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8 15:38
大学专业不理想,两位小镇做题家的“先婚后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竹竹暴风雪(ID:zhuzhubfx),作者:竹竹暴风雪,题图来自:《二十不惑》


‍时间过得好快,马上九月了。印象中前一天社交媒体的热词还是“张雪峰”/“报志愿”,最近再刷,已经变成了“准大学生行李箱里该带啥”。

文章摘要
1. 大学专业选择不理想,两位小镇学生的故事

2. 作者分享了自己和家属的大学专业经历

3. 家属原本学的是材料工程,但对此感到痛苦

4. 如果真的不喜欢专业,可以考虑转专业

5. 无论专业如何,大学生活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如果被录取到了一个不知道是啥或者自己讨厌的专业,现在心里肯定挺忐忑。偏偏这种情况,又很常见。


用天才网友的话说,大学专业,主打一个“先婚后爱”。


相关帖子有两万多点赞,评论咔咔共鸣


我和家属,一个小镇文科生,一个农村理科生。高考结束,我被录取到了不知道是啥的冷门专业,他不幸进入了自己讨厌的专业。虽然都已经是2012年和2010年的事儿了,但我感觉这种事就是完整经历过上学/毕业/混社会流程的人,回望起来才有更多感慨。


所以至此社交媒体上热点已过,但很多朋友其实还在为进入不喜欢的专业闹心之际,我打算逆着热点,讲讲我俩的故事。不长,主打一个治愈。


‍我的故事:上错花轿嫁对郎,二志愿的冷门专业


很多大学专业乍听之下都让人费解,不过真正学了也就知道是啥了。但我学的专业——社会学,即使是教授,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它是什么。


甚至这个学科,在我学那会儿,都没有什么人是主动报考去的。


印象中入学第一课,老师问:“大家有多少第一志愿就是社会学?”举手的同学三分之一都不到。


我当然没举手。高中时候喜欢王小波,顺着他知道了李银河,知道了“社会学”,虽然只是听说一点儿皮毛,但感觉很带劲。看到那年招生计划里刚好有社会学,我就顺手填成了第二志愿。


主要是,谁也没想到第一志愿去不上啊。


结果录取结果一出来,分估高了,第一志愿没去上,我滑到了这个语焉不详的社会学系。


那个暑假,我去书店看书,在网上搜索,折腾一个月,也没整明白社会学是啥。


家属:离婚遇到真爱,大二工科转社科‍‍


家属属于另一种情况。


他考得挺好,可选范围挺大。家长也没有任何意见,可以说是完全自由选择,后果自负。


可惜那时他只是18岁的农村青年,懵懵懂懂,只知道不想学医,不想学计算机,不想学纯理科,不想学土木,不知道具体想学啥。最后随便选了一个顺眼的,恰好选中了后来被称为“四大天坑”之一的材料工程。


学了一学期,他身心俱疲,心肺俱裂,每天刷题刷题,感觉大学生活和高中似乎没有任何区别,情绪越来越低沉,只觉生活无望。


人一生可能有些比较重要的瞬间,身处其中的时候稀里糊涂,过去了才发现那些选择影响了之后的轨迹。


比较积极且浪漫的说法是,曾经无意识漫步的足迹,回望时才发现已经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线;比较中性且含蓄的说法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比较消极且扎心的说法就像乐队康士坦的变化球唱的那样:“没决定太多事就这样到了今天,然后接下来变成了硬撑的烂局。”


事已至此,接下来,可能真的全看心态了。


后来的故事


对我俩来说,大学的开局都不算太好,但大学又都过得很快乐。


我大学越上越开心,秘诀可能是傻。


很多人说,社会学是“贵族学科”,是“只适合有钱人学的专业”,因为能获得很多对社会/世界/人类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对谋生没用。


而出身普通的我,上学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让我读书,我就读书;让我出去调研,我就出去调研。每本书,每门课,每种理论对我都是眼界的开阔。可以说,社会学重塑了我的三观。原本自闭的我,因为它“被迫”接触无数陌生人,它提供工具,帮我满足对世界的好奇;提供空间,让我审视自己,甚至完成了很多和自己的和解。


我读完了社会学的本科,又念了社会学的硕士。毕业去了互联网公司,然后裸辞,做了一段自媒体,又回到互联网公司上班,又裸辞做自媒体。我现在的自媒体身份,算是半个社科博主吧。毕竟让我涨粉最多的一条视频就是《网络冷门专业鉴定——社会学》。我感觉社会学对我来说挺有用的,不是找工作上的有用,是对我作为一个人非常有用。


如果说专业学的知识放到市场上有没有用——谁能在本科教育里获得多少“有用”的知识呢?大多数的大学本科专业,别管文科理科工科,大学课堂上教的,和实际市场上需要的技能不都普遍脱节吗?


