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9-19 22:38

印度改国名,打的什么算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喻琬淋、施兰茶,校稿:辜汉膺,编辑:蛾,本文由地球知识局与南亚研究通讯(ID:NYYJTX)联合制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印度政府考虑更改国名为“婆罗多”,并在G20峰会期间宣布了这一决定。这一举动旨在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消除殖民时代的烙印,以及展示印度的崛起和自豪感。

• 印度政府考虑更改国名为“婆罗多”,以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和消除殖民时代的烙印。

• 在G20峰会期间宣布国名更改,展示印度的崛起和自豪感。

• 改名可能面临南印度抗议和宪法争议,但若成功改名,印度将在世界排名中大幅提升。

近期,印总统办公室向G20参会各国发出公开邀请函,函上称总统穆尔穆(Draupadi Murmu)为“婆罗多(भारत,Bharat)总统”,而非“印度(India)总统”。印人党(BJP)发言人9月5日晚分享一份关于莫迪总理访问印尼的文件,文件上也称莫迪为“婆罗多总理”。


此外,印政府不仅“贴心”地为参加G20的外国代表们印发了题为《婆罗多,民主之母》的宣传册,而在G20峰会当天,莫迪身前桌签国名也变成了“婆罗多”!


印度《铸币报》《今日印度》9月18日报道,印议会特别会议9月18日开始,会议期间或讨论更改国名这项重要事宜。


印人党高层纷纷热烈拥护改名“婆罗多”,声称新名字更能代表这个国家,并对修改国名感到万分骄傲。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也多次公开宣称,应在所有场合使用“婆罗多”代替“印度”。而印在野党则批评莫迪政府在不公开议程情况下就召开会议。


此外,关于改国名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莫迪要与在野党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恰巧缩写为I.N.D.I.A)划清界线。在野党联盟7月命名为I.N.D.I.A,或许坚定了莫迪政府尽早公布的决心。


对此,民族主义大会党(NCP)领导人沙拉德·帕瓦尔表示“任何人都无权更改国家名称,即使印人党不满在野党联盟的缩写也不能这么干。”


印度还是婆罗多?


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理尼赫鲁曾在《发现印度》(Discovery of India)一书中写到:“当我辗转于不同会议时,我常常向听众讲述我们的印度(India)、印度斯坦(Hindustan)和婆罗多(Bharat)”——尼赫鲁提到历史上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三个名字。


而1950年开始生效的《印度宪法》第一条即为:“印度,即婆罗多,应当为各邦之联合”,这在宪法层面同时赋予上述两个名称以合法地位。


那印度和婆罗多究竟有何区别?


“India”与吠陀语词“Sindhu”(译为河、海)息息相关。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后,开始用“Hindu”称呼这一地区。“Hindustan”也成为操波斯语的征服者对这片土地的称谓,意为“印度河之地”。


最早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如今基本在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继承了印度文明,但也与古早版本大不相同了▼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入侵印度,以希腊语称所占之地为“indos”。1858年,当英国开始殖民南亚次大陆时,就在波斯语和希腊语基础上逐渐从“Sindhu”转写为“India”。


然而,梵语词“Bharat”意为“寻找光明/知识者”,源自往世书和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往事书以“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解释该词,而《摩诃婆罗多》中“Bharat”既指开创了印度教统治的传奇君王“婆罗多王”,又可指其后裔——婆罗多族。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India”带有更多外来视角的“他者”色彩,而“Bharat”则源自正统印度教文化,更契合印度本土的主体叙事。


例如,有文化专家指出, “India是一片土地,Bharat是一个民族;India是历史性的,Bharat是神话性的;India也是支配性、包容性的,Bharat是感性的、排他的”。


G20期间改名,有何特殊之处?


其实,莫迪政府在各领域推行“改名运动”由来已久。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16年和2020年,印最高法院就曾接到将印度更名为“Bharat”的申请,但最高法院均以“宪法已认同‘India’与‘Bharat’均为印度国名,改名实属多此一举”为由予以驳回。


同时, “国民志愿服务团”及印人党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为“婆罗多”发声,而莫迪政府还在近期落成的新议会大楼内悬挂“大婆罗多”壁画。


那么,选择在G20峰会期间官宣“Bharat”,莫迪政府意欲何为?


