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编辑:王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7月初,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与美国莫德纳公司签订投资协议,mRNA新药将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申报上市和生产销售。为此,莫德纳早在5月就注册了美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德纳”)。
《财经·大健康》获悉,美德纳在中国的业务与一家上海生物医药国企合作进行。对此截至发稿,美德纳未作回应。
莫德纳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上最强劲的对手,德国拜恩泰科公司(BioNTech),在中国布局更早,2020年初就与复星医药达成了新冠mRNA疫苗的合作。
2022年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中国,拜恩泰科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吴沙忻(Ugur Sahin)随团前来,一个月后复星医药和与拜恩泰科公司供应的约11500剂新冠mRNA新冠疫苗运抵北京,用于为在华常住的德籍公民接种。
出道即登顶的新冠疫苗,给mRNA药物产业带来的不止是收入,还有这一轮全球范围内的调整期。顶尖外企陆续加码中国,会引发mRNA产业的竞争格局变化吗?
一、肿瘤,下一个目标
近三年mRNA技术快速兴起,久违的新风吹开了比较传统且相对封闭的中国疫苗产业。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有18家mRNA企业获得超20亿美元融资。
2021年是最具突破性的一年。辉瑞公司/拜恩泰科公司、莫德纳的两款mRNA新冠疫苗全球销售收入,当年达587亿美元,并且均远超其他新冠疫苗的销售额。
一位高校研究者直言,“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把mRNA疫苗推到了极高的高度。”
《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国内至少有十多家企业研发过新冠mRNA新冠疫苗。进度最快的是石药集团,2023年3月22日宣布在中国纳入紧急使用,是国产首款mRNA新冠疫苗,也是目前内地居民唯一可接种到的mRNA疫苗。
然而,淡去新冠,开发肿瘤,这是现在不少企业的标准思路。即便如斯微生物那般坚定地投身新冠疫苗研发,也在2023年调整了战线。
“可能我们会牺牲,但至少我们迎着炮火冲上去了。穿过炮火,就是一片光明。”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伊始,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航文在一个深夜回复。
彼时,这家公司刚成立四年,为研发新冠mRNA疫苗,李航文说公司已顾不上效益原则,最大程度上用钱换时间。平常测候选的抗原样本只会选两三个,失败再换样本,但现在同时选了十几个样本上来,有可能的都试试。
“不算小账算大账。”李航文说,“如果我们成功了,会被大家记住,那带来的将会是无形资产。”截至发稿,斯微生物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在老挝获得了紧急使用授权,且已提交了中国药监部门申请紧急使用授权,尚未上市。
今年7月19日,斯微生物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原因是近期无新冠疫苗生产需求。其以mRNA疫苗研发生产为主,具备完整的mRNA疫苗生产产线。
5月,斯微生物宣布Pre-D轮融资完成,数额为数亿元,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传染病疫苗等的管线开发。其个性化肿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亚开展I期临床。
另一家艾博生物,一度是资本宠儿,C轮获7亿美元融资,这使其成为2021年全球单轮融资额最高的生物技术公司。这还不是全部,整个2021年,这家公司共计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额突破10亿美元。新冠mRNA疫苗是该公司进度最快的产品。
在2022年10月获得印尼的紧急用途许可(EUA)后,艾博生物的新冠疫苗就逐渐淡去。
据国家药监局,今年6月下旬,艾博生物的ABO201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适应症为系统化标准治疗后进展或转移的晚期实体瘤。这也是艾博生物第二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
然而,mRNA只是众多工具中的一种,有工具并不意味着就能把药做成。一位mRNA肿瘤疫苗从业者分析,从第一步肿瘤抗原设计开始,就和新冠疫苗不一样,多数公司是没有这类储备的, “好比一家做狂犬病疫苗的公司,突然想去做肿瘤药物了,怎么会容易呢?”