所以如果真的对找工作非常在意,那与其为这个专业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担心,不如一边“享受”专业带给你的知识,一边多做点儿实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宽进”的岗位,招校招生的时候,不要求非得是特定专业,更看重的是你的潜力和技能方向。而你简历上最直接体现这些的,就是实习经历。


我从本科开始,陆续在小编辑部,传统媒体,IT外企,互联网公司,短视频mcn都实习过;也尝试了喜剧行业,上台讲过脱口秀,给喜剧厂牌翻译过舞台剧剧本;在宿舍里摆过零食货架,北京雾霾严重那阵儿倒腾过口罩,设计售卖过毕业纪念品……虽然很多都是小打小闹,浅尝辄止,但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在外面体验不同的行业。


小的原因是我喜欢赚钱,更大的原因是我确实好奇每个行业的人都在干啥。


因为年轻,试错成本足够低,世界对我足够宽容,一切都是体验,一切都有收获。你不知道哪段经历以后就“有用”了。


比如后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一家学术出版社给我offer,竟然是看中了我曾经讲脱口秀的经历,觉得我和其他面试者差异大;最后我去了的那家互联网大厂,最看中的是我曾在某体制内媒体实习过两三个月的经历,因为它们的某产品刚被下架,觉得应该招一些有“又红又专”经历的人。


所以如果你对找工作非常在意,就尽可能多地实习吧。专业本身,不会构成你去到更大世界的阻碍。


因为专业而一味难过和抱怨,压抑了自然流动的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比较难办。


不过如果你学了一段时间,实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像我家属那样。那你可以考虑转专业。


怎么从冷门专业往热门专业转(比如文科生转码/中文转金融)已经有太多经验分享。我觉得家属的经历可以提供一个反方向的例子。


有个有点矫情但实际也挺有道理的词叫“优秀的诅咒”,意思是一个人越符合世俗意义上的“优秀”标准,ta在做下一个决定的时候,就更倾向于选择让ta符合“更优秀”标准的选项。


大家普遍觉得理工科比文科好,金融比中文好,材料工程(虽然有坑但也)比社会学好。那么作为一个学金融,学计算机的人,明知自己所在的是绝对“有用”的“优势专业”,而且也不是能力上撑不下去了,但就是非常痛苦,可不可以去“向下”选择一些录取的时候不需要那么多分,就业前景没那么明朗的专业呢?


家属学材料工程的时候,各科成绩也可以,不是能力上学不下去了,如果一般人也就忍了。但他对自己太好了,不愿意受委屈。去图书馆瞎翻书,翻到了一本社会学入门,(我们都知道社科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有多致命,于是)他一拍脑袋,毅然决然转专业去了社会学。弃理从文,从头再来,本科就这么读了五年。


转专业之前,每天上学如上坟;转专业之后,他找到了天命学科。调研这,调研那,整出了学术热情,把社会学一路读到了博士,走上了学术道路。


我不给建议,但我看家属现在活得也挺好。他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博士,对学术是真的充满热情,对社会学也是真的热爱。如果一直逼自己学材料工程,我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如此阳光。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里非常有哲理的话:“自由并非单纯的有机会任性而为,也不是单纯的有机会在一系列替代方案中做出选择。自由首先是有机会梳理出可以利用的选择,并加以探讨权衡,接下来才是有机会做出选择。


我想这句话翻译得比较直白就是,除了结构以外,你的眼界也决定了你选择的多少。同样的处境,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看到”和“梳理”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手中自由的多少。很多时候,如果知道自己还有其他选项,人生就不会那么逼仄。


我和家属的经历没啥奇特的。但用文章最开始图上的话说,我是“上错花轿嫁对郎”;他在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工科之后,选择了转专业,相当于“离婚后找到了真爱”。在这个几乎已经没人关注选专业的时点上,发这篇文章,就是想让还在为专业难过的朋友宽宽心。被啥专业录取,没那么重要。打起精神,多探索可能性,你连大学生活都还没开始,我光是想想都要羡慕死了,真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竹竹暴风雪(ID:zhuzhubfx),作者:竹竹暴风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