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内师老师(ID:G-why-),作者:圈内师老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纠结多年的中国电影上市公司一哥之争,又迎来了新的搅局者。
7月23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儒意发布公告称,上海儒意以22.62亿元的价格买下了北京万达投资4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北京万达投资持有中国院线一哥万达电影20%股份,这就意味着,此次交易过后,儒意系将间接持有万达电影9.8%的股份。
虽然儒意在公告里表示,公司目前并无意向北京万达投资委任董事、参与其日常运营和管理,但在圈内师老师看来,这笔交易绝非一笔股权投资那么简单——它更意味着,曾经的民营影企老大万达的领先优势在被进一步蚕食。
但有成为行业领头羊野心的公司绝不只有儒意,当王者露出破绽时,往往意味着一个“乱世”的到来。
一、“一哥”万达的无奈
过去几年,地产公司难,电影公司难,地产系的电影公司是难上加难。
五六年前,地产生意尚可时,大批地产公司都涌入电影圈,效仿万达玩起“地产+电影院”的模式。只不过这种模式对地产业来说只算是锦上添花,随着地产公司债务频繁爆雷,包括泰禾、星轶在内,很多此前发展迅速、号称要整合下游产业的地产影院,这些年都卷入了关门或卖身的风波。相比之下,由于集团及早壮士断腕、走轻资产模式,万达比起同行们,过得绝对算是体面了。
但万达电影不是没有烦恼。2018年起,万达影视多次经历一把手离任,这家昔日主导过《寻龙诀》《唐人街探案》,并拿下过年度总票房冠军的公司,出品业务不复往日的荣光;疫情后,万达和许多下游企业一样,被迫关闭了大量影院;2020年到2022年,万达电影累计亏损超过80亿,功勋级元老曾茂军也无奈离任;如今公司市值仅剩下300亿——尽管这个数字依旧力压中影和光线,是A股所有电影公司里最高的,但已然无法和昔日的千亿市值相提并论。
好在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步入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走出阴霾:今年上半年,万达电影共有857家影院,票房市占率高达16.8%,仍是下游行业的一哥;内容端,万达参与了《流浪地球2》《熊出没:伴我熊芯》等大卖电影;整个上半年,众多影视公司纷纷扭亏为盈,万达电影同样预计盈利3.8亿到4.2亿元。
只可惜,万达电影的喜悦冲不散整个万达系的阴霾。
截至6月末,万达商管境内公开市场债券存量规模123.41亿元,境外债券存量规模约为18亿美元。与此同时,万达商管正第四次冲击IPO,但评级机构不仅因为其流动性恶化等问题,下调了它的评级,还预测其无法在年内完成IPO。而如果没法如期上市,万达则需要向投资者们支付约300亿元用于股权回购。
在缺钱的窘境面前,尽快出手手里的优质资产,保住核心业务就成了当务之急。
今年上半年业绩明显好转且在行业保持领先地位的万达电影,算是目前万达手里,为数不多吸引力较强的资产了。早在和儒意的交易之前,万达就多次减持万达电影的股份,包括今年7月以近22亿的价格,向东方财富老板娘陆丽丽出售了1.8亿股万达电影的股份。
几笔交易过后,万达系直接或间接持有万达电影的股份,只剩下21%了。虽然王健林还是这家影企的实际控制人,但考虑到万达眼下的压力,如果集团资金情况不能及时好转,不排除会继续减持万达电影套现。可即便万达仍然在影院业务上具备优势,但以万达目前的状况,未来或许很难像当年一样在影视业务上猛攻了。
二、儒意的野心与攻势
如果万达保持不住一哥的位置,谁有机会向王座发起冲击?
