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原文标题:《不要对快乐感到羞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有读者提问,说:我开心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浮躁,静不下心去做事情,过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荒废了时间,怎么办?
我是这么回答的:开心的时候就去享受这种开心呀,为什么要强求让自己静下心来呢?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让我想起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经常有人问:我平时特别忙,忙完之后就想放松休息一下,但过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荒废了时间,非常自责,怎么办呢?
每每见到这样的问题,我总会问他:那你在放松休息的时候开心吗?
得到的回答一般是:开心呀。
我会继续告诉他:那开心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会觉得开心是在“荒废时间”呢?
很多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快乐也是一种收获,而且是一种更难得的收获。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付出锱铢必较:我付出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不能白白浪费,一定要有所收获。什么样的收获呢?要么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要么是看得见的进步和成长,要么是将来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总之,如果不能把时间好好地利用起来,我们就会觉得“荒废”了。
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常常是没有地位的 —— 它会被排到最低的优先级。我们会考虑各种收益,权衡利弊,唯独不会考虑它。
甚至,我们可能还会有一种“快乐羞耻”,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没有实际的帮助,只是让我感到快乐,是不是对我构成了一种“诱惑”?我是不是应该去抵制这种诱惑,让自己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诸如此类。
这可能是深深植根在我们文化底色里的一种心态。
一
我把这种心态,叫做“努力焦虑”。
为什么叫努力焦虑呢?因为这种心态,会将“努力”视为最重要的行为,把努力摆在第一位,让一切都为它让路。如果它发现我们没有在“努力”,就会跳出来对我们进行指责。从而,导致我们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一直活在追求努力而产生的焦虑之下。
具体而言,绝大多数“努力焦虑”都可以分成这三种类型:
1. 追求“产出”:总是在内心盘算:我为了做这件事付出了多少行动,这些行动不能白白付出,必须有所产出,这种产出还必须对等。否则就是吃亏了。
2. 追求“实用”:学一样东西、做一件事情,永远先问一句“它有什么用?”对不实用的事物毫无兴趣,尤其是无法转化为实际利益的事情,不想把一分一毫的时间花在上面。
3. 追求“充实”:总是审问自己“我有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把时间看得十分珍贵,想榨取每一分钟的价值,无法接受自己把时间用在“无价值”的事情上。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种心态难道不对吗?时间难道不珍贵吗?我们不应该追求利用好每一分钟吗?为什么要去批判和质疑它呢?
这些当然是对的,但“努力焦虑”的问题就在于:它预设了一个结果 —— “我们总是能够完美地利用好时间,做出最有用的行为”,然后,再用这个结果来规范我们、要求我们。
一旦没能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就会陷入挫败和失望之中,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产生自我批评和否定,比如:
我真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
为什么连这点自控力都没有;
我这么不自律的人,是不是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
问题在于: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我们有可能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像 AI 一样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不浪费一分钟吗?当然不可能。
因此,这种“努力焦虑”就会成为压在我们心上的一道阴影,不断地逼迫我们去“自省”,强迫我们去自我检讨。
并且,这种负面感受还会成倍于正面感受,从而压制和消除正面感受。
比如我们从做一件事中得到的快乐是10分,那么这种努力焦虑带来的痛苦,可能是20分、50分、甚至100分。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我们在过程中多快乐,过后就会感到多痛苦。甚至,这种快乐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和压制,我们只会关注到痛苦,被这种痛苦占满回忆。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我们会把“快乐”跟“结果的痛苦”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去相信“快乐是有罪的”。
我们会告诉自己:现在快乐,后面一定会迎来更大的痛苦。因此,我不能快乐,我要让自己“吃苦”,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痛苦。
但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直追求“吃苦”,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快乐呢?
