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07 11:30
中科院院士陆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科医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编辑:王小,原文标题:《中科院院士陆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科医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但精神服务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当前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存在问题,包括人才分布不均衡、缺乏配套工作人员、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优秀的精神科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科普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有自我关怀和抗压能力。

• 中国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需要加强精神服务能力

• 当前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存在问题,包括人才分布不均衡和缺乏配套工作人员

• 优秀的精神科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逐年增多。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的最新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精神心理疾病终生患病率为16.6%,既往研究也显示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所有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


中国精神科的普及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在大部分的县级市配备有专职的精神科大夫,或设立了精神心理科。近十余年,中国精神医学从业人员较前有明显增长,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从2011年的1.54名/10万人和2.65名/10万人,分别增长至2021年的3.64名/10万人和9.39名/10万人。


不过,总体看,中国现有的精神服务能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具体而言,过去中国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财政投入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投入的2%~3%,远低于同期高收入国家对精神卫生的财政投入5.1%。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精神卫生地图集》提示,中国平均每10万人仅拥有2.2名精神科医生、5.42名精神科护士,数量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差5倍~10倍。


精神科医生的培养


当前精神科医生的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当前精神卫生人才分布多偏向发达城市,近半数精神卫生资源集中在东部,而中部、西部相对不足;


2. 精神科医生工作的开展常需要其他的心理治疗、康复等工作人员的配合,然而目前临床心理治疗师严重不足、社工引入困难、职业康复师几乎空白,导致难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尤其是精神疾病的特点决定需要后期康复师的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但目前这个职业也缺乏培养体系;


3. 科研创新型临床医生较为匮乏。当前精神医学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医学科学和技术的总体进程,对于精神障碍认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总的来说,中国精神医学科技创新存在着“量不足、质待高、碎片化、不均衡”等问题,亟须培养兼具创新科研能力和优秀临床水平的精神科人才。


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关于精神科医生需要具备的品质,最基本的,要守住作为一位医生的职业道德,遵守医疗伦理规范;要热爱这份事业,有家国情怀,愿意投身到中国的精神卫生事业中来。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得是一个崇尚科学的人,他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未来一定能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目前临床上可能还解决不了的难题,并且愿意加入推动精神事业科技发展的大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精神科医生得有开放包容的内核,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背景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能够接纳并尊重多样性,不带有偏见或歧视。此外,他还得具有人文情怀,有同理心,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和困境;有责任心,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负责;有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和诉求;做事细心,有洞察力,捕捉患者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和反应。


笔者认为,精神科医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第一,专业素养。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诊断、治疗各种精神疾病;


第二,具备优秀的沟通技巧,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进行高质量的临床实践;


第三,具有开拓创新、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学术视野,不断更新本领域的知识,深耕科研前沿,富有创造力,把最新最精尖的技术带到临床中去;


第四,有做好科普的意识和能力,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以多元的形式,投放到社会和群众中去,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普及精神专科知识,消除精神疾病污名;


第五,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精神科医生需要与心理咨询师、其他专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第六,优秀的精神科医生还要有较强的自我关怀和抗压能力。精神科医生可能常常面临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压力和心理负担,他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并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即便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也能保持专业水准。


未来举措


一个精神科医学的培养包含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阶段、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和毕业后可持续的继续教育阶段等,另外在亚专科医生的培养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阶段,除了培训教材、教学大纲和师资团队随着诊断标准的变化,以及中国居民精神心理疾病的新特点不断优化。


同时,还要再争取让本科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和临床工作,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从临床中历练出来的,精神科医生亦是如此。


另外,笔者建议,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一些内容融入到精神医学专业的教学中,甚至在研究生阶段研究能否增加专门的心理治疗方向,缓解医院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现状。


在精神科医生学历后教育阶段,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毕业后继续教育,希望能依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师资力量来建设国家级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全国精神医学人才临床技术、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等为主导的规范化培训课程,也积极引进一些国际通用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国际规范。


在这个阶段,需要注重医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临床思辨能力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可以建立当地特色的精神医学规培、专培考核体系,结合地区发展的特色、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情况和当地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的特点进行合理导向与引导,在符合国家规培要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群众。


另外,在学历后教育阶段,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规范化培训体系也亟待建立。同时,精神疾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躯体问题的发生,也不能放松精神科医生其他医学学科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诊的能力。


目前对于儿童青少年和老年等特殊人群的精神心理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但在亚专科的人才储备方面严重不足。据报道,全国专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亟待扩大儿童精神心理专业医学生培养。需要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以及建设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示范和教培基地,以加强儿童、老年、康复等亚专科科室建设,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群体的服务需求。


精神医学学科的建设体系完善离不开精神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要解决精神心理问题时,除了医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还需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笔者建议,投入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鼓励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开展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共同合作来推动精神医学学科的发展,增加跨学科队伍建设项目以及精神科青年医生孵育项目的支持等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优秀精神科医疗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不同地区之间医疗人才数量不平衡,各学科之间人才数量差异巨大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改进的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出台支持性政策,提高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待遇保障,引导更多优秀医学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同时推动各地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康复师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逐步形成精神卫生的多学科服务团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编辑:王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