长期以来,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印度社会酝酿了强烈的“逆袭情结”,而近年来印度“扬眉吐气”更是使这种情结剧烈释放。


2022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印度2021年四季度GDP总量超过英国,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对印度而言,“超越英国”正是历史性的逆袭事件,标志着曾经的殖民者已被甩在身后。


同年10月,身为印度裔的里希·苏纳克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又在印国内及海外侨民中点燃空前热烈的自信气氛。这些事件叠加共振,印度社会舆论甚至认为印度和英国已对调“殖民时期的角色”,成功洗刷了殖民耻辱。


印人党政府努力将2023年塑造为“印度元年”。印度在上合机制及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任期内,努力向世界展示“正在崛起”的形象。


就在前不久,印度“月船3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印成为全球第四个登月的国家,以及首个登陆月球南极的国家。


月船3号简介(仅示意)▼


这些事件叠加共振,为印度社会注入空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全球瞩目的G20峰会上达到高潮。


印度老铁庆祝月船3号发射成功(图:cnbctv18.com)▼


有趣的是,在G20峰会正式拉开帷幕前,莫迪政府特地在会场外布置了一座湿婆神雕像,他象征破坏、创造、变革,这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印度重塑全球秩序的雄心壮志。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莫迪政府要选择这样一个关键节点推出“Bharat”的国名——不仅宣告要告别屈辱的过去,更要宣告复兴一个辉煌将来。


去殖民化与印度教民族主义


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就打出“去殖民化”和“国族再造”这两手牌,一面“反殖”、一面“排穆”。而此番改名正是这一策略的最新动作,对内旨在继续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达成“国族再造”的愿景,对外旨在彻底“去殖民化”,使印度能以“正名”迈向世界强国地位。


2014年莫迪执政第二天,英国《卫报》发表一篇题为《印度:命运的又一次邂逅》(India: Another Tryst With Destiny)的社论,宣称这一天“很可能作为英国最终离开印度的日子而载入史册”。


文章指出,国大党治下的印度在很多方面延续了英国统治,而代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人党上台,则标志着“与英属印度统治时期相差无几”的国大党统治宣告终结。


正如社论的预测,莫迪政府及印人党试图清算印度政治、社会、文化中残存的“殖民遗产”。


例如,莫迪重新提议1968年由印教育部提出的“三语并行”政策——主张在印地语区提供印地语、英语和其他现代印度语言(南印度语言优先)教学,在非印地语区提供印地语、英语和本地语言教学。该政策是旨在以印地语逐步取代英语,但遭到其他非印地语使用者强烈反对。


印地语的基本盘分布▼


再如,莫迪政府2022年9月在“维克兰特”(INS Vikrant)号下水仪式上揭晓印海军新军旗,用源于古印度马拉塔帝国君主希瓦吉印章的八边形徽标替代了具有英国殖民色彩的 “圣乔治十字架”符号。


拿掉殖民者的元素▼


此外,在英国女王去世消息宣布几小时前,莫迪将新德里“国王大道(Raj path)”改名为“责任大道(Kartavya Path)”,并在原本放置英王乔治五世雕像的地方立起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重要领导人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的雕像。


2023年5月,印度新议会大厦全面落成,而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旧议会大厦被改建为博物馆,莫迪在新议会大厦落成典礼的演讲上表示,这不仅是一座建筑,它还将见证印度走向“自力更生的黎明”。


因此,莫迪政府意欲消除“殖民”烙印,强化国家崛起、国族凝聚的符号,那么改掉象征殖民时代的“India”,就显得顺理成章。


从某种程度上说,改名创建了一种新的“二元”名称。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继续拥护“India”身份的人将在政治上被贴上“他者”标签,而接受“Bharat”的人将因成为理想的印度教徒或“印度教化公民”,从而被主流认可。莫迪政府在“India”居民和“Bharat”居民中制造了新的隔阂。


改名之后,机遇还是挑战?


更改国名对于印人党治下的印度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改名过程中可能存以下阻碍因素:首先,非印地语区(南印)可能并不愿使用梵语词“Bharat”。北印语言属印欧语系(梵语以及在其基础上演变的印地语就属该语系),南印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


印度语言从大的层面的分类有很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此前莫迪政府推行“三语并行”政策就遭南印度抗议,若改国名,同样不免引南印各邦不满。


其次,更改国名会冲击印度宪法。印度宪法在制定时体现了印世俗主义、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价值观,改名将某种文化及语言身份置于其他文化及语言身份之上,从而可能导致宪法条例产生争议。


无论如何,印度若成功改名,将会获得一个最直观的好处:按照英文排序,“India”在世界排名第78位,而叫“Bharat”将能飞跃至20位,大大提前各国际会议、赛事中的出场顺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喻琬淋、施兰茶,校稿:辜汉膺,编辑:蛾,本文由地球知识局与南亚研究通讯(ID:NYYJTX)联合制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