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5 16:08
关于理性认知的两三个想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无慢室(ID:gh_3356660ef627),作者:彼得张Peter,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作者分享了关于理性思考的两个方法,分别是关于概率的思考方式和关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逻辑。

2. 作者引用了Annie Duke的书《Thinking in Bet》,提到了记忆的欺骗性质,建议在回忆和判断时要给出带有概率的判断。

3. 作者总结了这两个方法对于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问题。

本文源于最近出差路上看到的一些资料,学到两三个零星的想法,都是关于理性思考的方法,初听之时觉得大有启发,记录下来为了加深印象。


一、关于概率的思考方式


第一点源于Annie Duke于2018年出版的书《Thinking in Bet》,这书也有中文译本《对赌》,但是可惜翻译质量不好。她是世界扑克冠军得主,就是《扑克冠军的概率思维》的采访对象,我是看了这个访谈之后,找来了她写的书看看,否则冲着这个中译本的书名也不会翻开:)


在第二章的最后一节“重新定义信心”当中,有一点很有感触,大概是说我们的大脑对于记忆是具有欺骗性质的,因此很多事情的记忆,无论你多么笃定,都有可能是与现实不符的。与这个结论相关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多,类似行为金融学里面证明“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的图画及案例,以及心理学的很多案例证明了我们所谓的记忆,是经过了大量“二次加工”的等等。


如何应对呢?至少在我们回忆具体事情,和做出相应判断的时候,要给出一个带有概率的判断,这逼迫我们自己用概率的方式进行思考,更重要的是,这在无形当中提醒了我们自己,你的这个想法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比如她在书中举的例子,对于记忆,在自己检查之前,不应该想“我记得《公民凯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应该想成“我有六成的把握确信《公民凯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我想,对于此类事实性质的记忆和判断,尚且可以自己搜索证实,然而绝大多数世界上的判断都几乎无法证实,因此这更要求我们应用概率的方法进行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与我们的习惯并不符合,因此帮助极大。比如“张三不会骗我”“茅台是最强大的公司”“房地产价格长期上涨”等等,看来也没啥问题,我们都这么思考,但是如果换成了“有80%的可能性张三不会骗我”,“我有80%的把握茅台是最强大的公司”,以及“房地产长期上涨的概率是80%”……都是几乎一样的话,是不是感觉立刻不同了?觉得张三虽然可靠,难道也有20%的概率有问题?觉得茅台虽然坚不可摧,但是似乎多想想也没坏处?特别是第三个说法,单独说起来好像没啥问题,房地产长期上涨的论断,如果加上80%的概率,是不是一下就变得认真起来,仔细想想,整个结论是不是都可能不对了?


如芒格所说,整个商业世界好像一个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把公司的行为和个人的行为,放在整个动态世界中判断结果,就更是难上加难,这个时候如果加上个概率进行思考,就会强迫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即使最终也没有“正确的结论”,但是这个过程却会帮助我们降低“禀赋作用”“自我认同”等等心理偏见的一部分影响。


二、关于理性思考的一个方法


第二点感触来自于《证券市场周刊》对于Mohnish的访谈,谈到如何理性地进行思考,Mohnish说了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关于这一点,大概的意思如下(经过我自己理解加工):我们一般人保持理性思考是很难的,因此很难客观地观察外部世界。因为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形成一个观点,这时候在禀赋效应的作用下,一旦从哪里听说了什么信息,即使再捕风捉影,但大脑不受控制的就被占据了,并且自动屏蔽了其他相反的信息。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芒格所说:如果有了一个观点,也就同时多了一个偏见。


这个问题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在现实割裂的世界中,我身边的感受是,包括我在内的95%以上的人,当我们对任何问题有了看法之后,你问他对立方的想法是什么,他其实并没有思考过,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相反的观点有什么逻辑和根据。比如:俄乌问题应该怎么看?中美问题应该怎么看?国内经济应该怎么看?茅台是不是完美无缺的?赌博公司是不是值得投资的?职业选择的某个决定是对的么?张三这个人怎么样?等等。


如何解决呢?Mohnish给我们的建议是从查理·芒格处学到的,就是要关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逻辑。如芒格所说“当我不能比对立方更好地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我就不配有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努力地从对方角度思考,就好像律师开庭或者辩论队的准备阶段,都会绞尽脑汁先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样,这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


芒格的话我好多年前就读过,甚至听Mohnish的再次阐述也不是一两次,但以前好像总是纸上谈兵学习理论,没什么感觉,当然自己也没什么进步。不知为什么,这次听Mohnish又阐述一遍,莫名其妙地觉得感受倍增。于是想了一个实践当中的做法,以后我如果再有什么想法,比如觉得某个公司不错,或者关于某件事情的看法,我会先停止在我原有观点上挖掘,而第一时间转而搜索相反的观点,看看竞争对手怎么好,看看某件事对立方怎么有道理……由于水平有限,我预计很多时候,看完了其他想法,我基本就会无所适从,放弃这个问题了:)


进一步,Mohnish也阐释了在企业分析当中如何实践上述方法。怎么应用呢?那就是访谈一下公司的竞争对手,比如问问他们你觉得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谁?其实不说二级市场投资,结合到个人工作中,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朗。在我们本职的工作中,你怎么了解其他公司的情况呢?如果能问问五个竞争对手,能问问上下游企业,无疑就能最快地建立一个行业的概念和竞争格局。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如果没办法打入行业内部,访谈上下游或者竞争对手,我想要么就放弃了,要么至少可以选择阅读一下竞争对手的研究报告或分析文章,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分析,很多都是自己夸自己,这本是个问题,但是如果作为相反观点来看,却可以很好地应用。比如你觉得蔚来好,那么看看理想如何阐述自己的竞争力,这时候应该怎么想?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特别喜欢Brookfield,Bruce Flatt历年股东信都是当教科书读的,有点类似看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感觉,于是有一段时间觉得怎么看怎么好,尤其前段时间Brookfield因为美国加息导致的地产问题而大跌,觉得似乎市场先生简直错得离谱……直到后来自己都觉得失去“平衡”了。为了找回平衡,我就再看看如KKR、Apollo的优势……结果效果显著。


比如美国加息以来涨幅巨大的Apollo,不但拥有同行当中最大规模的Private debt业务,布局了很多年,在现在加息背景下占尽了优势,更难得的是管理层,创始人兼CEO的Marc Rowan每年只拿10万美元底薪[1],不分carry,不要奖金,不要股权激励……2022年全年total package是31万美元,而公司员工薪酬的中位数是17万美元,比例才是1.8比1。这时候想起黑石的苏世民先生,2022年package是2.5亿美元,这是工作薪酬和奖金carry,不包括他作为主要股东在2022年光股息就分了超过10亿美元[2]


这点信息本身也没啥大用,但是这个过程能够帮我多看看其他信息,试图保持“头脑冷静”,减少commitment bias的影响。


[1]https://ir.apollo.com/sec-filings/content/0001858681-23-000007/apo-20221231.htm#i2f61ff38701a40078299033730cac25c_1649267442300

[2]https://www.costar.com/article/1407217468/blackstone-ceo-schwarzman-received-127-billion-in-pay-and-dividends-in-20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无慢室(ID:gh_3356660ef627),作者:彼得张Pete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