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26 21:42

研学爆火,普通中产家庭是时候重塑教育消费观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研学旅行在暑期成为热门目的地,普通中产家庭开始重视教育消费。

2. 研学旅行背后的问题暴露,如高温排队、门票黄牛、高昂费用等。

3. 研学旅行是一种消费升级,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金钱。

4. 普通中产家庭陷入教育消费主义陷阱,过度追求教育产品和竞争。

5. 在经济不确定的时代,普通中产家庭应理性对待教育投入,注重家庭的原始积累。

6. 父母的性格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7月中旬的北京,气温一度冲上40℃,每天上下班的地铁里,明显能感觉到多了不少叽叽喳喳来旅游的孩子。


从二环边上的地铁站出来,有一个公交总站,这里不仅是去往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水库等景区的市区发车点,同时从这里去故宫、鼓楼、南锣鼓巷也都十分的方便。


约摸是从七月初开始,在站台上就时常能看到三两个大人带着一二十个学生这样的研学队伍。即便是在热浪的裹挟下,孩子们的热情也丝毫不减。


从携程前段时间发布的《2023暑期预订趋势洞察报告》来看,坐拥国内两座顶级学府清北的首都北京,着实是今年暑期热门目的地第一;除此之外,大众这几年被压抑的家庭出游热情也在这个暑假里集中得到了释放,暑期整体的机票预订量暴涨,以大城市为主要的目的地,各个名校、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历史文化景区,都在被小学生“特种兵”快速占领。


这似乎都在印证一件事:这个暑期,再热不过研学。


这得益于当前社会的物质条件达到了空前的丰富,80后、90后年轻父母普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加上互联网获取信息又极为便捷,所以无论生活在几线城市,无论是通过刷短视频还是亲身经历,这届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没见过世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见世面,或许也是中国式家庭教育“人生清单”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项。


因此,假期旅行成了众多家庭的一项必要计划。而今年研学团的爆火,也让其背后的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比如“40度高温,排队两小时没进清华”“故宫天坛景区黄牛炒门票”“一家三口参观清北要花两千”“清北学霸怒揭研学黑幕”“小学生特种兵一天打卡8个景点”……


事实上,研学旅行因为被赋予了“研究”和“学习”的意义,是当下为数不多的一项消费升级。‍‍


中国人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这放在全世界都很出名。


尤其对于当代普通中产家庭的父母来说,因为过去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钱,那么现如今在培养下一代上就直接反了过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就是要肯花钱。


大众也因此顺理成章地以为,牺牲孩子的一点童年,投入一些财力,未来拿到一个好学历去换一个好前程,是件性价比很高的事。


当所有人都用同一套投资消费的理念参与到教育里来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了在股市大热时,当大批的散户疯狂涌入想要分一杯羹时,等待他们的自然是资本的手起刀落。


当下我们的经济处于康波周期里的下行期,那么对于普通中产家庭而言,既没有太多的钱,又无法参与制定社会规则,如何树立一个理性的家庭教育消费观,来尽力抵抗未来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别陷入教育的消费主义陷阱


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这是普通中产家庭独有的烦恼,他们是教育消费最大的一个群体。‍‍‍‍‍‍‍‍‍‍‍‍‍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仅仅靠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研学是校外教育一种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口。


但任何一个教育产品一旦成为被明码标价的“商品”,只要价格定在一个常人可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这个产品毫无例外地会被迅速地商业化铺开。


是商品,就绕不开计算利润,品质自然也就有了优劣之分。


所以研学美其名曰是教育,本质上是一门生意。


当然不只是研学,还有各种课外兴趣班、活动竞赛、证书考级等等,都是兜售教育产品的不同形式。‍‍‍


因为是生意,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兴趣班还没上几节课,老师就让去参加比赛和考级,或者是去某剧院/电视台演出的这种现象,这些活动的报名费有时候甚至比课时费都贵,但几乎没有几个家长能够拒绝这样“见世面、拿证书”的机会。


至于人手一本的证书含金量能有多少,大家基本也都心知肚明。


家长之所以趋之若鹜,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亲朋好友间子女的攀比、发朋友圈需要素材,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自身的焦虑,当这种焦虑在找不到出口时,就会被悄然地转移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因此你会发现,父母越焦虑,孩子越辛苦。‍


从3岁启蒙,到幼小衔接,再从周末连轴转的课外班,到每晚的舞蹈乐器陪练,当代父母一直在试图帮助孩子抢跑和寻找捷径,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这些投入,最终大概只有不足10%的孩子能够拿到卓尔不凡的结果,从而对自身发展提供助力,其余90%的孩子都是陪跑,最终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卖教育产品的人。‍‍‍‍‍‍‍‍‍‍‍‍‍‍‍‍


所以普通中产家庭养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颇具消费主义色彩的内卷。‍‍‍‍‍‍‍‍


当然,我不是说鼓励大家都别报班、别研学,孩子特别感兴趣,报个兴趣无可厚非,有条件的家庭自然也可以到处飞到处看,去敦煌、去七彩丹霞、去撒丁岛、去富士山下,去感受世界的参差。‍