二
所以,我想对你说的是:不要对快乐感到羞耻。
快乐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是我们应得的。我们是配得上快乐的,也是应当去寻求和体验快乐的。
如果你在某一刻感到快乐,那么不要想太多,就沉浸进去,尽情地享受这种快乐。
如果你一件事情做得很痛苦,那么多半是方式错了,不妨找一个不那么痛苦的做法。
如果你内心有一个声音,企图把你从快乐中抽离出来,那么请不要理睬它,能多拖一会,就多拖一会。
如果这个声音反复地质问你,要求你去反省,要求你为快乐感到惭愧,那么请你告诉它:这是我应得的,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
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帮你说服你内心的这个声音,我想告诉它:追求快乐,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处。
(这本身也是一种“追求实用”,不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嘛)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除了取决于我们的经验、资源、技能之外,还取决于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状态。
我们的状态决定了我们能够发挥出多少成的“实力”去解决问题。举个例子:假如一个问题的难度是5,你的能力是7,本来可以毫无困难地解决它。但如果你状态不佳,只能发挥出60%的能力,那你就会在这个问题面前折戟 —— 而这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慢性压力之下,那么,我们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受损。反映在外就是:我们会更容易冲动、草率、不计后果,更不愿意去进行复杂的思考,变得更短视和更莽撞,从而做出更差的决策。
而快乐,恰好是慢性压力的对手。一个人能否从身边的事物和活动中得到快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压力的抵抗和耐受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1 年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觉得休闲是浪费时间,那么,他往往更难从休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与此同时,他也有更高的可能性,感到焦虑、紧张和抑郁。(Tonietto et al., 2021)
这样的人,往往会具备更高的应激性,也就是更容易对外界的威胁和刺激作出反应,让自己经常感受到压力,从而陷入慢性压力之中。
再比如我经常说的:对抗压力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找到自己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和幸福感的事情。它们会激活你的腹侧纹状体,抑制杏仁核,从而降低皮质醇分泌,降低应激反应。
因此,不要觉得快乐是无足轻重的,更不要觉得它是一种诱惑 —— 即使是不掺杂任何实用价值的快乐,也会是你对抗压力和焦虑,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的良药。
三
所以,我想给你的建议是:不妨去发展一种爱好,找到一个兴趣,让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地沉浸进去,享受那种全身心投入的快乐。
如果你已经有这样的方向,那么,无需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专业” —— 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大师,而只是需要找到一处可供休憩的天地,一个“心灵花园”,让我们在疲惫和受挫时,能够有一个地方去恢复能量。
前几天,有读者在群里提问:我很喜欢跳舞,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但总是达不到老师的水准,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怎么办?
后来,她自己想通了。她说:我喜欢跳舞,是喜欢跳舞这件事本身,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舞者。但当我执着于要求自己“跳得很好”时,我其实就体会不到那种纯粹的快乐和热情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训练。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可能做得不够好,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快乐的,那就足够了。
同样,也不需要用“变现”去污染它,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商业化了,不妨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留出一片纯粹的空间吧。
如我在《如何把爱好变成事业?》中所说:追求把爱好“变现”真的是对的吗?我不这样认为。无论什么爱好,一旦你企图把它做成副业,当成变现手段,当成事业,甚至尝试去创业 —— 你可能就会变得没那么喜欢它了。
一旦你用“变现”的视角去看待它,你的关注点就会变成:它的数据怎么样,有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回报,有没有达到我的期望。那么,它所带给你的那种最纯粹、最简单的快乐和喜悦,也许就此消失了。
你很可能从中再也感受不到乐趣,感受不到激情,而只剩下冰冷的现实。
所以,与其要求自己的爱好为你产生效益,不如保留下它的纯粹,把它作为你生活里的光芒,你每天临睡前的期待,每天下班回家后的慰藉,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的材料。
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是什么?是无拘无束,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不问结果、不求回报,全身心沉浸进去的时候。
动脑、动手去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和小小的成绩高兴,为自己又打开了一片“迷雾”而雀跃,为自己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而兴奋……
这种纯粹的、干净的喜悦,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感。
四
你也可能会有疑问: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按部就班,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怎么找到快乐呢?