这并不算是个新话题了,单从市值来看,2015年之后,光线传媒、阿里影业等影企,都先后成为过中国市场上市值最高的影视公司,但要么持续时间不长,要么没能彻底和对手拉开差距。而如今,在通过交易补齐下游短板之后,此前在港股一直比较低调的中国儒意,又成为了新的搅局者。
儒意最早为人所熟知,是因为儒意影业这家公司。从十几年前起,儒意就陆续投资了《北平无战事》《琅琊榜》《老男孩》等影视剧。2020年,港股上市公司恒腾网络以72亿港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这家公司,儒意创始人柯利明也成了恒腾的股东。
恒腾本是恒大和腾讯的合资公司,彼时公司的大股东还是恒大。但不久之后,受主业拖累,恒大分多次向儒意、腾讯等转让了自己手里的恒腾股份。2022年初,恒腾正式更名为中国儒意,如今的市值已经超过240亿港币,高于猫眼娱乐、阿里影业等上市影企。
和名称一起变化的,还有儒意的战略风格。
这几年,儒意虽然也投过《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热卖电影,但都是以参投为主,自己主控的作品很少。而今年以来,它除了参投了《消失的她》等大爆款,还主导了《保你平安》《热烈》等作品——从近期点映流出的口碑来看,《热烈》很可能成为儒意又一部票房20亿+的暑期热片。
不仅如此,在今年7月4日,儒意还通过发行认购股份的方式,筹得了40亿港元的资金,并表示计划将其中的90%用作发展及扩张电影和游戏业务。加上公司还绑定了资深制片人陈祉希,和陈思诚、大鹏、韩延等热卖片导演有密切合作,未来几年,它大概率会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最活跃的出品公司之一。
如今,在吃下了万达的院线资源后,儒意也成为继中影、上影、万达和博纳之后,国内又一家在上游下游都拥有不俗实力的电影公司。至于它会怎么整合上下游资源,还有待观察,毕竟所谓“上下游协同”,行业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至今还没有看到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案例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院线并不是儒意手里唯一的渠道资源。
据说当年恒腾愿意斥重金收购儒意,真正看中的是它手里“南瓜电影”这张牌。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创立于2015年,最早是一家定位惊悚影视剧内容的流媒体平台,宣称要打造成中国的Netflix。2021年,南瓜电影和儒意的股东腾讯签订了独家授权协议,获得了大量腾讯独家的视频版权。
同年末,南瓜电影的会员数和付费会员数分别来到了7084万和2868 万。相比于腾讯、爱奇艺等一梯队的流媒体,主打电影的南瓜,内容成本压力要小得多,但也导致了其片库独特性偏弱——过去几年,南瓜用户增速一直在放缓。现在来看,南瓜距离中国Netflix这个目标已经渐行渐远,但如果能把控好内容成本并维系好用户粘性,对上市公司而言,这也会是一个收入增长点。
分析儒意时,腾讯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去年,腾讯调整了腾讯影业定位、大幅减持华谊兄弟等影视公司,目前腾讯系影视公司里,企鹅和新丽主打的是剧集,猫眼娱乐主打电影发行,缺少一个直接投资院线内容以及下游业务的代言人——此前,腾讯通过多次增持成为了儒意的大股东,显然是打算让儒意扮演这个角色。
双方的合作,不止局限于传统电影。2022年后,借由和腾讯签署一系列游戏合作、代理协议,儒意正式进军游戏圈,双方合作的《乱世逐鹿》曾一度登顶过App Store 免费游戏排行榜第一名,两个月时间充值金额超过了1亿。
今年6月,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国内发行线负责人杨明进驻中国儒意董事会,任职非执行董事。杨明是腾讯游戏发行业务的元老,《英雄联盟》在国内的大热就有他的功劳。从这不难看出,腾讯有意要在游戏上和儒意建立深度合作,放长远看,影游联动的天花板注定要高于传统的影视制作。
靠着多线发展,以及在出品投资上的出色成绩,中国儒意过去两年合计盈利接近20亿元,在影视圈普遍亏损的背景下,这个业绩确实傲视群雄。也正因如此,随着进一步拓展出下游院线资源,背靠腾讯的儒意整体实力已经来到影视圈第一梯队。
三、谁是下一个王者?
在行业百废待兴的这个关头,伴随着大批企业退场、新势力崛起、新技术发展,有机会和野心去整合行业、拿到更大话语权的,不只有儒意。牌桌上的对手,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在过去几年影视公司的沉浮之中,中国电影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存在。虽然背靠着中影集团这位老大哥,经营情况也一度位于影视公司头部,但是在二级资本市场上股价却始终不温不火。
这并不是实力不够,实际上中国电影过去三年,每年账上都躺着60亿+的现金,不仅不输万达,更是华谊等企业同期的二三十倍,但除了《流浪地球2》,中国电影更多都是在参投《长津湖》这样的稳赚不赔主旋律大片,真正自己主控的项目不多,没能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资金资源——和很多国企一样,它在投资方面相对保守,不太愿冒险。
不过永远不能小看中影。毕竟有中影集团作为依靠,中影在外片发行、影视基地和放映设备上,都具有难以被复制的优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链路选手。同时如果把所有院线资源加在一起,中影系才是下游份额最大的——只不过因为旗下院线整合了较多小影院,且整体品牌不如万达、金逸响,故而常常被忽视。
另一家老国企上海电影在业务发展上也有同样的问题。五年前的上海电影节,上海电影的高管就曾告诉圈内师老师,他们有在下游扩张的计划。但是时隔五年来看,虽说这几年也不乏花6000万收购了《中国奇谭》的IP运营方、宣布要对美影厂原有IP进行重点开发、发起数字化投资基金等举措,公司的市值也在今年趁着AI的东风迅速拉高,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激进的扩张亦或是抄底。
