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看到很多人将松果澎湃S1捧为“中国芯”巨大创新、甚至都关联到制造业升级,让人哑然。
同时,看到一些人在那里反复贬低小米,称它涉足手机芯片业只是依靠联芯马甲搞营销策略只图摘掉没有核心技术帽子的说法,让人难以置信。
老实说,一些人真的不懂或无法理解芯片业,只凭感觉瞎说。反正也没人来收税。
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才能真正让人看到这件事对于小米以及整个手机产业的价值。它不但伴随着我们对于芯片业的重新认知,也能理解小米等中国企业的内心。
一、小米当初涉入手机芯片的背景
很多人只关注到一个28日的结果。由于之前一段(至少一年多),小米手机出货遭遇巨大挑战,所以,处理器的诞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应景”作品。好像这个时间点推出来,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而他们明明知道小米涉足芯片已经至少28个月,却不去认真体会这个时间窗口的逻辑。
28个月之前,小米产品虽还处于爬坡期,但品牌势能、商业模式的影响力如日中天。那时,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家都在学习小米。当然也有很多对它进行持续攻击。如此声名远播的时刻,小米涉足芯片业,一定有雷军等人的长远考量。
他至少看到了全球前两大巨头商业模式里的核心要素之一:苹果、三星等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处理器。
而那一窗口期,冲刺同样甚猛的华为,其母体旗下海思半导体也已于2014年5月发布4核麒麟910T(kirin910T),当时搭载于华为P7,这是海思发布的第一款麒麟系列手机处理器。之前,它主要用于网络系统等2B业务线,当然也有机顶盒等产品嵌入。我曾就职的百视通,小红高清智能机顶盒就曾采用海思处理器方案。
我相信雷军不可能没有看到这趋势。同时,还有一幕,更让人紧张。那就是全球手机处理器巨头高通在中国遭遇调查,可能引发后者对于本地手机厂家的处理器与专利价格。
我观察雷军这人很久了。他身上有种特质,就是不甘受制于任何一方,非常擅长平衡博弈。关于手机业务,他公开说过,这是自己后半生的事业。这透露着某种强烈的意志。他一定不愿看到小米在技术层面遭遇巨大挫折,或持续被矮化。
不是矫情与夸饰。我应该是最早提醒小米需要提前应对专利危机的媒体之一。2013年11月,我写过一段提醒的话。2014年愚人节当天,我也再次做出过提醒,如果小米再不强化专利布局,消除供应链风险,会遭遇很多危机。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传闻要参加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小米,没有现身。时任联想CMO的魏江雷当时接受采访时幽幽地说,小米进军国外将面临西方专利挑战。
小米随后有诸多动作。比如2014年4月25日,小米、金山、TCL等在中关村发起设立中国首支专利运营基金,预计募集3亿,一期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汇聚专利资产,希望5年储备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这绝非源于我的呼吁。雷军与小米其他创始人一定有自己的通盘考虑。我还记得,早在2012年,雷军就说过手机上有45万项专利,专利战不可避免,并同时强调,没有哪个国际化公司只躲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到全世界去打。
“所以小米要融资,需要钱。我也准备和HTC学,一步步打,过了这道坎就好了,已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他当时说。
所以,我从来就不认为,那些动辄就“小米没有核心专利”、“雷军不过是个商人”的说法完全不能苟同。雷军这个人,确实有他非常强烈的危机。
风光之下,诸多内外危机的信号刺激着他与团队。所以才会有当年牵手大唐联芯,并以独资的松果获得了联芯的授权。
这一部分,我其实想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小米涉入芯片业不是源于出货危机,而是源于更大的全球化梦想。它是通盘的考量,根本不是这两天有人说的所谓“公关策略”。
二、为什么澎湃S1不值得过度拔高?
松果澎湃S1出来,确实值得点赞。28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而且一诞生就是量产局面。这确实不容易。
但当我看到一片讴歌时,尤其是关联到这一刻的中国制造业升级云云,我觉得都没有上面提到的小米的危机意识。我当然相信雷军试图锻造一个国际化的小米,成为国家名片,但我真不觉得,在微观面,小米涉足芯片是“为国争光”。更难相信是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就算有这种溢出效应,也都不应这么拔高。
要看到,小米涉足手机芯片业的背景。
2014年,就手机应用处理器(AP)来说,涉入的门槛已经远远不如10年前。现在2017年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这个话题,我专门请教了曾多次采访、受益良多的ARM中国首任总裁、谭军先生。他是ARM落地中国乃至大中华区、成就偌大生态的核心人物。
他说,首先要给小米第一颗SOC方案点赞。但他同时强调,小米要继续坚持初心,无须高调宣传。
因为,在他看来,与15年前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相比,今天,一个厂商要做芯片,“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事情……摩尔定律在15年内完成了2的10次方的增长(1024倍)。手机厂商的更大挑战,是如何使用廉价的晶体管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造更多的晶体管”。
小米涉入其中,一种说法是可以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并有助于提升毛利。
谭军直言,智能手机芯片,特别是AP,已供过于求,不是手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AP加上一些4G/5G通讯合成,也许会实现功耗优化,但是远远不如操作系统的优化更重要。”他说,苹果终端体验出色,不仅是有AP,再通过包装其他公司的4G/Wi-Fi等芯片,更是因为独立从iOS底层做整体优化。
而最关键的,则是苹果能实现“OS+硬件+应用”的深度融合。
“为了拥有芯片而做芯片的手机厂商,要考虑自己的第一差异化,到底是不是芯片?否则是欺骗自己(或者某些人)。”他说。
有至少4年没有认真请教过他。不过,过去10多年里的不断接触,他一直给我灌输不同于外界的“创新”理念。他始终坚持,尽管专利很重要,芯片很重要,但是创新必须结合商业、面向应用、尊重用户,那些在操作系统、应用层面、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环节的创新,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庞大的中国来说。
他说,要对小米诞生以来的商业创新报以敬意。
过去几年,小米的创新更多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但之后它也有操作系统的崛起。我个人认为,没有MIUI,绝不会有小米的成功。它是小米过去一段整合手机产业链、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