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06 10:02
拿下“沪签”:是松弛感的生活,还是优越感的牢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炸糕,题图来自:《小时代》

文章摘要
1. 上海的特殊生活方式被称为“沪签”,其中包括穿上lululemon瑜伽裤、进行city walk、消费高端餐饮等要求。

2. 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松弛感的生活,但也被一些人视为优越感的牢笼。

3. 有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上海的象征,但也有人对其进行调侃和批评。

4. 实际上,“沪签”并不代表真正的上海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虚拟的形象。

5. 人们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和视频来展示他们的“沪上生活方式”,但这只是表象,真实的生活并不一定如此。

6. 人们追求这种生活方式是为了获得松弛感,但复制他人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能实现这种松弛感。

7. 复制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坏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再创造。

8. “沪上生活方式”并不是松弛生活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作为通向松弛生活的一把钥匙。

9. 在生活的平原上,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被“沪签”所束缚。

如何申请“沪签”?


即便你没看过类似的攻略帖,恐怕也早就对其中的各项要求熟稔于心。


譬如,要在gap day穿上lululemon瑜伽裤,很chill地来一场city walk,买一份Wagas当晚餐,再去bistro小酌一杯,享受属于自己的moment。


(网友自制截图)


又譬如,咖啡要点MANNER或M Stand,有瑞幸消费记录的“拒签”;奶茶要喝喜茶(降价前),有蜜雪冰城消费记录的“拒签”;其它高端餐饮消费记录均可加分。


再譬如,要精通中英夹杂的讲话方式,掌握沪语更好,如果能在与同事沟通时讲出“这个brief我不是很清楚,等下你跟客户打个concall,阿拉搞discuss一下好伐”,更能坐上“免签”入沪的直通车。


(博主模仿上海白领@G僧东)


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被与上海挂钩,引领着全国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风尚:city walk标榜着随性的生活态度,冰美式成为上班族的必备单品,中英混讲则成为展示个人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这让许多非上海人感到酸涩甚至反感,发出“沪 cares you”的自嘲;也让许多上海人感到不齿,面对“沪签”的调侃,委屈地解释自己并不这样生活。


(上海博主解释“沪签”@徐祥)


其实,这一张张想象中的“签证”,可能并不通向实际存在于中国版图的上海。


景观上海:有钱有闲的中产生活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传统观念常常将“国际化”视作进步、多元、包容的代名词,然而,在许多人眼里,今天的上海却走上了与之完全相反的道路。


(网友整理的上海city walk指南)


当生活方式“进步”到“不接地气”的程度,“国际化”降级为“西化”,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们不明白为什么city walk比“遛弯儿”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讲英文比讲中文暗示着更高的学历水平,手握一杯MANNER比瑞幸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品味……


通过垄断高端与低端的定义,充满优越感的“沪上生活方式”消弭了多元的可能性。


(网友调侃“沪签”)


从“国外月亮圆”的叙事挣脱,面对“上海月亮圆”的陷阱,人们借“沪签”将上海象征的生活方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排除,通过与上海制造距离,来避免进入那套评判系统。


于是,中英混讲被视为拿腔作势地卖弄,lululemon被视为消费主义的陷阱,city walk则被视为矫揉造作的表演……


两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激烈碰撞,有人在“丝滑入沪”的攻略中体验了一把精致生活的快感,也就有人在“遣返离沪”的玩笑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不满。


(网友评论)


不过,刻意地制造距离,也就意味着距离本身已经太近。人们难以逃避的事实是:“沪上生活方式”正在且仍将继续引导年轻人的生活追求。


解构lululemon,再兴gap day;解构gap day,再兴city walk。未来必将有更多的生活方式被生产出来,继续在备受追捧与饱受诟病的极端中来回摇摆。


解构“沪上生活方式”无法通过解构“沪上”来实现。


事实上,“沪签”一词恰恰以突出的地域特色遮蔽了“沪上生活方式”的实质。当漫长的历史坍缩在打卡照片定格的一瞬,广袤的土地浓缩在武康路、安福路等网红地段,“沪上”也就失去了立体性,成为一个任人修饰的虚拟平面。


(网友评论)


