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摘编自《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经华景时代授权转载,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栅栏地区自古就是北京最繁华之处。大栅栏最早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当时帝都迁到北京不久,为了鼓励工商业发展,朝廷下令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地修建了上千民房和商铺,用以招商开市,谓之廊房。明代中叶,前门外的廊房已逐渐发展成为颇有名气的繁华闹市。此时的北京实行夜禁制度,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中,北京很多街巷道口都设立了栅栏,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并有兵卒把守。
到了清代,前门外的廊房四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家为了自保,自掏腰包在街道东西两端各修建了一座格外高大、坚固的栅栏,久而久之“廊房四条”的本名被“大栅栏”取代了。在《乾隆京城全图》中,这里的地名便已经标注为“大栅栏”了。清末这条全长275 米,宽不足10 米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汇聚了80 余家老字号。
民国时期的大栅栏。大栅栏其实不单指那条长275 米,宽不足10 米的胡同,而是涵盖了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珠宝市街等诸多支脉的街区。
民国时期,大栅栏买卖兴隆,洋车行人交错,川流不息。
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循拍摄的20 世纪30 年代的大栅栏。
19 世纪90 年代的煤市街,胡同整洁,铺面林立,洋车夫神态自若,似乎不愁活源。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北京当时建有栅栏的街巷有千余处,以“栅栏”命名的胡同也不只大栅栏一条,还有横栅栏胡同、双栅栏胡同、三道栅栏胡同等。但是读音特别的仅此一条。在北京的地名中,这个特定称谓不能按字面读音来念。民间口耳相传地读作“大石滥儿”。北京土话杂糅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经常运用灵巧的卷舌音,时常有“吃字”“吞音”“变调”“变声”的现象。“大栅栏”这个地名就充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
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在1910 年左右拍摄的大栅栏瑞蚨祥门脸
20 世纪20 年代大栅栏鞋店、皮货店招幌飞扬。
作为繁华的商业闹市,大栅栏出名的原因乃是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老字号。老北京有首民谣说:“大栅栏里买卖全,绸缎烟铺和戏院,药铺针线鞋帽店,车马行人如水淹。”这条街虽然不长,却云集了老百姓吃喝、穿戴、医药等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著名商号。比如同仁堂乐家药铺、长盛魁干果店、聚庆斋饽饽铺、天蕙斋鼻烟铺、长和厚绒线铺、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店铺。老北京形容阔绰讲究的人:“头顶马聚源(帽子),身穿瑞蚨祥(绸缎),脚踩内联升(鞋靴),腰缠四大恒(银票)。”这些老字号都开在大栅栏里。
大栅栏的繁华不仅在于商业发达,这里还汇集了不少娱乐场所。清朝禁令不准在内城开设戏园子。南城的戏园子便开设在前门外一带。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同乐园等吸引了很多前来看戏的人,既增加了大栅栏的人气,也促进了这一带的繁荣。尤其是清末民初,每逢上元节灯市,来大栅栏逛花灯更是一项轰动京城的节庆活动。
有一首俗曲唱道:“正月十五闹花灯,大栅栏里好热闹。全城男女老少都来把花灯瞧。长盛魁的冰灯明又亮,玉兔像卧又像跑。聚庆斋的《聊斋演义》画得好。祥义绸缎店铁门上全是灯,瑞蚨祥要同祥义比高低。云香阁的大蜡有三尺,广盛祥门前挂的是旋转不停的走马灯。同仁堂本是下洼子门,药王采药济众生。店店铺铺都挂新花灯,从东口直逛到西口处,逛灯逛得我丢鞋又撕袄。”
1900 年,义和团一把火把大栅栏烧成了白地。两年后,大栅栏各家店铺又重整旗鼓,开张营业了。一场大火没烧走大栅栏的人气,随着前门东西两个火车站的建成,这里反而更加红火了。大栅栏成为老北京商业的代名词。
作者: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华景时代
出版年: 2022-9
本文摘编自《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经华景时代授权转载,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