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余十三,文章首发时间:2021年2月1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提起东南亚国家的音乐,我的脑子在宕机了几秒后,缓缓回荡起一首洋溢着90后青春时代非主流气息的旋律:
“牙套妹,奈何美色……”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越南男子组合HKT版的《错错错》是我对于东南亚音乐的全部认知,更别提柬埔寨和缅甸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对我而言完全就是知识盲区,湄公河我倒是挺熟的。
托《还珠格格》的福,刘涛饰演的那个非要抢走尔康当驸马的缅甸公主,是我对缅甸这个国家的唯一印象。
泰国相较于其他几个国家,知名度要高很多,不过说实话,每年数不清的腐剧和家庭伦理狗血大戏,已经快成为他们的文化招牌,敲这行字的时候,我的耳畔已经有接连不断的“哦咦~”和恶毒女配们的尖叫声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去深入了解了一下东南亚地区的音乐,结果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不能说意料之中吧,那是完全刷新了我的认识......
越南——捡起历史遗落的那一页
越南的音乐大致分为雅乐、娱乐音乐、戏曲和民间音乐四类,其中雅乐的影响最为广泛。
2003年,越南雅乐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越南“国乐”,这项古老的艺术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雅乐的演奏需要很多乐师,像是东方特有的交响乐团,有打击乐器,比如排钟、锣、木铃、鼓,也有管弦乐器,比如筝、琵琶、笛子、笙箫等,有时还需要伴舞和伴唱,演出服装都制作精良,看着就一个词——“庄重”。
这是越南阮朝时期皇室的颂歌,是一位法国人借用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的旋律创作的《登坛宫》,后来在1945年被指定为越南帝国国歌。
听完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像极了那种庙里会演奏的音乐。
其实最开始,雅乐就是古代汉族的宫廷音乐,专门在皇室的盛典或是祭祀天地时演奏,礼仪和流程非常严格,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势的象征。
所以在古代,这种演出一般还伴随着一系列复杂又标准的仪式,乐师们必须非常专注,演奏的同时还要配合仪式的每一个步骤。
唐代,雅乐传入日本,宋代传入朝鲜半岛,明代的时候传入了越南,这份演奏雅乐时的乐器对照,就可以看出来基本是没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越南雅乐的历史》樊荣
中国的雅乐体系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制定,凭借各个朝代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现如今,雅乐在我国几乎快失传,想要复原还须得参考其他几个国家的记载,尤其是承袭了夏商周三代遗制的朝鲜,将其保存得相当完整。
随着本地文化的融入,各个国家都发展出了风格不同的雅乐,譬如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就看到前排的乐手手中一个特别的乐器——独弦琴。
在越南乐器系统中,独弦琴是纯粹的越南乐器,准确地说,是京族的传统乐器。京族在越南占86%的人口,在我国属于少数民族,因此在广西也能看到这个造型奇特的乐器。
看到这个乐器的第一眼,我想起了上次写的特雷门琴。当然,除了长得有些神似,这俩根本八竿子都打不着。
顾名思义,独弦琴只有一根弦,弹奏时拨动摇杆使得弦的松紧产生变化,奏出不同的音阶,音色很特别,很多人也将其视为越南的象征。
柬埔寨——废墟中开出的花
在聊柬埔寨的音乐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
一手拿枪,一手拿吉他,我仿佛看见了一朵在断壁残垣的夹缝中顽强绽放的小白花。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张照片是柬埔寨的摇滚纪录片《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Don’t Think I’ve Forgotten: Cambodia’s Lost Rock and Roll)中的一幕,士兵正要奔赴战场,而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不只是贫穷,更是文化上的毁灭性打击。
在柬埔寨有这样一句俗语:“音乐是一国之魂。”
50年代,西哈努克亲王从小就在家庭的音乐熏陶中长大,当上国王之后更是致力于发展文化和艺术,将其列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国民心中,他既是国父,也是艺术之父。
他不仅自己发表歌曲,还下令所有的政府部分成立管弦乐队,这些乐队走遍柬埔寨,深入到群众中去,为当时的音乐发展做出了极好的铺垫,音乐界的明星一颗接着一颗升起。
