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ID:luoxiangshuoxingfa),作者:罗翔,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有学生感叹:为什么身边有那么多人弄虚作假,但却混得风生水起,做一个正直的人实在太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装着做好人与真做好人,难度完全不一样。
康德认为,经验世界充满着令人作呕的大杂烩。“道德规律不是经验的,不是浮夸的人从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如果道德规律来自经验,那么人们就会怀疑世界上是否会有真实的德性,关于责任的那些理想就会全部消灭,对于道德规律的真诚尊重就会从心灵上消失。”
古人教导我们格物致知,探究自然之书获得天道天理,但是自然记载的内容往往互相矛盾。
看到比翼鸟,我们会顿悟到爱情的忠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是自然同样告诉我们:“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经验告诉我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它同时也教导我们: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人类的经验如此有限,经常会探究出一些错误的道理,古人有很多形容鸳鸯的诗句, “愿做鸳鸯不羡仙”,据说鸳鸯是非常专情的动物。但后来我们才发现,鸳鸯其实也是渣鸟中的渣鸟。
南宋朱熹说“月印万川”,月亮高悬天际,每一条江河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都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因此从自然事物之理可以推导出最高的道理。王阳明仰慕朱熹的学问,于是和朋友一起格竹,结果道理没有格出来,反而大病一场。
水中的月影原本只是倒影,从倒影中不一定能够发现月的本真。
古人自古爱竹,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苏轼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有君子之风,坚韧不拔、刚正不阿。但是明朝的解缙对竹子观察却认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人认为自然法是普遍适用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性法则,是宇宙秩序的基础。但也有人认为自然界充满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自然规则无法反映天理。
在我们肉眼可见的经验世界,诡诈遍行于世,不义随处可见。厚黑之术以成功学的名义为无数人信奉。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篇著名的短篇寓言《黑羊》,描写了在一个人人都彼此欺骗的社会,诚实的人反而成为害群之马,最后被饿死的故事。
在《理想国》中,怀疑主义者格劳孔将正义与不正义的逻辑推到极限:一方坏事做绝,流芳百世,拥有最正义的名声;另一方则好事干尽,身败名裂,受尽折磨而死,死后还遗臭万年;人应该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还是做一个假装正义的人;承受不义,还是行不义。经验世界无法给人自洽,它所提供的永远只是互相矛盾的答案。
王阳明后来为官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贵阳龙场,他开始明白了格物的根本意思。格物的本质不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去认识天理,而是对个人内心的认识来究天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和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也有相似之处。
只是个人的内心也是一种经验化的东西,里面有着善与恶的混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人们必须等待着一种奇迹,从经验走向超验,从洞穴跃至洞外,跳出个体的经验,认识到人心中的良善,人皆有恻隐之心不过是人类的出厂设置。我们为什么饱含泪水,这不是被他人所感动,只是被自己感动,因为内心早已种下了良善和正义的种子,当心弦被拨动,我们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王阳明有首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完美,在经验世界中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是在洞穴之外,完美的圆是存在的。
公元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省大余县境舟中,年仅五十七岁。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去世后,嘉靖不但没有论其功绩,反而降旨怪罪,说其“学术不端、聚众惑乱。”停了王的爵位,并将阳明心学定为禁学。
经验世界,原本就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跳出经验,走出洞穴,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自洽,获得知行合一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ID:luoxiangshuoxingfa),作者: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