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7-06-23 22:32

BAT想联手拿个人征信牌照,挺难的

据多家媒体报道,由于首批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均不合格,各大征信试点机构正在改思路,准备效仿第三方支付共建、共有、共享”原则的“网联”模式,成立所谓一家叫“信联”的征信机构。

 

据悉,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均参加这一倡议。

 

消息称,多家机构已签署投资意向书,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机构名称、公司章程等内容已基本明确。

 

从企业反应来看,“信联”之前做了高度的保密工作,很多企业也是最近才获知。

 


如果如传言所述,那么这将是BAT首次联手成立一家公司,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一.打破数据孤岛,覆盖互联网海量数据

 

目前互联网征信数据多而分散,电商数据、社交数据、信息数据均分散在各大互联网巨头手中,形成数据割裂的孤岛。

 

而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近日表示,征信需要将信用信息集中起来,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当信息技术发达时,信息共享平台就不能多,否则没法共享。征信平台要少而精,少而强。

 

由于BAT面临着业务竞争,因此此前各家分别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但各家数据都不全,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影响系统的权威性。

 

二.部分解决独立性难题

 

征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也被监管点名。万存知指出,这8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

 

一般认为所谓的“独立性”应具备四个特征:股权关系上的独立,治理结构上保持完全独立,业务上的独立,风险分析模型独立。

 

但是此前列入试点的八家个人征信机构中,比如蚂蚁金融、腾讯等自身既生产信用数据又有经营房贷业务,存在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问题,明显不独立,难以保证客观公正。

 

而如果“信联”成立的话,那么在独立性上至少可以解决治理结构、业务和风险模型的问题。

 

“信联”的三个疑问?

 

“信联”的成立虽然可以解决一些征信要求的问题,但是对外界来说其本身也存在这不少的疑问。


1.是否能做到对参与筹建公司和非参与公司的一视同仁?

 

个人征信机构是公告基础设施,征信数据也是公共数据,BAT等公司参与了机构的筹建并输入数据,但是“信联”并不是专属于这些公司的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应该面向社会全体。那么“信联”能否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的公司,如何平衡公平的问题?

 

另外,BAT都有数据可以对接“信联”,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使用“信联”的机构也必须加入“信联”,对“信联”开放征信数据?

 

2.如何解决内部不公平?

 

做征“信联”盟其实央行并不陌生,央行牵头的上海资信2013年8月发起设立全国首个网络金融征信系统,当时邀请了不少网贷公司加入,但是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上海资信的内部出现了担忧不公平的心态。大平台担心数据流失。P2P机构一般都搭建有内部的征信评分系统,而拥有海量数据的平台,自然不愿意把所有借款信息都交给NFCS,它们可能只愿意提交进入黑名单的那部分数据。

 

对“信联”来说也是如此,各个平台的数据都是经历了多年重金投入才积累起来的,各方又多少存在竞争,如何会放心的向对手开放数据呢?但如果各家都进行保留,那么这个“信联”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了。

 

3.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作为“信联”如果共享海量征信数据,那么也存在一个隐患就是有参与者乘虚而入,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因此加入“信联”必然存在着门槛的问题。数据库里的优质用户很可能存在着被多头放贷的情况,用户被骚扰的可能性也大大的增加。

 

4.如何做到真正的独立?

 

按照独立的基本定义,“信联”眼下显然做不到完全的独立,因为按照报道BAT都会投资,那么股权关系上的独立就无从谈起。如果股权不独立,那么“信联”就不能说是独立第三方机构,拿到牌照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