辛·西萨木是柬埔寨的“流行音乐之父”,他仿佛就是为音乐而生,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并且不断地有新歌,他的歌声通过广播传播到了每条大街小巷。
同时他还在努力学习和吸收各类唱法,论起唱歌技巧更是无人能及,创作的歌曲以情歌为主,和他圆润的嗓音非常搭。
他和另一位女歌手罗塞雷·索西亚是柬埔寨的灵魂人物,如果说辛·西萨木“柬埔寨许冠杰”,那罗塞雷·索西亚就是“柬埔寨邓丽君”,嗓音非常甜美。
还有和罗塞雷·索西亚唱法相似但性格更大胆俏皮的潘兰,她在舞台上俏皮可爱,毫不露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70年代,特立独行的约奥拉容更一度成为了一种象征,他的歌词充满生活气息,简单又讽刺,和潘兰以及其他的歌手组成乐队在街头演出,来看他们的人挤得周围水泄不通。
不过他们并不是先玩乐队的那批人,早在1959年,还出现了柬埔寨第一支吉他乐队——巴色占空乐队,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们凑在一起,模仿着电影《年轻真好》(The Young Ones)里的“影子”(Shadows)乐队每个动作和走位,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然而这一切,在红色高棉进入柬埔寨之后,戛然而止。
柬埔寨成了人间地狱,两百万人的生命被残忍地夺去,其中包括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死亡人数接近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样大面积的屠杀几乎完全摧毁了柬埔寨的文化,加上红色高棉政权颁布的流行音乐禁令,柬埔寨的音乐文化就像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三年过后,噩梦结束,而那些星星们都已失去了光芒,消失在沉寂的夜空中。
那些没回来的人的确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时光依旧往前大踏步地走着,新的生命在破土发芽。
还是一个纪录片,这次记录的是年轻人的音乐。
《Slumdog Metal In Cambodia》(贫民窟金属噪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贫民窟里诞生的金属摇滚乐队——Doch Chkae(高棉语:像狗一样)。
他们生于贫穷,将内心的愤怒嘶吼着,他们并不懂音乐,但他们需要音乐,除了音乐,他们一无所有,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让他们的音乐多了一份少年们的真诚,格外动人。
抬头望,夜空中的星星又亮了。
泰国——富有生命力的土壤
和柬埔寨一样,泰国也有一个热爱音乐的国王——普密蓬·阿杜德。
他是泰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国王,也是一个极富音乐天分的音乐人,精通钢琴、手风琴、吉他以及各类萨克斯、单簧管和小号,18岁的时候就开始作曲,一生发表了46首歌曲,《近黎明》是他登基前发表的最后一首歌。
1964年,奥地利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授予普密蓬国王名誉音乐博士学位。另外,他还精通7门外语,绘画与摄影都达到了专业水平,他一共获得全球各个大学的名誉学位共136个,是世界上拥有名誉学位最多的人。
1951年,普密蓬国王在王宫内成立了一支叫“经典老歌”大乐队,专门每周五聚集在一起演奏爵士乐,他自己也是乐队成员,偶尔有歌手加盟来凑个热闹。
后来成立了广播电台,普密蓬国王亲自当起了主播。每周五,泰国民众都可以在收音机前听到他们国王演奏的爵士乐,这场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的女儿们也非常厉害,次女玛哈·却克里·诗琳通公主是一位木琴演奏者,并且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过,幼女朱拉蓬公主演奏古筝的水准更是专业,还和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合作过协奏曲。
有这样热爱艺术的皇室,泰国的音乐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不过因为泰语发音的问题,我确实没有听过几首泰语歌,但当我知道《失恋阵线联盟》是翻唱Bird Thongchai的《คู่กัด》(Ku Gad)时,我震惊了。
听完原版,也不知道是熟悉又洗脑的旋律还是什么原因,泰语听着都没有那么奇怪了,甚至有点上头。
摇滚在泰国是主流音乐形式之一。
受西方的影响,泰国早在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全国上下都玩起了摇滚,当时不管是重金属还是民谣风格,Nu-Metal还是EMO风格,都有乐队在玩,风格种类非常齐全,而且碰撞出了他们自己本土摇滚风格——Thai Rock。
到了现在,泰国的独立乐队仍然非常多。
Bodyslam作为泰国最受欢迎的摇滚乐团,已经活跃了十几年,在泰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那么提起他们的作品,你一定很熟悉。
2010年,他们为《初恋这件小事》创作了主题曲《One day I will be good enough》。
还有在YouTube单曲MV播放量破亿的Getsunova乐队,被中国粉丝称为“泰国五月天”,非常励志,冒着家人的反对依旧坚持做音乐,直到第六年才爆红。
