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4-06 17:45

中影、阿里、腾讯、万达,谁将成为中国电影的霸主?

文/ 师烨东


众多上市影企、院线近日纷纷发布了2016年的年报(或业绩预报)。与过往几年业绩集体飞增不同的是,今年则有人欢喜有人忧。

 

持续多年的民营影企老大华谊兄弟上市八年来业绩首次下滑,这还是去年卖了12亿掌趣股票,否则账面成绩会很难看;从电视节目半路出家影业的光线去年净利8.1亿,增幅78%,大有超赶老大哥之意;准备从美股回归A股的博纳去年预估净利也超过了4亿元。

 

王中磊、于冬、王长田


除了老牌的华谊风光不再,拥有不少“特权”的中影如今也已鲜被称为业界老大。伴随着一批国有影企的逐渐没落,产业整体正在越来越开放与市场化,而资本的涌入,则让业内有了无数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众多的影企,或在中下游抱团取暖,或通过资本相互联结。

 

尽管目前仍未有持续产出优质电影的能力,但是如今没有人敢小觑下游的霸主万达院线,以及去年亏损接近十亿的阿里影业。与参投了多家影企的腾讯一样,他们都在瞄准着影视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并且有着许多民企难以仰望的巨大优势:不差钱。

 

多方角力之下,谁会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下一个霸主?


产业上游话语权缺失,影企中下游端抱团取暖


在几家大影企里,或许没有谁在2016年比华谊过得更加失落。

 

从其刚披露的2016年年报来看,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5.03亿元,同比下滑9.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8亿元,同比下滑17.21%,净利润的下滑更是华谊上市以来的首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账面上的净利润有8亿元,但是去年华谊兄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018.28万元,这也就意味着,除去非经营性损益,华谊去年在主营业务上其实是亏损的。而华谊非经营性损益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公司通过套现掌趣科技获得的7.25亿元投资收益。

 

除去公司业绩上的表现不佳,2016年华谊参投、主控的影片均没有过于亮眼的成绩。其精心准备数年、据传成本过亿的《摇滚藏獒》,最终只在暑期档拿下不足4000万票房,引得华谊电影高层将该片的发行相关人员进行了降职处理。



华谊2016年的两部重磅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与《罗曼蒂克消亡史》更是因为自身旗下没有影院,饱受了院线一哥万达排片少的气。尽管两部影片的质量在2016均属翘楚,但是其最终票房皆与公司期望值相去甚远,而排片问题也引得万达华谊双边大打口水仗。

 

华谊落寞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链的话语权正在发生扭转性的变化:上游现在已不是产业链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环,而会受到多方力量的钳制,中下游的力量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到上游。

 

换到十余年前,这或许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彼时能出产影片的公司并不像今日有如此之多,发行还需要实体的胶片拷贝,院线端几乎很难强势——掐掉拷贝,影院也就无米下锅了。中上游势力庞大的中影等国营影企更是说一不二,要求影院的排片几乎很难有影院可以说不。

 

电影上游的话语权在更多公司进入上游以及拷贝的数字化之后逐渐削弱,而在大量资本从中下游开始发力进入电影产业之后则接近彻底消失。“去年的时候,中影一个片子,还和我们说要求排片要占到多少。”在壹娱观察记者亲历的一个发行圈子饭局上,一位发行人员将这件事当成了笑话来讲。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中下游越来越强势,影企也开始在中下游出现抱团。2014年,万达、大地、金逸、横店四大院线宣布共同组建以电影营销策划、发行为一体的合资公司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并且靠着强势的市场占有率在2015年登顶发行榜首;2015年6月,上影牵头,与浙江时代电影、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四川省电影公司、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宣布成立四海发行;而去年的6月,从万达跳槽至华谊的叶宁牵头与微影时代创办了华影天下,随后上影同样入股华影。

 

影企开始在中下游抱团的同时,国内的电影总票房从200亿在短短三年内飞升至400亿,越来越多的业外资金开始瞄上影视行业这块肥肉。然而制片仍然有不低的准入门槛,下游的影院无论建设还是收购皆非一朝一夕之功,发行则成为了最便捷的进入这个产业的通道。2013年才成立、靠着保底《美人鱼》一鸣惊人的和和影业便是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而其在2016年的下半年,就已经公布了包括姜文新片在内30部影片的片单。

 

资本入局电影行业,BAT自然也不甘人后。2014年,拥有腾讯基因的微影时代成立,随后开始发力票务端;与此同时阿里收购中国文化并更名为阿里影业,紧接着年底淘宝电影上线;百度同样从团购向网络票务方向发力,随后成立了百度糯米影业。


腾讯和阿里把华谊、博纳、光线买成了“兄弟”


如果说业外资金的入局打乱了电影行业原本的秩序,那么互联网企业的入局,则改变了整个电影业的生态。彼时各自为战相互较劲儿的影企,如今背后可能有着共同的股东。

 

BAT进入电影产业都是从票务端开始发力,之后便开始切入整个产业链。除去已经掉队的百度糯米,腾讯与阿里这两年已经稳固了在线票务的市场,在当今猫眼、淘票票、娱票儿三分天下的局势中站稳两席。



而在线票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及其背后交错的股东名单非常有趣,它折射了现在整个行业的一个态势:影企都在抱团做大,且谋求全产业链的发展;腾讯、阿里则是影企相互之间相互关联的重要推手。

 

被美团拆分出来的猫眼电影曾经独占70%的在线票务市场,如今被娱票儿、淘票票追赶之后,在去年卖身给了光线,被认为是无法短时间提升在下游实力的光线一个合适选择。腾讯是美团背后的股东,而光线的二股东,则是阿里旗下的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已经改名娱票儿的微票儿,早期股东里排名前两位的,便是腾讯和万达,在随后几轮融资中,悉数引进华人控股、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资华夏等文娱产业中的重要资本。

