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潮思,原文标题:《叔叔的问题,阿姨的问题,还是谁的问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讲讲最近看到的三件关于B站审核方面的事情。
第一件事很多人应该都看到了,红色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视频下面出现这样的评论,用户第一时间举报未成功,在引发网络关注后终于得到处理。这可能是由于B站机器审核的机制漏洞,或者审核的滞后性,随着用户数量的扩大,B站将审核团队进行外包分散在几个城市之后,效率和机制上出现问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B站用户们平常应该也见惯了平台审核标准的混乱,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而一些没什么真正问题的评论,动态之类的被秒删也是司空见惯。
第二件事是前两天国内指弹头号天才少年刘嘉卓清空B站所有视频,这事可能只有我们指弹爱好者才有关注。刘嘉卓在动态里说了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我也有些感触。先说评论区氛围,吉他指弹是一种纯音乐演奏艺术,指弹UP们的日常就是日复一日的练琴,翻弹,改编和创作,这些要消耗掉绝大部分的日常精力,相对其他区的UP来说,他们确实较少参与社会和时事话题,而B站这两年确实存在很多版块的评论泛政治化,发言极端化现象。至于评论和弹幕里各种懂哥出没倒是当下互联网的普遍现象了,不是B站独有的问题。
只能说B站在用户基本盘急剧扩大,不同分区的边界早已模糊,用户发言风格趋向极化,所谓的社区礼仪丧失自觉约束力之后,各种文化小圈层在站内推送机制下不断面临其他圈层用户冲击的现象无可避免。
推送机制也是如此,在当下B站想和其他平台竞争,没有办法再静下心来拼小众文化和优质内容影响力,而是要以算法和流量为导向。B站这两年失败的APP端短视频平台化策略就是这种逻辑导向的产物。不光是指弹,整个音乐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我猜第三个问题的导火索,可能是因为某位指弹女UP翻弹了刘嘉卓改编的碟中碟主题曲《MissionImpossible》之后,短时间内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而刘嘉卓的原版发布几年了,记得大概是几十万播放的样子。
流量时代很多领域都扁平化了,这是一种中性的描述,无关对错。什么东西能推能火,对于算法来说会有统一的标准,并不会因为不同的分区而设定单独的标准。就以指弹来说,除了刘嘉卓等少数几位,其他大牛级人物粉丝都少得可怜。专业人士在B站发布内容还是要想清楚自己的心态和目的,要么就狠下心来以流量为导向,放下身段,研究自己的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才能火,要么就告诉自己不以播放量论英雄,专业水平如何交给爱好者公论。
刘嘉卓说的第一个问题也不少见,B站平台对盗版视频课之类的现象采取了一种看起来很放任的态度。在刘嘉卓删除视频并发布动态后,B站方面联系了他,据说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然而影响力小的UP可能就没这种待遇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做指弹研究室的UP彭哲,他的视频课程在B站上也长期被盗版,投诉一直没有结果。我不太清楚其他主流平台怎么处理类似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视频课程并没有和B站官方的付费课机制合作,所以才得不到理会。不管怎么说,大部分内容类UP虽然粉丝都不多,但也为B站贡献了众多非常优质的内容,他们是B站内容生态的基本盘,自身的权益实在应该得到起码的保障。
第三件事情是最让我迷惑的,作为一个家长,经常会在B站上给娃放小猪佩奇之类的动画,放多了以后我就在推送中看到了这类奇怪视频,然后发现这样的视频并不少。对这类内容向平台进行质疑也是毫无作用。显然,能通过观看小猪佩奇被推送这类内容的,很多都不会是喜欢猎奇的成年人,而是小孩子。我们退几步说,就算这也是B站内容生态中的一种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在推送机制上隔离一下,打上些tag,用算法甄别一下,尽量不要让可能是小孩子的用户看到?毕竟B站的青少年模式中能看的动画非常少。
虽然B站时不时被唱衰,但不可否认直到今天B站在国内互联网中的价值生态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还没有出现能取代它的竞品。这种独一无二也体现在B站仍然是国内青少年亚文化群体聚集地上,就像B站确实有很多小学和初中生用户。
网上经常开玩笑说B站小学生多,这句话在相关语境中不仅指用户的年龄,往往也是指很多用户的心态和行为像小学生。由于B站一些用户日常的言论过激风气,又有了“B小将”,“B小鬼”的称呼。不过在以前,这样的情况可以说还不严重,社区礼仪仍然有着约束力,不同分区之间各异的文化氛围的共存仍然算和谐。
然而我相信B站的老用户们都能感觉到,B站这几年在社区氛围上,某些层面已经极化到常年上网的成年人都多有不适的地步。我前段时间的文章《鸡哥不是蔡徐坤》下面也有一些读者谈到这个问题。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可能很难说清了,但相信两个重要节点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就是整个平台开始大扩张与流量中心导向形成之后。
有人说是叔叔的问题,有人说是阿姨的问题。平台掌控者必然首先被质疑,不过实际问题也可能复杂得多,就像《三体》动画版的出现,从B站管理层到游族和艺画,锅一两个人肯定分不完。
价值生态独一无二和连年巨额亏损,两种极端标签构成了B站如今的尴尬处境。起码就目前来看,B站越想靠平台用户本身和流量来挣钱,亏损的反而越高。就像在鸡哥那篇文章中说的,B站用户并非业内吐槽的没有商业价值,游戏业务才是B站的解药。
不过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难道每一个“B站”都要靠游戏赚钱?
