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可能很少有马东这么火的非典型性艺人,他和高晓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靠颜值吃饭的主儿。《奇葩说》以来,马东几乎从来没有让媒体们对他失去过兴趣,甚至是聚焦。
从爱奇艺到米未传媒,他打造的节目似乎总有一种能力引起铺天盖地的讨论,或褒或贬。
近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对马东这几年的“折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挖掘。鉴于原文过长,虎嗅仅转录部分内容。
马东和他的米未有没有碰到过哪些坑呢?有什么样的反思呢?他的反思或许对于当下如火如荼的网宗是一份免费的教科书,教训总是比成功更有参考意义:
马东给米未做了复盘,结论是“运气不错”。“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去做了网综里面的突破。”
但过去两年,米未也有掉坑里的时候。当时因为《奇葩说》的走红,所有平台都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市场状况这么好的时候,如果你保持收缩状态,那你就辜负了时间点。”
出于这样的考虑,马东选择扩张。与每一个视频平台都深度合作了内容,爱奇艺的《奇葩说》、优酷的《拜拜啦肉肉》、为马薇薇量身定制的《黑白星球》,以及腾讯的《饭局的诱惑》。
但之后,整个网综市场迎来了节目数量爆发、广告预算收缩的局面。在公司内部,几档新推出的节目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再造《奇葩说》这样的爆款。甚至米未的官方微信公号还曾发过一篇名为《关于〈黑白星球〉的认真反省:请大家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的文章,检讨了舞美及内容设置问题。
创始团队开始焦虑:两个内容组90多个导演,到底能不能同时出四个节目?成长速度是不是已经超出了团队能承受的边界?
三个人反思之后,决定改变战略。牟頔不否认在《奇葩说》一炮而红之后,团队的心态出现变化,“即便每天告诉自己,不要赚那么多快钱,不要横向发展,但是你无意识的会推动自己说我可以的,我团队这么大了,做两个节目是做,做四个也是做。”
直到今天复盘《黑白星球》,牟頔仍然认为内容非常优秀,问题出在以马薇薇个人为核心的这档节目尚无法承受巨大的商业压力,“只能让很多艺人都参与进去,到最后变成一个被动的、只能往前走的节目。”站在广告主和用户的视角,《黑白星球》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牟頔知道团队做得有多艰难,“有很多硬要去做的因素。”
米未眼下还在策划其他艺人的自媒体内容,但改变了策略,留给新节目足够的时间去成长,直到其能承担与之匹配的商业压力,而在这之前,米未决定自己养着,不接受广告主的钱。
作为管理者,马东去年年底也感受到一点手忙脚乱,但他眼里真正的问题在于,“尝试过不同类型节目之后,发现自己更擅长哪一类型,更得心应手。但其他类型的节目需要从底端开始重新积累。”
马东并不认为团队当时经历了失控,只是有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和高效率。“从生意角度来说,出发点是效率。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好或者不好。”
走过一次弯路之后,米未只保留了《奇葩说》和《饭局的诱惑》两个节目,放弃其他效率和利润率很低的节目。因为如果团队通过数量扩张去获得利润的话,是无法制造出爆款的。
马东这样解剖米未:
三位创始人将米未的价值观设定为“不骗别人,不骗自己”。不骗别人是对待客户和用户的准则,马东了解做内容的人,尤其做过成功内容的人容易自大,“不能指着一盘自己做砸了的菜,跟人家说这就是好菜。”
“不骗自己”就更难了,他希望同事可以时时自省,做内容的人,有时候说“我已经尽力了”,其实是在逃避。“撕逼是米未内部文化,但基础是不骗对方。”
他认为内容公司是先天差异化的行业,大家若想共同成长,就要互相打开,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连在一起,这样长出来的才是一个东西。“一个节目不可能是你保持你的个性,我保持我的个性,做完还能是同一个节目。”
或许觉得这个比喻过于血腥,马东补充了一句:“我只是这么形容这件事,”但他又接着说,“本质也是这样的。”
尽管是做的娱乐节目,但它同样要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自然也就体现在老生常谈的价值观上,如何平衡娱乐和价值观,马东和他的团队又是怎么思考和判断的呢?
对于娱乐性和价值观的比例,马东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娱乐性最重要,价值观是由什么人做决定的,而不是怎么做决定的。高晓松、蔡康永、马东、何炅、罗振宇、张泉灵这些人凑到一块,应该不会做一个等而下之的事情,价值观是由这些人本身决定的。”
如果想了解全文,可以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