那么,也许是时候去拓展生命的可能性,试着去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
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步骤:
首先,让自己头脑风暴一下,列出所有你能够想到的,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某个行业、某个职业、某种爱好……
然后,从这张列表里,按自己的第一直觉给它们排个序。先从第一项开始,给它一个月,每天留出半小时的时间,来动手试一试。
你可以上网搜一搜:XXX如何入门;也可以在你身边的朋友里问一问,有没有人做过这一块,能否交流请教一下。
通过上面的方式,找到入门的途径,比如看书,那么先买回来,不用苛求“最好的入门方式”,随便买一本推荐度比较高的书就行,每天看一点,哪怕是一两页也行。
慢慢地,你对这个领域可能会有一点点最粗浅的了解。你可能会发现,它跟你最开始的想象好像并不一样(也可能一样)……这是一件好事。随着了解深入,你再继续观察自己:我对它的兴趣,是提高了呢,还是降低了呢。
如果你对它的兴趣急剧降低,或者试行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不真的十分适合 —— 那么,可以把它先放在一边,试一试清单里面的下一项……
而如果你对它的兴趣仍然很浓厚,那么下一步,就是让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东西出来。你可以参考教材,可以模仿别人,都没关系,但尽量让自己开始动手,从输入转移到输出,这样才可以更进一步地检验它对你的契合程度。
如果你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你觉得,诶,虽然会有很多障碍,但把它们克服的过程好像还蛮好玩的;又或者,你觉得,好像我做起来还挺快的,似乎也比别人做得好一些……
那么,恭喜你,这很可能就是一个你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
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千万不要急在一时,不妨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是去慢慢体验和感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内心的波动,每一个细微的念头,每一次快乐与失望。
跟随你的内心,让你内心雀跃的快乐告诉你答案。
五
最后,聊聊几个你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1. 热衷于追求快乐,会不会玩物丧志?
有可能。所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我们可以平衡好自己的时间。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为自己设定好“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把它腾出来,用来陪伴家人、发展兴趣,或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
喜欢读书就去读书,喜欢玩游戏,就去玩游戏 —— 不要觉得玩游戏一定不如读书,只要它能带给你切实的快乐,就是值得的。
反过来,也可以为自己设定“留给休闲的时间”。你可以把它分摊到每天晚上,也可以放在节假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
但是记住:要把休闲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你的休闲腾出时间,不要用别的事情把它占满。
不要羞于说出“我要去休闲,不要打扰我” —— 是快乐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而不是其他。
2. 沉溺于被动快乐,会不会不思进取?
有可能。所以,不妨试着去升级你自己的快乐。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快乐是有层级的。最低级的快乐,可能是看不费脑子的综艺和影视,刷短视频,玩不动脑子的游戏……一切无需动脑就喂到嘴边的甜点 —— 但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消退。如我在《打开心智》中所说:它们带给你的是成瘾,而不是快乐。
你并不是因为开心才去投入它们,而是因为它们劫持了你的注意力,让你情不自禁、不自觉地去转向它们。
试着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权,试着去玩一些需要你动手和动脑的、更复杂的、有一定难度的、信息量更大的事物。
你投入的精力和脑力越大,你能从中得到的反馈也就越大,你所感受到的快乐也就越强烈、越充沛、越持久。
3. 有什么立即起效的办法,能为我带来快乐?
有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我把它叫做“5分钟给予”。
每天抽出5分钟的时间,帮别人一个小忙:可以是解答一个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真诚地感谢别人,给别人一个响应,又或是为别人提供一个举手之劳……它并不会耗费你什么,但可以给你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
原因很简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体验到那种跟他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紧密感。这种紧密感能够满足我们大脑渴求的联系、认同和价值需求,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能量。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才能快乐,不妨试一试,从这个最简单的做法开始。
你也许会重新找回那种久违的、纯粹的喜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