 

而改名淘票票的淘宝电影,去年获得1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鼎晖投资、蚂蚁金服、新浪网领投,和和影业、博纳影业、华策影视、南派泛娱、联瑞影业等多家企业参与。

 

位居产业中下游的在线票务市场只是一个入口,阿里与腾讯都以此为切入点来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这也是过去两年影企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制片、发行还是院线,只拥有其中一环,在产业中将难以强势。之如光线收购猫眼,华谊与博纳,都开始在中下游发力,华谊投资影院、8000万入股大地院线,博纳加速自身影院建设等,但是都推行缓慢。

 

这时就突显出了腾讯与阿里的优势——有钱。与华谊8000万入股大地院线相比,阿里2016年认购的是大地影院10亿元的可转债。阿里与腾讯的买买买,使得现在各路影企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三个上游民营影企华谊、博纳、光线,不知不觉就相互成为了“兄弟”:


2014年末,阿里出资15亿元,腾讯出资12亿元,分别认购华谊兄弟的股份,之后腾讯共持有华谊兄弟8.08%的股份,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华谊兄弟4.45%股份,马云持有华谊兄弟3.61%股份,分别为华谊兄弟第二、第四、第五大股东;


2015年,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成为光线的的第二大股东;


2016年,博纳的私有化及之后2017年的A轮融资中,阿里影业与腾讯都是其主要投资方;


2017年,与华谊联手的工夫影业,腾讯影业有其15%的股权。


中游的电子票务市场,腾讯、阿里同样是重要的角色。在发行端的新锐和和影业,在参与博纳融资后,被阿里影业收购了30%的股权;在影院端,阿里影业除去投资大地之外,还收购影院谋求实验性改造;与CGV达成战略合作的万达,则仍然在给一些著名的影投公司报价……


全产业链发展下,腾讯、万达、阿里谁会走的更远?


尽管那些老牌电影厂家的影人可能不愿意承认,但是目前的电影行业正在越来越变成一个谁有钱谁说话的市场。壹娱观察认为,目前的电影行业内有三个已经成形的趋势:

 

  • 上游现在已经不是产业链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环了。会受多方力量的钳制,中下游的力量反过来可能影响到上游;


  • 国内的影企已经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合纵连横,抱团取暖。中游和下游都在整合,上游或许很难出现整合,但是很有可能出现更多“华谊+功夫”这种模式的抱团;


  • 影企都在上中下游全方位布局,上游的想要有影院,下游的想要去制片,短时间内看,有钱的能走的更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阿里、万达三家企业毫无疑问无论在哪个维度的持续烧钱战中都能有实力消耗与角逐,而他们将与之前的老大哥中影一道构成电影圈的第一梯队。


尽管拥有雄厚背景与行政资源的中影当前市值不高,且近两年电影资本圈的血雨腥风看起来也没中影什么事,但是已经上市的中影实力仍然不容小觑。除去进口片的发行业务带来的丰厚利润,中影旗下有三条控股院线及四条参股院线,从2016年初的数字占比来说,中影股份控股和参股院线拥有的加盟影院数量占全国城市影院总量的28.90%,其中仅中影下属3条控股院线实现的票房占全国票房总额20.17%,皆超出了万达的体量。


把以上四家企业综合梳理来看:

 

  • 中影的制片曾经辉煌,但是如今却只能给中影带来一成的利润,其在下游拥有超过万达的影院数量,这也使得中影具备很强的发行能力。中影在上市前账面上就躺着37亿现金,上市后融资的便利同样可以使其在中下游扩张;

 

  • 腾讯旗下的两家影企(腾讯影业、企鹅影业)在上游布局了众多IP,且其野心不止于电影产业,而是整个产业链条。在上游入股多家制作公司之后,腾讯影业、企鹅影业自己也在主导一些项目的制片及发行。虽然腾讯在网票和发行端口投资了猫眼和娱票儿,但是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太多对下游的兴趣;

 

王健林、马云


  • 万达院线当前不仅在国内下游的实力最强,在澳洲、北美同样具备相当数量的影院。而将传奇纳入手中之后,加上万达影视,万达的上游业务已经具备国际化的生产、制作能力。万达在中游稍显薄弱,网票仅参股娱票儿,而五洲发行在2016年下半年也略显疲态;

 

  • 阿里在上游除去入股光线、华谊、博纳以及投资大IP的海外项目,自身也在谋求独立的制片能力;在中游淘票票去年砸钱占领了市场,同时也拥有了当前发行新锐和和影业30%的股权。而阿里对于大地及其他院线的投资,以阿里的风格来看,肯定不会止于参股,同时阿里还在自建影院,并且不排除未来打造自己的院线。阿里的投资多且全,但是目前还缺乏证明自己的产品。

 

四家企业都在中下游具备一定的力量,但是当前的共同点是都没有持续出产优质内容的能力。短时间内看,有钱能让企业走得更快,但电影最终还是一个专业化的事情,靠钱并不能堆出来成绩,阿里影业近两年影片的失败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不尊重市场,那么很可能会被市场教训。因此,对于阿里、腾讯、万达、中影来说,谁能走的更远的最关键的点,就是看未来谁能持续的做出好内容:内容在现阶段并不成熟的市场行情里很难“为王”,但是拥有持续生产好内容的能力,则是影企称王的必经之路。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联系:壹娱观察(个人微信ID:yiyuguancha6)

壹娱观察(公众号ID:yiyuguancha)想做中国电影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望远镜和声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