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5 22:17

“我感觉自己对 Ta 上瘾了”,但这可能不是爱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原文标题:《痴迷≠爱:当你对一个人“上瘾”》,题图来自:《YOU》

文章摘要
1. 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某样东西痴迷,包括一个人。

2. 痴迷并不等同于爱情,它表现为极端情感依赖和强迫症行为。

3. 痴迷削弱一个人的力量,导致功能受损,而爱情则给人力量和幸福感。

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会对一样东西痴迷,甚至上瘾,比如电子游戏、药品、赌博、酒精……


那如果痴迷的对象是一个人呢?


国外著名的社群网站 reddit 上曾有人发帖提问:“你因为对一个人痴迷而做过的最毛骨悚然的事情是什么”?



有过相关经历的网友在下面回答:


  • 我对他念念不忘,保留了一小块沾有他血迹的纸巾,贴在笔记本上(最近把它扔掉了,但保留了至少10年。)


  • 我目前正在写一本完整的小说,内容大致是关于她对她的婚姻不满并与我发生外遇的故事。


  • 对方越不回应,我就越兴奋。我敏锐的大脑可以将对方明显的冷漠迹象转变成一种感兴趣和欲擒故纵的姿态,并试图说服自己相信它们。


  • 因为对一个人(网友)着迷,我花了很长时间存钱,跑到另外一个国家去见她。在看到她的真实身份后,我的迷恋就结束了,我恨她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爱情或欲望不同,这种情感状态表现出“极端情感依赖、强迫症行为和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波动”。


心理学家 Dorothy Tennov 创造了词汇“痴迷”( limerence)来描述这种状态。她于 1977 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汇,并于 1979 年出版了《Love and Limerence》。


在书的开头,Dorothy Tennov 写到:“这不是爱,它表现为对某个人的强迫性情感,这个人超过了所有其他人。但通常,它被称之为爱……”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现象:为什么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上瘾,又该如何应对?真正的爱与被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我感觉自己对 Ta 上瘾了”,但为什么这不是“爱”?


痴迷前期和爱的感觉很相似——你吃饭睡觉都在想着一个人,ta 在你心里那么完美,你渴望得到 ta 的回应,关注 ta 的一切,很像是坠入爱河了。


但心理学家 Dorothy Tennov 在调查访问了很多人后发现,“爱情”或者“欲望”并不能概括这种状态,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比如她的朋友海伦(离异,有过多段浪漫关系)就表示:“我就是不明白怎么会有人有这种感觉,怎么会有人对另一个人如此重要?”


这也是她为何要创造一个新的词汇——痴迷,来描述这种“以爱之名”存在的、被隐藏起来的痛苦。


1. 爱情需要回应,痴迷通常是单方面的,对方越不确定渴望越强烈


痴迷源于对情感回应的强烈渴望,但对方的回报意愿通常是不确定的。一般的浪漫关系中,对方一直不回应,你可能就算了,但在痴迷中,不确定性程度越大,对痴迷对象的渴望就会越强烈。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似乎是痴迷存在的必要条件,一项研究中调查对象这样回顾她的痴迷经历:“如果对方表现出对一种对忠诚的、更深层次的关系的兴趣,这种迷恋就会消失”(Wyant BE,2021)


那个人的吸引力就在于 ta 的缺席。


2. 爱情是可以调节的行为,但痴迷几乎是“不可控的”


与强迫症类似,陷入痴迷的人也面临不断入侵的思维,并会采取强迫性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


他们可能会与自己不断的沉思作斗争,比如对痴迷对象的崇拜、对回应的渴望以及对在痴迷对象面前如何表现自己的担忧(Wyant BE,2021)。他们会不断和朋友谈论所渴望的人,多次阅读他们的短信,故意经过痴迷对象可能会出现的地方(家、公司、常去的健身房),甚至采取跟踪的行为等。


这些思考和行为可能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干扰,他们明白这一切既不健康也不理性,但却无法停止。爱情虽然也会上头,但痴迷的关键在于“不可控”。


3. 痴迷不一定都和“性”有关


痴迷中“性”的欲望不是必须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痴迷对象有可能是所有年龄和性别的个体,比如一位年轻女孩经历的多位痴迷对象都是年长的女性,她本身也并非女同性恋或双性恋。对于她来说,这种与痴迷相关的思想和情感远远超过了她所喜欢的男性所具有的吸引力的强度。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性不足以满足需要,痴迷是对性以外的更多渴望。”(Wyant BE,2021)


4. 爱上的是真实的人,痴迷的对象往往是头脑中的幻想


人们往往会“偶像化”痴迷对象,认为他们在“性格特征、身体特征以及学术或专业成就方面都优于自己”,因此“不仅要接近他们,而且试图效仿他们”。


因此研究者认为痴迷的真正对象是头脑中的幻想,而非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朋友、同事、导师等)。“人们自己塑造出一个发光的形象”(Dorothy Tennov,1979)


爱情中也往往会经历理想化的阶段,但最终这些滤镜会逐渐消散,你会了解和关心面前这个真实的人。但当你感兴趣的是让那个人实现你心中的某个想法,而不是 ta 到底是谁时,痴迷就会发生。


5. 爱情前期也伴随激情和冲动,但会逐渐转化为更为稳定的关系。但痴迷不会,它从头到尾都伴随剧烈的情绪波动,且几乎不会有结果


在恋爱关系中,一个人最初的强烈感受和反应,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和,从而发展为一种更加稳定、亲密、相互信任和承诺的关系。