人们努力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各种元素,在社交平台上重组拼贴,搭建起一座理想中的虚拟“沪上”。


又或者说,上海本身已经成为一座巨大的景观,“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一张张穿着lululemon的对镜自拍,一段段在安福路city walk的视频记录,成为人们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堆砌起作为景观的上海。


而景观的表象之下,是现代人不愿袒露的生活真相。


如果说过去人们追求在咖啡店阅读纸质书、谈论诗与电影,仍然透露着讲究艺术品味的“小资”情调,那么今天人们追求lululemon等高消费水准和city walk等休闲方式,则更为赤裸地表达着跻身“中产”的强烈愿望。


在人们的想象中,“中产”不仅有保障较高生活质量的收入,还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穿着lululemon去city walk无疑是对“有钱有闲”阶层极其具象且生动的概述。


在为“钱”愁到眉头不展或为“闲”忙到焦头烂额的现实生活之外,人们以元素拼贴的形式塑造着“有钱有闲”的松弛感。


(网友分享)


景观上海为人们提供了一剂松弛感麻药,麻痹着现代生活的种种焦虑。通过复制“沪上生活方式”短暂地从现实逃离,也就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选择。


不过,复制得来的松弛感总有过于廉价之嫌。人们担心,在复制的引诱下,我们会不会成为一模一样的人,背负一模一样的欲望,去过一模一样的生活?


复制生活: 解构权威的松弛感


韩炳哲在《山寨》一书中提到,东亚人对于复制有某种执念,这与东亚的文化气质密不可分。


重视实体与起源的西方社会,往往将复制视为某种邪恶的存在;而注重过程与情境的东亚社会,则习惯于将复制视为一种再创造。


与真中产相比,依靠复制得来的松弛生活无疑是一个拙劣的赝品。但在人们日复一日地复制下,松弛生活的定义也逐渐脱离了中产的权威。


(网友分享平价brunch)


当人们纷纷在小红书分享brunch探店的照片与心得,为中产服务的brunch空间随即变得开放可入侵。此时,真实的中产身份已不必在场,各式各样的打卡帖成为一个个“题跋的生成和交流之地”。


人们可以批判,这些帖子缺乏“灵魂”,并非“实在”,远离“真理”。但也正因如此,这种去实体化的“空”才为再创造打开了方便之门。


类似地,当人们以“沪签”的形式将“沪上生活方式”推向西方的生活传统,可能也就忽略了“沪上”网友们对西方文化的再创造。


从西方的约会文化中复制而来的crush,被推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刺激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而从西方的游学传统中复制而来的gap year,则以gap day的形式,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下建立起松弛的一日秩序。


(网友分享crush经历)


韩炳哲将复制视为一种“中国式解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人们能够借此完成对西方文化的解构,也可以借此解构中产生活的松弛感。


在复制松弛生活的过程中,危险的并不是复制这一行为本身,而是缺乏对复制的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令人反感的也并非讲究甚至过分讲究的生活方式,而是亦步亦趋、徒有其表的虚伪人格。


复制行为的主体无疑保有他们对个人生活方式的解释权,真正失去这一权利的,是那些被现代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复制品。


由此来看,复制得来的松弛感并不必然廉价,也不必然将我们引入一模一样的恐怖空间。


(“沪上生活方式”的复制版)


它反而表达了这样一种向往,可能我们没办法穿着凉拖和背心在广东的街道收租,甚至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精打细算;可能我们没有310开头的身份证号,甚至不曾拿到“沪签”在外滩闲逛。但我们仍然具有在自己的生活处境下复制、创造松弛感的能力。


各种各样的意图和力量、内部的趋势和外部的抵抗力,共同构成了“沪上生活方式”的张力场。唯有清醒的人可以看到,“沪上生活方式”从来不是松弛生活的标准答案,却可以作为通向松弛生活的一把钥匙,给流连于虚拟“沪上”的网友们,一个与现实和解的可能。


(网友评论)


重回当下,真中产便不再是优越生活的权威,复制别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一种羞耻,对松弛生活的追求更不会被松弛感的定义绑架。


在生活的平原之上,人们本就可以肆意狂奔,这里没有海关,也没有“签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炸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