但对于普通中产家庭而言,父母应该更坦然地面对自身经济的实际情况,先不遗余力地完成家庭的原始积累。


也许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月入十多万的家庭每年都会在教育上投入几十万,但现实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有钱人都在追求一条更稳妥的路,他们把钱拿去买了固定资产、请在校大学生当一对一家教、给孩子攒本科出国的学费,其实比我们普通人的日子过得还要盘算和精细。


因为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期,在北上广中产中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出道即巅峰也许就是下一代的宿命。‍‍


二、在生存面前,教育投入不值一提


普通人无法跳脱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增量受限,存量一定的情况下,大家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内卷时代也许只是刚刚拉开帷幕。


这就意味着,中年人可能还会继续面临降薪、裁员这样的困境。‍‍‍‍


与年轻人的洒脱不同,为人父母,责任多了几分,就更需要脚踏实地和衡量利弊。


过日子不是说咬咬牙过完今天就完了,而是接下来还有几十年,我们仍然需要面临就医、养老、意外这些必要的生存支出。


维持住当下的生活水准,降低家庭财务风险是成年人一生的课题,甚至是普通家庭三代人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这绝对不是贩卖焦虑,只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在生存面前,额外的教育投入有必要能省则省。‍‍‍‍‍‍‍‍



经济有周期,个人赚钱必然也有周期。每个人的事业线固然不同,但在手头宽裕的时候捂紧钱袋子,那么风浪来时才更扛得住。


普通人想要过得好,无外乎一个原则:好好存钱,做好原始资产积累,吃上资产的复利。‍‍‍‍


世界有很多面,有很多其他颇具性价比的方式同样能够拓宽下一代的视野,比如去乡野里赶鸭子、捉小虾、采莲子、看荷花,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天然的快乐。


平时陪孩子一起看看纪录片、去公园骑行、搭帐篷、逛博物馆、逛农贸市场,一点一点地打开他认知的盲盒,见识自然,见识生活,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这何尝不是一种见世面。


正如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样,“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只不过很多家长,根本放不下自己的手机,只想花点钱把孩子“托管”起来,觉得我只要花钱了,就能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


那种顶着40℃的高温,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在景区人挤人、主打一个到此一游的打卡式研学旅行,倒不如父母一次长情的陪伴。


三、未来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我们不得不认清一点,就是这代孩子的未来,是我们这一代所无法想象的。如今的15后们长大了所从事的职业,估计至少80%都是我们现在所没有的。‍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我自己是一个很乐意在海马体照相馆付费拍照的人,所以就体验了一下最近特别火的妙鸭相机,9.9元AI合成出来的证件照,说实话真不比海马体169块钱人工拍出来的效果差,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约时间。


这还是AI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就会有一部分摄影师和化妆师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所以未来是极其“不确定”的时代。‍‍‍‍‍‍‍


我们现在按照“成功范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功的产物,未来环境稍微一变,那些考来的证就行不通了。‍‍‍‍‍‍‍‍‍‍‍‍‍‍‍‍


所以要培养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习、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其实都习惯了用做卷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和过人生,要在几岁之前背多少个单词、看多少本课外书、去多少个国家、回来写多少篇观后感……



这种记住标准答案式的学习,充其量只是背诵,并不是学到。‍‍‍‍‍‍‍‍


不如从当下开始,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不抱怨、不妄想捷径,知道人生路上充满沟沟坎坎才是常态,相信通过下功夫得来的本事才是可靠的。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主动思考,我有哪些选择?如何选择才是资源利用最大化?就从现实生活中一桩桩小事中开始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一样是有标准的,就是家长不要以自身的要求去对抗孩子的能力上限,要摆好心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人也会有一代人的际遇。


四、父母无法培养出自己格局以外的孩子


在金融领域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你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那么在育儿中,同样“你也无法养育出自身格局以外的孩子”。


一个在无知浅薄的土壤中生长的孩子,不太可能从心底生发出鸿鹄之志。


说到底,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性格,也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以及根本,在于父母的智慧、情感和内心激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学霸,普遍都来自高知、和谐有爱的家庭。


而父母温和,也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红楼梦》里贾芸的母亲卜氏就是个典型案例:‍


曹雪芹是这样描写她的出场:“他母亲自在炕上拈线,见他进来,便问‘哪去了一日’?,知晓后便让儿子吃饭歇息,一宿无语。”


她没有对在外面待了一天的儿子盘问不休,就只是温和的关心。孩子在外打拼,她就在家里安静地操持家务。


她从不羡慕别人拥有什么,也不在意自己的孩子飞得有多高,就只是关心孩子累不累。


所以纵使家徒四壁,却也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驱动着贾芸不断前进。后来他凭借过硬的人品和能力,获得了王熙凤的信任和提携,从此摆脱了困境。


发展事业的同时还收获了爱情,贾芸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拥有了一个好结局的人。


因此,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影响。


对于普通中产家庭而言,消费式育儿这条路,注定不会是捷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