老牌民企们则始终没能跳出公司只能靠票房赚钱的桎梏,随着华谊和乐视的衰落、万达的受困,曾经的民营五大里,只剩博纳和光线还保持活跃了。
单论内容出品业务,博纳绝对是这几年国内最有统治力的企业,靠着主旋律这块招牌,去年也是得偿所愿回A成功。
短时间内,博纳在内容上、尤其主旋律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但问题是,博纳大投资的电影较多,这就意味着风险较高、回本周期长,而主旋律电影做衍生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博纳对票房的依赖度非常高,业绩并不稳定:由于主投电影票房不及预期,从去年二季度起,博纳已经连续5个季度(预)亏损了。
相比之下,光线传媒这几年虽然没有太多拿得出的真人电影,今年的《中国乒乓》也遭遇滑铁卢,但公司依靠彩条屋等动画厂牌,正在成为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公司之一。动画电影做衍生品和游戏来稳定赚钱的空间肯定比真人电影更大,理论上光线很有可能脱颖而出。可问题是,光线在衍生品业务上一直没有太亮眼的表现,此前光线亦曾大举押宝衍生品业务,可惜在推进受阻之后就解散了衍生品部门。公司在今年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说,“目前还不到大规模开发衍生品的时机”。
互联网影企的遭遇和地产影企有相似之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前些年互联网行业一路狂飙时,其旗下的影企常把改造电影行业挂在嘴边,连于冬都说所有企业都将给BAT打工。
但是互联网公司在意识到电影不是一个大生意后纷纷出走,过去几年,阿里卖掉了光线的股份、腾讯减持了华谊等公司,对单平台投资无上限这样的话也很久没听到了。互联网还会对影视行业感兴趣吗?未来会把这个生意做到多大?这可能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互联网公司对影视行业的意兴阑珊,很多曾经的老牌企业,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越发黯淡。反倒是一些做类型片的中小公司,扛起了票房市场的大旗——可它们也暂时没有成为行业王者的财力和统治力。
当下,与其说是一家公司能独大统领市场,百花齐放的乱战,才更可能会成为常态。蓄势待发的电影行业来说,有没有王者,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不过,有两个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趋势,仍然十分值得关注。
1. IP的链路开始跑通了
影视行业不管怎么做,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是,怎么把一门靠票房吃饭的小生意,做成由IP驱动的不断裂变的大生意——说得再直白点,还是那个说烂了的话题:谁能成为“中国的迪士尼”。
中国的电影公司曾经在2015年前后对这个概念陷入痴狂,但是当年的影企似乎更多地想要拿“IP”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上炒作,而不是认真研究怎么创造“IP”。但这几年的实践下来,确实有批先行者杀出来了。
中影和郭帆成功把《流浪地球》,做成了一个能靠衍生品稳定变现的大IP,近期有消息称,郭帆还打算做中国的怪兽电影,如果能成,那同样是个衍生品的富矿;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证明,剧网联动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一部大卖的电影完全可以带动更多优质内容;《封神三部曲》虽然刚刚问世,但很多人已经在期待,它能不能像《指环王》《权力的游戏》一样,裂变出一套世界观庞大的IP生态……
IP的链路已经开始跑通,谁能踩着前人的肩膀更进一步,将成为下个阶段竞争的核心要素。
2. AI会对电影行业产生多大影响?
早在几年前,就有互联网公司宣称,要用AI指导剧本创作。这个说法,在当时饱受争议,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一个炒作的笑话。可谁料一眨眼的功夫,AI改变内容创作已经不再是个幻想,甚至好莱坞都已经开始探索用AI生成的虚拟形象,来取代真人演员了。
倒也不是说,中国电影也要这么激进,但必须承认的是,AI剪辑、AI后期很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内容创作里。到那时候,不仅内容创作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说不定还能创造更多,前所未有的视效奇观,这对内容的革新来说,必然是一次里程碑——就像当年好莱坞利用技术突破席卷全球一样,对于新技术的运用,也将大大左右这场排位战的最终结果。
面对即将到来的这些变革,不免使人想起,2006年王健林在万达工作总结会上的一句话: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生意。
当年,很多人都在类似想法的驱使下一路向前,融资、上市、杀入到好莱坞,成功过、疯狂过、失落过——癫狂之后,再去看这番构想,会发现王健林说的其实并没有错,电影产业确实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只不过,方式并不是曾经从业者误以为的那样简单,在稳定制作好的内容到完善整个产业这条路上,一个行业不交些学费是不可能成长的。
AI技术的发展,会让互联网公司重新大举杀回到这个赛道吗?或许三年内就能看到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内师老师(ID:G-why-),作者:圈内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