上述mRNA肿瘤疫苗从业者观察到mRNA行业现象是,部分参与者还是会有一种跟进模仿的思维定式,就好像国外已获批的产品是唯一正确答案一样,一众企业跟着抄,比谁抄得快;但是换一张相对空白的考卷去做,就不会做甚至不敢做了,值得反思。
在海昶生物创始人、总裁赵孝斌博士看来,mRNA领域,未来能够实现比较好的商业化的产品,不一定是肿瘤,比如罕见病、遗传病,或者当下比较热门的医美、减肥等,可能性同样存在。
二、疫苗界的特斯拉是条大“鲶鱼”
今年以来,拜恩泰科公司一跃成为中国最活跃的买家之一。
在7月下旬,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下称“普米斯”)宣布,与拜恩泰科公司达成战略研究合作、项目引进选择及全球许可协议。拜恩泰科将获得普米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一款临床前研究阶段双特异性抗体和一款临床研究阶段单克隆抗体的全球独家选择权。
上半年,拜恩泰科还与另外三家中国公司,昂科免疫、映恩生物和道尔生物分别达成协议,引进了新一代CTLA-4抗体(肿瘤靶向免疫治疗)、两款ADC新药,以及针对一个未被披露的靶点开发药物。
拜恩泰科最早的中国合作方是复星医药。复星医药曾计划在2021年向拜恩泰科公司订购1亿剂mRNA新冠疫苗,向中国内地市场投放。但复星医药至今未能让这款疫苗获批进入内地市场。
曾促成两家合作的复星医药前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已于今年开启自主创业。回爱民的创业公司重点在肿瘤及免疫领域的mRNA创新药物,包括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并搭建mRNA等技术平台。
对于mRNA国内新竞争格局,复星医药方面表示不便评论,因8月底将要发布中期业绩,目前在静默期。
刚落户上海市闵行区的美德纳,围绕mRNA这一技术平台,有超过40条研发管线,适应症包含了传染病、肿瘤免疫,罕见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进度最快的是流感疫苗和用于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两家跨国药企先后进入中国市场,“鲶鱼效应。”赵孝斌告诉《财经·大健康》,站在整个产业角度看,外企进中国以后,会带动整个产业界、学界实质上的进步。一方面是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会给中国的mRNA企业形成一定的良性竞争压力,促进本土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对整个行业是正向的信号。
从业者们将其比喻为,好比特斯拉之于新能源车行业,又好比大众、奥迪之于燃油车行业。
但是,国内企业不是全然没有胜出机会。“全球mRNA领域很多药物、疗法需要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还有很多可能性,外企当下使用的技术路线不一定就是mRNA的最优解。”上述mRNA肿瘤疫苗从业者说。
在赵孝斌看来,中国本土企业在市场能力、资源和人才等方面是有优势的,如果能基于全球竞争的格局去做调整,大家面前的机会平等。
三、下半场是淘汰赛
在美德纳宣布落户中国上海后,一位mRNA从业者告诉《财经·大健康》,国内有一部分公司的思路与莫德纳比较相似,技术路线也跟随莫德纳,但又无产品上市,那么在研发速度、质量等方面,不像莫德纳那么有经验、那么迅速,所以面临的挑战会更大。
事实上,不少公司与莫德纳有渊源。
英博在2019年回国创建艾博生物前,就曾在美国莫德纳担任高级科学家及项目负责人,负责公司肿瘤免疫制剂团队的搭建,并率领团队研发基于mRNA的免疫疗法药物。
办公地点也在上海市闵行区的荣灿生物,技术带头人里有三位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医学院完成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莫德纳和Alnylam的创始人。
成立四年的深信生物,创始人李林鲜曾师从莫德纳技术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朗格(Robert Langer)。深信生物基于mRNA及相关递送技术,从事疫苗及药物的开发,2021年一季度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不过,短期内大量企业获得融资,同时开工,产品又很相似,区分度不高,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不够发达的表现。
在赵孝斌看来,目前mRNA行业的优胜劣汰已经开启,一般来说时间窗口是三到五年。
什么样的企业能在淘汰赛中胜出?从业者的答案是类似的:能拿得出手的产品,是整件事的核心。
赵孝斌观察到,mRNA行业存在一些短期行为,比如部分在研产品在知识产权上的模糊,技术只在国内可使用,却不具备全球知识产权。无论如何模糊,企业最终没法逃避这类问题,而且使用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研发的产品上市后,可能像埋下的地雷一样渐次引爆。
这类专利保护不仅是在mRNA递送系统上,也有适应症、用药方法等方方面面。
“商业化的本质,还是需要解决其他疗法无法解决的临床问题,否则即使产品研发进度很快,也无法带来显著的价值。”赵孝斌说。
经历过企业集体融资上市、产品无法盈利,市值暴跌的几年试炼后,mRNA从业者们已明白,商业化并不是将产品推上市场就结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