杀
上述新闻标题均出现在国内几大门户官方微信号的新闻推送中。尽管很多人都会抱怨,媒体上负能量太多了,但部分事实是,许多人对于坏消息有更强的偏好。
「负面偏好」几乎是全世界新闻机构的本能倾向。从水门事件调查到对伊战创伤的揭露,「揭丑」作为最为悠久的一项传统,在美国新闻业中可谓根深蒂固。1947年发表的哈金斯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称,把不屈从于掌握权力或金钱的少数人,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往往是对台面上官样文章的证实或证伪),看作是传媒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追踪测试,参与者被要求从指定的新闻网站中挑选时事新闻阅读,结果发现,相比含有「宝宝、微笑、有趣」字样的标题时,当人们看到含有「癌症、炸弹、战争」这样标题时会更快地点击鼠标进入正文页面,相比正面角度的新闻,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会挑选那些负面角度的新闻报道来读。有意思的是,在进行测试之前,许多参与者都宣称更喜欢看正面新闻。
那么,人们为何会更偏好负面新闻?目前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主流的解释:
人类对周遭环境的警戒心;
人们希望从坏消息中汲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强化自我的幸福感,我们会觉得自己过得比大多数人更幸福;
总而言之,「负面」偏好正是人类在长久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抓眼球”,而并不只是因为媒体固执地偏爱。同样,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的传播也与负面新闻的推送亦步亦趋。
Facebook曾经在2012年做过一次实验,把70万用户分为两组,第一组每天在Facebook上接受到的推送内容以积极、乐观的标题居多,而另一组用户接受到的新闻推送流(News Feed)则以负面、悲观的为主,如此持续一周后,第一组用户在Facebook上的发布的内容偏向乐观积极,而第二组用户则表现出消极、负面。
Facebook的这个试验在当时引发了较大争议,美国著名的「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 还刊发了一篇长文「Facebook情绪操控试验的真相」来评判试验的正当性,结论是「它或许合法,但却并不符合伦理」。尽管这一试验对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带来了我们对于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核心发现:
当新闻推送中的负面内容减少时,人们的负面情绪也会相应减少。
当新闻推送中的正面内容减少时,人们的正面情绪也会相应减少。
个人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在无意识之中传递给其他人,哪怕是没有线下的接触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绪依然会在Facebook的关注者和被关注者之间发生,并且还会影响到线下行为。
社交网络上的微小行为也可能中招致蝴蝶效应,特别是在公众健康领域值得关注。比如癔症。
长期沉浸在负面新闻阅读中危害不容小觑,甚至是致命的。新闻从业者是抑郁症的典型受害人群,最近几年均不乏媒体人因抑郁而自杀的不幸消息传来。早在2002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就指出,每年有超过20%的媒体工作者患抑郁症。对于读者来说,严肃新闻爱好者的幸福指数可能也远不及娱乐八卦新闻爱好者。
当然,浏览新闻、喜欢浏览哪类新闻只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幸福报告2014》显示,在所有类别的人群中,单身男博士最不幸福。这份报告提炼了影响中国人幸福的几个关键要素:
物质财富仍是决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每小时工资为20-30元时幸福指数达到峰值。超过30元后幸福指数便开始回落。(该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北上广)
婚姻大幅提高了男性的幸福感,但女性成婚后的幸福感低于成婚前。(男同胞还得多干家务)
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创造出更高的幸福感。整体来看,学历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幸福,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小学毕业生。(我们的教育制度出问题了吗)
总的看,常看新闻的人,比不看新闻人会更多地接触到负面新闻,可能会对其情绪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