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27 18:07

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真的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河南省的郑州都市圈近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国家级都市圈。这标志着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还讨论了郑州都市圈的规划范围和发展前景,以及为何北上广深尚未获得国家级都市圈的批复。

• 郑州成为中国第10个获得国家级都市圈批复的城市

• 都市圈对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线城市的都市圈发展需要考虑辐射范围和财税共享等因素

又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落地。



这一次,给了中部地区。


日前,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透露,《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期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


这意味着,中国户籍第一大省,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级都市圈,而郑州都市圈也成了北方已获批的最大的国家级都市圈。



城市群、都市圈正在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但不是每一个城市群和都市圈,都能称为“国家级”。


根据规划,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群多达19个,而都市圈更是超过30个,而如今正式跻身国家队的不到三分之一。


是否成为国家级,看的不是圈大圈小,而是取决于相关规划是否获得国家层面批复。


以此为标准,目前,全国只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杭州、沈阳、郑州等10个都市圈先后获批。



郑州被官宣成了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那么在此之前就已出台相关规划的青岛何去何从?


一个月前,山东省印发《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有媒体据此表示青岛都市圈成了我国首个非省会的国家级都市圈。


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官网,还是地方公开报道,都未明确这一规划是否获得批复,青岛都市圈是否跻身国家队存疑。



这种背景下,郑州率先一步,宣称成为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未必没有道理。



郑州都市圈,到底有多大?


在国家级郑州都市圈规划获得批复之前,地方层面曾经有过多个版本的郑州都市圈设想。


前几年,地方版的郑州都市圈曾多番扩容。


从最初的郑汴一体化,扩容至“1+4”,后来又将洛阳等地纳入其中,形成了“1+8”的超大都市圈。


这个大圈子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新乡、焦作、济源。


这个圈子,将河南省一半地市都包括在内,面积多达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接近全省的一半,GDP总量更是占到全省的6成左右。



更关键的是,河南最大的两个城市,郑州与洛阳,一个省会一个省域副中心,共同纳入一个圈子,在国内都比较少见。


但是,这个圈子明显过大,与最新的政策方向未必相符。


要知道,自去年开始,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收紧都市圈的审批门槛,一众都市圈面临前所未有的大“瘦身”。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


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同时,要依据人口经济联系科学合理确定都市圈空间范围。


关于都市圈,国家文件有着极为严格的定义:


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由此不难看出,具有带动的大城市是前提,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资格,实力一般的普通省会,连自身发展都需要扶持,遑论带动周边发展?


而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标志,根据测算,1小时通勤圈的合理范围也就50~100公里的半径,而地域面积一般都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



事实上,去年年底获批的武汉都市圈,从一开始的“1+8”的大圈子,缩减为以“武鄂黄黄”为中心的中等圈子。



这一次获批的郑州都市圈恐怕也是如此,瘦身在所难免,会否从“1+8”恢复到“1+4”的传统格局,有待官方规划文件最终揭晓。


届时,洛阳都市圈会否重出江湖,与郑州都市圈形成双圈驱动的格局,值得关注。



国家级都市圈扩容到10个,为何北上广深还未获批?


目前,已经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多达10个,而仍在路上的各类都市圈还有一二十个,但北上广深一直都没有动静。


要知道,论都市圈的成熟度,论圈子的发达程度,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线城市。


根据泽平宏观统计,全国共有3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但只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苏锡常位列成熟型,绝大多数都还在培育阶段。



连圈子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众多省会都晋级国家队,北上广深为何这一次慢了?


一方面,国家级都市圈,不以经济实力论高下,更不是以批复先后论高低,而不乏政策扶持乃至均衡发展的考虑。


从目前已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来看,部分都市圈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由于横跨区域过广,有待政策率先明确,比如南京都市圈。


有的都市圈不乏政策扶持的因素,获批都市圈对于打造强省会乃至竞夺国家中心城市都有突出意义,比如福州、沈阳等。


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经济实力更强,辐射范围更广,都市圈的划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仓促落地。


无论是上海大都市圈,还是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核心圈层都已相当成熟,如广佛、深莞、沪苏等等。


但在核心圈层之外,一些邻近地区是否纳入其中,则存在一定争议。比如清远之于广州,河源之于深圳,以及湖州等地之于上海。


同时,一线城市都市圈,发展的核心不在于虹吸,而在于辐射。


但是,如何打造更多产业飞地、如何在不同城市之间建立可行的财税共享体系,也有待探索。


所以,一线城市未必需要都市圈加冕,何时跻身国家队之列,并不着急。



圈子太多,还有意义吗?


当都市圈越来越多,国家级的名头到处都是,圈子不断膨胀,到底还有没有价值?


其实,任何国家级规划,未必都能提供政策或财税方面的直接支持,但战略本身,就足以凸显城市的重要性。


都市圈,对于一众省会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都有着巨大利好。


其一,都市圈,既能扩大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也能给三四线城市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


都市圈,相当于圈定了一个城市“同城化”的势力范围,让大城市得以不断向周边蔓延。


同时,都市圈以同城化为目标,无论跨市地铁建设、产业转移乃至公共服务同城化,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推进。


都市圈内的“飞地经济”已经蔚为大观。中心城市到周边地区打造产业转移园区,借助财税共享等政策,有望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更关键的是,跨城地铁、跨省城轨的存在,则为三四线城市跻身地铁俱乐部创造更大可能。


其二,都市圈,打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不再拘泥于一省一市的范畴,跨市乃至跨省发展将会成为常态。


最早获批的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横跨苏皖两市,南京得以将芜湖、马鞍山、宣城、滁州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徽京”之名才更加名副其实。



上海都市圈、重庆都市圈都是如此,杭州之于安徽黄山,重庆之于四川达州,都是借助都市圈的名义完成扩张的。


其三,“强省会”模式受到挑战,但“强都市圈”模式正在横空出世。


目前,在多中心模式的引导下,强省会,正在遭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挑战,有地市甚至直接向省会喊出了“一城独大不是春”的宣言。


当强省会模式遭遇挑战,强都市圈就成了许多中心城市扩张的主要支撑。


同时,能否成为国家级都市圈,也是竞夺其他国家战略的重要筹码。


无论对于打造强省会,还是竞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利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