但陷入痴迷时,强烈的情感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普遍和具有破坏性,不断在欣喜若狂和绝望之间上下反复,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痴迷对象的反应(Wakin,A.,&Vo,D.B,2008)


6. 爱让人感觉良好,给人力量,痴恋削弱一个人的力量,导致功能受损


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但痴迷则伴随着焦虑和痛苦,人们可能会体会到一种巨大的空虚,试图用另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洞,这就是为什么觉得没有痴迷对象就活不下去。


当一段痴迷的关系结束时,悲伤感往往更加强烈,会导致一系列类似成瘾物的戒断症状,比如胸部或腹部疼痛、睡眠障碍、烦躁和抑郁等(Wakin,A.,&Vo,D.B,2008)


也因此,一个痴迷的人在“分手”后不久就迅速“爱上”另一个人是很常见的,他们需要有人来填补这种情感空白。


二、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陷入痴迷?


1. 陷入痴迷的人普遍报告经历过某种类型的童年创伤,比如被抛弃、严重忽视或虐待


当童年有过被抛弃的体验时,遇到痴迷对象时,被爱的渴望就会被唤醒,他们会将其当成象征的父母,而父母是不可取代的,因此看不到其他选择,这也加剧了他们的极端化。


来自 limerencea 社群的一位网友曾发帖:“我在情感上受到了一位自恋母亲的严重虐待和忽视,小时候她最喜欢告诉我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人喜欢我。我意识到我的痴迷让我能够拥有幻想的关系,而不必真正面对我的依恋问题。”


2. 存在某种未满足的需求,想要“得不到的东西”


痴迷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渴望”,而是渴望一种“不存在的、得不到的”东西,这可能和人们早期未被满足的种种需求有关。


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曾这样解释未被满足的欲望——“欲望的对象根本上是一种缺乏,即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它就是那种不停地寻找其对象,然而又寻找不着它的东西。”


也因此,驱动人们陷入痴迷的动力并非痴迷对象本身,而是那种“得不到的感觉”,是维持幻想的需要、满足欲望的“可能性”。


3. 研究者还发现,那些感觉孤独的人更容易受到痴迷的影响


“如果人们有大量未满足的社交需求,并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其他人可能感兴趣的迹象就会被孤独的人抓住,很容易在 ta 的想象中建立起远比现实社交接触更重要的东西。”(Shaver et al.1985)


而当幻想/虚假的关系感觉比真实的关系更安全时,也更容易让人产生迷恋。


三、如何挣脱痴迷的“牢笼”?


痴迷并非一种病症,我们都可能在生命的特定阶段对某些人产生“痴迷”的情感。但如果它已经干扰到你(或者痴迷对象)的正常生活,并带来明显的痛苦感(比如低自尊、焦虑、抑郁等)时,可能就需要考虑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有研究表明,暴露反应预防、认知重组和行为激活技术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自我诊断为痴迷的个体强迫行为的频率、数量以及扭曲的信念。这些治疗方法多改编自治疗强迫症、焦虑症的方法(Wakin,A.,&Vo,D.B,2008)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试试这些方法减少自己的冲动行为:


1. 把冲动行为变为一个选择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她的很多来访者身上发现,大多数的痴迷行为,看似不可控,实际上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开始的冲动在付诸行动之前往往已经酝酿良久。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别,如果你在做一件事之前经过了思考,那就不是冲动行为,而是你选择了这种行为。


也因此可以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做出另一种选择——“不去做”,比如在周围贴上一些停车标志作为“视觉警铃”,视觉符号往往比语言对我们更有影响力。每次感到要冲动行事比如给痴迷对象疯狂打电话或者跟踪 ta 时),这些符号会提醒我们停下来。


2. 寻找其他情感支持,把冲动“说”出来


你可以寻求一些情感支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陪你说话,在那些你感觉自己撑不住了,快要做出痴迷行动的时刻,找到 ta,不管是当面说还是电话里说。当你把事情说出来,就不大可能做出来了。


3. 做一些让你开心的事


不少痴迷者发现,当他们由于焦虑、无聊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感到焦躁不安时,试图接近痴迷对象的冲动会更加强烈。因此你可以试着做一些开心的事(也许你很久没有过了,试着想想过去那些能给你带来喜悦和满足感的事情,可能是吃一顿火锅,去大自然野营,或者运动等),转移注意力,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也许你会意识到,原来除了痴迷对象,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期待和投入的事情,比围着 ta 的房子转圈圈更能让人快乐。


当然,这些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痴迷的行为是一个信号,真正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人内在那些更深层次的、久远的创伤和渴望。


以及更根本地,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和另一个人建立起真实、稳定、亲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Wyant BE.(2021). Treatment of Limerence Using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doi:10.1177/23743735211060812

Wakin,A.,&Vo,D.B.(2008).Love-variant:The Wakin-VoI.D.R.model of limerence.Inter-Disciplinary- Net. 2nd Global Conference;Challenging Intimate Boundaries

Dorothy Tennov.1979.Love and Limerence .ISBN 978-0-8128-6286-7

Shaver, Phillip; Hazan, Cindy .1985.Incompatibility, Loneliness, and "Limerence"", in Ickes, W. (ed.),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 Springer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Springer, New York, NY, pp. 163–184, doi:10.1007/978-1-4612-5044-9_8

【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著,一言译,《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5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作者:寒冰,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