他们演唱的《爱情理论》的主题曲《替身男主》,在网易云评论都已经6000+,主唱声音很温柔,即便是高音部分,也像是羽毛轻轻划过耳膜,听感非常舒服。
除了这些比较“泰国”的乐队,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新生代独立乐团。
Gym and Swim就是一支不那么“泰国”的独立乐团,以Tropical-Citypop风格著称,基本都是英文歌曲,音乐风格很国际化,也很多元,主要被评为“亚洲新生代最有趣的声音之一”。
并且他们还和落日飞车合作了这首《Don't Leave Me Behind》,两支同样迷幻又复古的乐队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浪漫的氛围。
听着这首歌,仿佛在炎炎夏日的傍晚,沿着海边的公路开着车,惬意的海风把头发吹得散乱,入眼处,尽是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而我最喜欢的是来自曼谷的后摇乐队——Inspirative,他们的音乐基本都是旋律吉他加上背景环境音的采样,因为后摇本身就着重于旋律,所以他们偶尔出现的人声更像是一种乐器,几乎听不出来是泰语。
他们的2017年发行的专辑《Mainland》是第一次来中国回去以后写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中就用了专辑中的《The Island Funeral》,他们的歌曲气质和这类文艺片很搭。
与此同时,泰国对传统音乐也保护得非常好,他们认为古典乐是泰国文化的精髓,政府和教学单位给予了许多资助和支持,并且有意和现代音乐融合在一起,让所有人都能够接触到,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缅甸——传统乐器的吟唱
公元前2世纪,骠人在缅甸中部地区建立了骠国,与唐朝交好,曾派遣王子舒难陀来长安进行文化交流,看过《舞乐传奇》的朋友们对此应该不陌生,他们带来了20多种乐器和十几种乐曲,白居易还为此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骠国乐》。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白居易《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
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是,缅甸音乐文化的灵魂是三样乐器:弯琴、围鼓和竹排琴。
弯琴是缅甸特有的弓形竖琴,在唐朝时我们称之为“凤首箜篌”,高耸弯曲的琴颈尽显优雅,顶端的金叶是菩提树叶的象征,琴身像是一条船,蒙着一块红色的鹿皮,周身雕刻着精致繁复的花纹,加上装饰的红色穗子,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弯琴的琴弦是13到16根,按照五声音阶定音,最早是给歌曲伴奏,后来也有了独奏的形式,或是与其他乐器合奏。
它的音色清新灵动,在缅甸,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大多数人都以会欣赏和演奏弯琴音乐为荣,把这项技能当作自己必备的文化修养。
而弯琴的音乐特点和音色直接影响了缅甸整体器乐风格。
如果说弯琴美得像艺术品,那么围鼓这个乐器相较之下就有点迷惑,乍一看,还以为是谁家大浴桶呢。
顾名思义,围鼓就是围起来的鼓,音色清脆又俏皮可爱,人们坐在里面演奏,360°环绕式敲鼓,演奏这个乐器的人肯定腰椎间盘不错。
视频截图
让我意外的是,它不仅能伴奏和solo,居然还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围鼓乐队,还有一个跟它造型相似的围锣。
这俩乐器要是凑在一起那是真·锣鼓喧天,热闹他妈给热闹开门——热闹到家了。
最后一样乐器是竹排琴,它长得神似木琴,但细看又区别很大,竹排琴是用20多块长短不同的竹板用线串在一起,挂在一个船形的共鸣体上,用两根包有毛毡的车轮形小木槌敲击演奏。
制作竹排琴的时候,要将新砍的竹板经过处理,然后存放三年之后才能用,这样做出的琴音色和音高都很好,并且不会开裂,木制的共鸣体外壁上会和弯琴的琴身一样精雕细琢,并且镶嵌很多漂亮的宝石和水晶。
当这三样乐器同时出现在乐曲中时,无需言语,缅甸的音乐文化就已经随着它们的声音一同缓缓流淌进我们的耳中。
写在最后
国家之所以是国家,就是因为不管它再小,再贫穷,它也拥有着支撑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传承,音乐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音乐展现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情况,以及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历史,从音乐的变化中便可了解一二。
音乐也是我们精神上对美的追求,是天性使然,也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我们懂得欣赏美妙的旋律,听得出音符中暗藏的悲欢,比起文字,音乐是更直接的交流方式。
试想,如果没有音乐,那这世界该有多无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余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