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寻找手艺》导演张景:被70后“讨厌”、被95后追捧

特别策划

2017-12-11 11:10

↑点击视频观看《我是年轻》第十期:张景


《舌尖》导演陈晓卿认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纪录片此时恰恰应该是沟通的使者。他在2012年刊发至《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中,把这些“沟通的的使者”,称作“作者”。

 

张景担的起“作者”这个称呼。其一,他沟通了城市中忙碌的新中产和沧海遗珠般的手艺人;其二,他沟通了二次元的宅腐萌和更具普世价值的的主流社会审美。他让更多人通过他的纪录片了解到,流连指尖的中国依旧美丽,圈地自萌的阿宅一样温暖人心。


一切源于中年危机


导演张景最近比较烦。

 

片子火了之后,蜂拥而至的采访、合作和投资接洽打乱了他原有的拍摄计划。这个行当的老人们都说,拍摄计划就是天条,天塌下来也不能变。而如今被老婆称作“张网红”的前央视人和传媒公司老板,也只能无奈的对着我们的镜头挤出一个字:累。

 


他说他每天要见好几拨记者,每天说同样的故事,很没意思。你要是再问下去,他会告诉你说,其实连续拍摄199名手艺人,每天手艺手艺手艺,也挺没意思的。但如果你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是一次鲜活的冒险,那就有意思多了。

 

他的冒险开始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机。那一年,公司收不回业务尾款面临财务问题,张景每天奔波于讨债路上,甚至与相交多年的朋友红了脸。他形容自己像一双松松垮垮的拖鞋,生活如死寂般无趣。虽然妻女房车一应俱全,他却难免深夜惆怅,找不到出口。另一位惆怅的艺术家是摄影师森山大道。他说他就像一只流浪狗,到处排泄般地拍照。狗爱啃拖鞋,他俩想到一块去了。

 

不同之处在于,森山决定用时间的长度来消磨他的危机,继续在东京街头晃着,继而熬成一代大师。而张景则有些按捺不住他那颗说走就走的美丽心灵。他旋即带上老丈人悄悄塞给他的20万,卖了一套房,带上几个兄弟,开着一辆破车就跑到山西、新疆、西藏和更多祖国的边边角角去浪。就像科恩兄弟电影里,那些消失在夕阳下50号公路尽头的西部牛仔,虽然他是南方人。

 


他说他要去寻找手艺,但动机可能不那么纯粹,他忽悠老婆卖房的时候,说自己要拍一部有意义的片子。其实他心里早就开始盘算着这部片子的投入产出比,想着自己经营多年的电视台网关系,卖给10家就能回本,卖给20家就是大赚。又有意义又能大赚,何乐而不为。

 

但他没想到这部片子的命运如姜文的《一步之遥》一般,给他带来了一个“顶大的麻烦”:电视台要的他不想拍,他想拍的电视台不要。


电视台不是快手


退掉他片子的时候,电视台给了一堆意见: 画面不精美,录音不专业,解说不行还穿帮。这应该不是为难他。作为和电视台深交多年的老电视人,他知道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人把制作精美、摆拍严重还用特效包装的宣传片当成是纪录片。

 

尽管他多次表示除了后期因为资金限制没有走完配音、调色等所有流程,但前期拍摄的那些业余镜头都是有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对于纪录片来说,真实性和不可预知性是排在第一顺位的。如果你替电视台打抱不平说要求画面精美有什么错的话,他只能回答,对不起,那是广告。

 


纪录片鼻祖格里尔逊说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说到底,记录本身无关乎美丑,只关乎事实。所以刚申请快手账号的张景说,别人都说快手low,我觉得不low,因为他们都是鲜活的人。他特别喜欢一个籍籍无名的快手账号,他说那个账号每天记录这个人起居下田吃饭种菜,默默无闻也不求打赏,悠然自得。这个人可能不会背陶渊明的诗却过着陶渊明的生活。那些笑话他的人,会背的应该不少,能活成他那样的,不多。

 

不过话说回来,电视台毕竟不是快手,对声画品质确实有要求,因此电视台希望他能修改一下。但张景的反叛之路或许走的更远,远到他改不回来了。采访时他更直接了当的表示,以前改片子改烦了,这次就不改。

 

不改有不改的道理。这部《寻找手艺》,非但没有顺了电视台的意,反而更具实验性质。他在片子里开着70后奇怪的玩笑说老人身上的图腾是很潮的纹身,没钱黄河漂移就拍了一段破车漂移;从司机转行摄像的何思庚拍的片子常常破相,今天露一盏灯,明天露一个人,后天把机器架到车前要拍风的样子,关键导演张景最后还把这些镜头都剪到了成片里……他们把摄像专业课和电视台拍摄守则上的技术要求几乎违反了个遍,甚至这次采访中张景还理直气壮教育行业新人:远离科班,找到自己。

 

《寻找手艺》的成片虽然粗粝,但能讲清楚故事,有幸还遇到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导演。只是当那个出发时模糊的意义遇到了那些手艺人,这个所谓“内在的含义”才真正明晰起来。


你只管拍,我们帮你赢


台湾的音乐人侯德健打过一个比方,说温室里的种子,10000颗种子能活9999颗,只是都长不高。但野外的种子只能活一颗,却可以参天。陈晓卿借此来比喻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文生长模式。

 