当年互联网创投圈有句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这句话不光概括了早期互联网创业怎么给投资方画盈利大饼,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核心道理:互联网时代的很多服务形态,如果想让用户有好的体验,就不能指望以服务本身来盈利,只能想办法在其他环节和附加服务上赚钱。就像我们想使用共享单车,想点外卖,想在APP上买菜,但并不希望这些业务赚我们太多的钱。而无一例外,这些业务发展得最好的时候,都是免费大战时代。
B站的服务体验核心竞争力“片头不加广告”则来源于早期二次元平台的理想主义,并在商业收益有游戏保障的当年得到叔叔的正式承诺。这种承诺在今天也成为业内指责B站亏损的主要原因。互联网总归是要盈利的,不光要盈利,还要超额盈利,不考虑超额盈利,那就成了政府公共服务性项目。而至今为止,全球都还没有巨型互联网平台国有化运营的经验出现。可以说,一个完全讨好用户,持续亏损的平台,本质上是在挑战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存在逻辑。
用户不关心估值,不关心高管年薪,不关心大厂造就了多少中产,只关心自己获得服务的性价比。B站核心用户们并不是不想掏大会员的钱,B站目前有大会员2020万,2022年总亏损75亿,今年Q1亏损“大幅收窄”到10亿,今年我们往好了算,假设亏损不到40亿,大会员价格算148,大家把会员钱翻一倍才可能在理想情况下填补B站的亏损。
在互联网行业里,最终在羊和猪身上都赚不到钱的买卖叫商业模式跑不通。但实际上,很多商业模式真正跑不通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项目往往在公共基础服务上承载了太高的盈利期望。政府公共自行车不赚钱一样可以运行,但却扛不住共享单车挤兑。
庞大的大厂中产阶层,天价年薪的高管们,估值和上市背后投资者们10倍以上的回报期望等等这些在本质上与用户无关,却是支撑起一个互联网项目存在的根本动机。
当然,不能说视频网站和共享单车一样是公共基础服务,但起码对B站来说,支撑起B站价值的除了那些番剧的版权,本质上是所有UP的劳动成果。发展到今天,不开片头广告并不仅是为了遵守对用户的承诺,实际上也是B站还能与其他平台竞争的最重要优势。不论是会员费还是广告费,B站确实很难在用户身上获得更多收益了。
在创作者方面,B站过去一年付出了22.43亿的创作激励金,这是维持平台内容竞争力的必要付出。整个平台的用户都被彻底卷入了流量商业的逻辑之中,B站无论如何也回不到那个小破站的状态了,如果回到从前,不考虑盈利和扩张,也不付出创作激励金,那在当下的环境下,马上面临的就会是创作者流失,被其他平台彻底取代的命运。不得不承认,曾经的“小破站”无法兼容于当下的互联网版本。
多年以前,很多人认为B站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版权和尺度上的审核管理问题,今天来看这些问题对B站影响远没那么重要,开头聊到的几个审核问题也是B站自身的问题。盈利模式探索的失败让管理层的决策愈发急躁轻率,对社区文化维持和言论极化趋势遏制的失效也让平台氛围难以回到从前。
我们经常说到当今互联网的整体趋势就是群体极化,具体到平台来说,管理层的思维认知与态度倾向对于平台风气的整体导向仍然有着主要影响。就像我们都知道如豆瓣和知乎,这几个平台高层们的三观对整个平台的风气导向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面对极化趋势,是遏制,还是放任,甚至助推,管理者们仍然有相当的自主作为空间。只不过遏制极化趋势虽然在长远上是有利于平台发展的,但短期内看起来往往费力不讨好,对商业价值没有正向帮助,这需要平台管理者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和责任心。最近听到一些人说小红书对不同用户群之间的隔离做得不错,我还没什么深入体验,无法判断。但作为曾经有“圈地自萌”精神的B站,在当下是真的应该把这个传统捡回来。
全球互联网狂飙突进20多年之后,终于在东西方同时进入收缩期。就像资本主义的危机周期一样,这一轮收缩大概还会过去,行业又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但在新的互联网组织形态出现之前,这样的循环是不会停止的,对超额利润的疯狂追求是不会停止的,纯粹美好的为了用户价值的理想也只能存活于夹缝之中。
这些都不是靠叔叔和阿姨们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
(PS:现在平常能混B站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很多现象观察不到,还请B站用户们在评论区多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