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作者: 赵向阳。
当前的零售业环境,既艰难、又复杂!
宏观层面,最新发布的“中国连锁百强”数据显示,百强企业销售增幅持续下降,前三甲企业销售同时出现负增长,行业前景不明。用灵兽传媒CEO陈岳峰的话来说,笼罩在零售业头上的乌云从未散去。
微观层面,企业的动作从未有当前这般频繁:便利店的投资热让追随者趋之若鹜;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引爆了业态创新的跨界风潮;新零售的号角使得各路投资人涌入零售业,实体店作为流量入口的商业价值被重新估量。
正是这种艰难且复杂的局面使得一些行业现象令人看不明白,甚至不少业内人士对此也是颇多争议、莫衷一是。《第三只眼看零售》将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集中起来,尝试做以解答。一家之言,谨供参考。
便利店是风口吗?NO!
这是近来被问及最多的一个话题。提问者多为两类人,一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经理,二是试图进入这个行业的普通创业者。从行业整体增长态势来看,便利店行业近两年呈现双位数增长,堪称实体店低迷背景之下的一抹亮色。
《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国内便利店品牌已经超过了260个,2015年便利店数量为9.1万家,2016年同比增长9%至9.8万家,同时便利店行业的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1181亿元增长至1334亿元,涨幅高达13%。
与此同时,该报告也指出,尽管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额明显增大,但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仅有4%的增长。这意味着,便利店的火热行情来自门店数的增多而非可比门店销售的增长。
《第三只眼看零售》担心的是,当前炙手可热的便利店正经历一场虚假繁荣,依靠外部资本的输血而非自我造血的良性增长。就如从当年风靡投资界的O2O概念一样,由于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由火热转为寒冬,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便利店行业究竟是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第三只眼看零售》特别采访了一位经营十多年便利店的资深加盟商。在他看来,便利店是可以赚钱,但赚的确是辛苦钱。养家糊口没问题,但要靠它发财,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
而对于一个便利店品牌而言,要实现盈利比单个门店更为困难。一家号称有200家门店的区域便利店品牌创始人表示,他一年盈利也就200万元。算下来每家店一年仅赚一万元,平均一个月下来每家店还赚不到一千元,说老板为员工打工毫不为过。
与一些资本和外来者的盲目乐观相比,便利店业内的“老司机”则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上海罗森便利总经理张晟就曾表示,风投涌入便利店是投错了地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便利店是投资者眼中的“风口”、盲目跟风者眼中的“风潮”,而在深耕行业的业内人士眼中,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贸然进军便利店,则意味着“风险重重”。
超市餐饮化是伪命题吗?NO!
国内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应该是在2015年。受到美国全食超市的影响,一些超市企业增加了门店餐饮部分,特别是堂食的比例。“生鲜熟食化,熟食堂食化”,是当时超市经营者的共识。
而在今年,永辉超市旗下超级物种的火爆更是引发了业界关于超市餐饮化的讨论——超级物种餐饮面积占比达到了70%,超市部分进一步退化,成为餐饮辅助品类。中百集团CEO万明治就曾表示,餐饮本质属于“慢购物”、超市属于“快购物”,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经营者最大的难题。因此在万明治看来,超市餐饮化是个伪命题。
超市餐饮化到底是不是伪命题?要厘清这个话题,首先要对超市餐饮化这个概念做出定义:如果说超市餐饮化是指一家超市舍弃主业而转型餐饮,那肯定是伪命题,因为天生的基因就不同,超市经营者必然做不过专业餐饮企业。但如果说超市餐饮化指的是超市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加大餐饮部分比例,引入特色餐饮,或者尝试自营一些符合自身定位的餐饮品类的话,超市餐饮化并非伪命题。
原因有二:一方面,超市餐饮面积在不断增加,这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懒人经济和宅人经济为超市餐饮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日本零售业的经验来看,日本零售企业的餐饮化趋势明显。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食品销售已经占到全日本大型百货店总销售额近56%的占比,超过服饰(30%)、床上用品(10%)、家居用品等品类冲到第一重点品类。
《第三只眼看零售》不久前走访了北京一家精品超市,该超市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餐饮面积占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据了解,该超市目前正在打造食材的线上销售渠道,预计未来食材线上销售占比达到60%。该超市负责人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超市的增量在餐饮,餐饮的增量在线上”。
也就是说,传统的超市部分能够达到盈亏平衡就不错了,超市赚钱的部分来自餐饮,而这些餐饮主要销售的渠道并非通过堂食,而是通过线上售卖。从而解决了万明治提到的“快购物”与“慢购物”的矛盾。
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吗?YES!
盒马鲜生是阿里布局新零售的一枚棋子,但却意外受到很多实体零售经营者的关注。《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是由于盒马鲜生走出了一条最为可行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道路。零售业观察者张陈勇通过调研和分析,测算出盒马鲜生首家店的经营数据。
“盒马金桥店线上日均订单4000单,客单价70元,毛利率20%,每单毛利14元。每单配送成本7-9元,每单去除配送,还剩5-7元覆盖拣货、耗损等成本,所以线上订单能盈利。线下部分,可以把盒马鲜生门店看成一家精品超市,据悉,金桥店线下每天2000单,客单价120元,这个收入能够承担精品超市的运营成本”。张陈勇表示。
如果这个数据准确的话,盒马鲜生便是最有希望能够实现盈利,完成自我造血的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业模式,尤其是其占比60%以上的线上订单成为亮点,也进一步佐证了阿里线上向线下输出流量并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构想。
虽然经历北京开店延期、裁员以及高管离职的风波,但最新消息显示,盒马鲜生上海第八家门店已经开出,其在深圳的选址已经敲定。这意味着,盒马鲜生开始将自己的模式向一线城市进行大面积复制。
无独有偶,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第二代门店在福州万象城开业。业界喜欢将盒马鲜生与超级物种进行对标,事实上,二者最终的经营目标也是不谋而合:都是希望消费者通过线下体验之后在线上下单,大量的交易发生在线上,最终形成平台级的产品。
不同的是,盒马鲜生线上有天然优势。有一种说法是盒马鲜生的选址是根据支付宝后台数据选取精准客户最集中的地段。而超级物种则拥有永辉的供应链优势。超级物种旗下鲑鱼工坊、盒牛工坊、麦子工坊等系列产品都是永辉自营的加工产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虽然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永辉的超级物种要更胜盒马鲜生一筹,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盒马鲜生门店模式测试成熟,形成规模,它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因此笔者认为,盒马鲜生与超级物种是目前较为可行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零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