在拍摄中,张景一次次被震撼、被改变,感觉自己在这些手艺人面前就好像是温室里的种子。他那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公司的成功颜面,在手艺人坎温面前,在手艺人土旦面前,一文不值。

 

在拍到坎温老人第一次绷线失败时,他还保持着“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理所当然的特权心理”,在镜头背后偷笑说,竟然这都能失手?可到了第8次的时候,在老人终于把线绷好的那一刻,他说这戳中了他心里的某个部分,留下的只有感慨。

 

在西藏拍摄雕刻佛像的手艺人土旦时,他淡淡的告诉张景,每年都会捐钱给寺庙,“有时捐金子,有时捐佛像,有的时候就免费给寺庙干活儿。有钱的时候就这样子,没钱的时候也没办法。”那一刻,张景突然感觉无形的耳光抽打在自己脸上。

 

在他心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做了件很伟大的事情,他要拯救手艺人。现在他可以面对我们的镜头说,我改变不了什么,我只是记录,至多给那些手艺人留个念想;在内心深处,他仍把这次拍摄当成一次投机。但在那一瞬间,张景感觉自己的灵魂被看穿,做伟大纪录片的幻觉被毫不留情地戳破,他无地自容。

 

他说,看到这些手艺人做的事儿,就觉得自己所谓的“意义”其实很渺小;手艺人从来不说什么工匠精神,他们只是去做。做好这件事请而已,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活计,对得起手艺。


“其实,除了我用的是电子设备之外,我跟他们一样,也不过是个手艺人罢了。”

 

张景成长了,但电视台市场的选片员并没有。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他不得不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借钱度日,每日思考片子的剪辑思路,直到资金耗尽。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摆脱传统电视纪录片藩篱,拥有更大拍摄自由度造就的作品,观众究竟会不会喜欢?

 

在《一步之遥》票房失利之后,姜文也是如此心境。最后只能感慨一声,拍的越自由,能体会个中趣味的人就越少,自己反而越寂寞。

 

“能说的我还拍它干嘛?拍的就是说不出来的。”姜文回应批评。影像艺术本来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冗长且危险,有时还没赶上好时候。假如姜文能等到95后00后再长大一些,《一步之遥》的票房会不会比四年前好看一些?

 

还好张景等到了。张景说,他片子其实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他女儿在他配音时给他的建议和鼓励,来自那四所学校上千名初中生给他的信心和勇气,还有B站那些宅们的弹幕给他的感动和温暖。



两位造纸的老人,她们从小就生活在贵州大山里,对着张景镜头,她们羞涩腼腆地说“这下我的名字能到北京了”,播放到这里时,屏幕被满满的弹幕遮盖,“已经到达北京”“已经到达上海”“已经到达内蒙古”……

 

这次采访中,张景毫不吝啬的夸赞95后00后们懂得欣赏,即便此前他还觉得说B站这种地方都是些不务正业闹着玩的。但当实实在在的近百万播放和满屏或抖机灵或严肃解说的弹幕掠过他的眼睛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被70后“讨厌”,指责他的片子缺乏反思,其实正是年轻一代喜欢他的原因。这部片子接地气、抖机灵、不修饰、够真实。在传统媒体无法接纳它的时候,却透过数据化调研、社区展映、视频网站传播、意见领袖放大、数字媒体采访等手法,无意间完成了整合营销和分众传播的互联网式发行。尤为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契合了享受改革红利的网生一代对于文化自信的内心需求。

 

而要达成这一点,还真得感谢年轻人美学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70后陈睿说他刚能光纤上网,而后三个月的“阅片量”就超过了此前的10年。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阅片量超过了70后多少,还没有数据统计。但据腾讯的调查,今年视频流量增长了228%,在今日头条平台,每天的短视频播放量已经达到 30 亿。果真如张景所言,可能是70后阅片量贫乏,没看过什么好东西罢了。年轻人身经百战,也就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作者张景,终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和一群好观众……


写在最后


从张景导演身上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中国独立记录片的觉醒。当体制内的纪录片主创们还在为宏大叙事殚精竭虑的时候,独立纪录片导演终于找到了人文关怀的出口,以及同年轻一代交流的可能性。

 

当商业电影的老板们还在上影节上担心拍商业片导演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的纪录片导演已经可以做到和年轻人一起敲弹幕打成一片了。所以如果你问年轻代表什么,张景导演就会耿直的回答代表了商业上的甜头,代表了文化上的认可。他说反正像他这么大的同龄人已经很少愿意和他在一起玩了,那还不如去找像他女儿一样大的00后们一起玩。

 


这样说来,可能年轻真代表不了什么,因为张景导演本身就是个年轻人啊。

————————————————————————————————————————————

虎嗅注:


什么是年轻?

 

塞缪尔·厄尔曼在70年前轰动美国的短文《年轻》中写到: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年龄并不能一概而全,然而可以确认的是,那些原生于科技互联网的"年轻人们",或借助互联网年少成名、或利用文字撬动社会思考、或将爱好当作事业去毕生追求……这放在之前的任何一段历史长流中都似乎不可能重现。


那么,什么是年轻?


虎嗅联合快手采访拍摄了12位样本人物,出品了这档《我是年轻》的栏目,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为什么“Ta是年轻”,他们的对待世界的方式、眼光、思维与态度。

 

希望这12期节目,可以让你找到关于年轻的一些答案。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