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科技真是迷人,他会眷顾每一代的年轻人。从沸腾的互联网时代,到汹涌的移动互联,转瞬又到了AI时代。AI时代,想必会也诞生新的巨头,接替前人站在浪潮之巅。但问题是,趋势前面,AI带来的机遇究竟在哪?
回顾2017,展望2018。本系列将会通过上中下三篇,为你讲解消费级AI科技产品的格局和未来趋势,带你一看究竟。
一、综述:AI赋能的硬件科技
这几年AI产品层出不穷,智能音箱、消费机器人、翻译机……AI技术的成熟,掀起了AI硬件的新风潮。而这个风潮的带头人,正是美国的电商巨头亚马逊。亚马逊在2014年11月推出了Echo智能音箱,率先让语音技术走进了消费者的家庭。2年之后,谷歌推出了Google Home,美国的音箱之战轰鸣打响。到了2017年,谷歌收购HTC手机业务,大喊All in硬件。同时,国内的阿里、腾讯和百度,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硬件产品。
硬件,成了AI技术落地不可或缺的载体。
2016年,谷歌CEO桑达尔·皮查在谷歌大会提到了自家的AI技术,有知识图谱、自然语音处理、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六点。这六点具体在科技产品上的体现,可以划分为语音助手、机器翻译和图像视觉。
不仅是谷歌,放眼更大的AI科技产品视角。绝大部分AI产品背后,都是这三类技术应用在推动赋能。
语音助手:语音是最先产品化落地的AI技术。亚马逊的Echo音箱自发布以来,累计销售了近2000万台;国内外,智能音箱层出不穷,目前基本已经回归巨头竞争的格局,创业者几无机遇;语音技术的成熟,在国内也催生了陪伴机器人这样的新品类,在2015年~2016年喧嚣过后,2017年市场趋于冷,胜出者寥寥。语音助手在捧红了智能音箱之后,逐渐开始在可穿戴设备上普及流行。语音耳机、智能眼镜,逐渐浮现在人们视野中。
机器翻译: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交流效率。以谷歌翻译为例,已经支持100多种语言的相互翻译。在国内,讯飞、腾讯等都有自身的翻译引擎。基于翻译技术的AI化产品,有三种形态,一类是在线模式,如腾讯翻译君、有道翻译官APP;一类是纯粹的手持翻译机,如讯飞的晓、准儿翻译机;第三类是具备翻译功能的传统耳机,如Google Buds,这一类产品化并不成功。
图像视觉:图像视觉目前在2B领域中应用很广,如公关安防、刷脸门禁。在消费电子领域,目前成熟的模式主要是家庭监控摄像头。在这之外,亚马逊尝试了Echo Look,通过自拍穿衣照片,AI判断穿衣搭配的好坏;谷歌尝试了Google Clip相机,能自动捕捉美好瞬间,用于家庭孩子拍摄,这两项产品目前都没有大规模应用普及,硬件模式尚且存疑。此外,基于视觉的导航避障还广泛应用在消费无人机、家庭移动机器人这两个硬件品类。
二、音箱乱局:成熟模式的巨头硬战
1. 2015年~2017年:智能音箱引爆的巨头竞争
亚马逊Echo在2014年11月对外公布,在2015年6月开始公开售卖,当年销量约250万台。谷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从那开始,美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一直是亚马逊和谷歌的二元争霸。关于两者的竞争格局,2017年12月腾讯新闻有篇报道说:“亚马逊销量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这么说不太准确,容易让人误解。
因为亚马逊Echo一直都是领先,但是谷歌的份额却是在慢慢增长。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在2016年Q4是谷歌的8倍,在2017年4月是谷歌的3倍,到2017年Q3季度,大约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给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国内厂商小米、京东和阿里都有上榜。国内因为人口基数大,经过2017年年底的疯狂促销,Q4之后的国际格局很快要被中国厂商影响。
京东和讯飞早在2015年就联合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可惜的是,叮咚系列并没有引爆市场,年销量在几十万台规模,不温不火。是国内市场没有需求吗?并不是。智能音箱本质是传统音箱的智能迭代,如果单纯靠用户自然流量来做市场,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亚马逊研发和推广Echo都是不遗余力的,甚至说是激进式的。在产品方面,Echo音箱的技能一直保持飞速增长,在2017年底已疯涨到2.5万项;在商业层面,更是在电商网站首页轮番推荐,每逢假日几乎是不计成本打折促销。智能音箱在美国的普及,有科技的必然趋势,也有亚马逊的“手动催熟”。
反观2015年和2016年的国内市场。不温不火的现状让国内舆论陷入了尴尬和迷茫:智能音箱是否是伪需求,语音交互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的否定和质疑,在2017年年底统统被打破了。
2017年,阿里推出了天猫精灵,小米推出了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经过双11疯狂打折,销量率先突破百万。小米音箱亦是低价火爆到断货,同时期,百度、腾讯系的智能音箱不断冒出。BAT巨头的轮番登场,再也没有人质疑音箱的伪需求。此时的智能音箱市场,已经成为了巨头争夺的蛋糕,资金高速涌入,包括若琪、出门问问等公司,都会逐渐出局。
2. 音箱只是棋子,巨头重兵布局,重金押注
不仅是国内,在国际市场上,创业选择智能音箱是一条不归路。对亚马逊、谷歌而言,音箱是抢占智能家庭终端的最好载体。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根本没有考虑硬件方便的盈利。
前面说到2017年Google Home的市场份额相对亚马逊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2017年推出了低价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节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亚马逊的Echo Dot一样,都在以29美金的低价在销售。智能音箱从2015年到现在,发展已有三年,产品设计、发展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当一个产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竞争趋于激烈,胜负就是人和钱的问题。
国内音箱市场,需要重兵布局,重金押注,高价奇特的音箱走不通,卖弄情怀的音箱活不久,创业者也玩不起。
三、语音助手的设备转移:从智能耳机到智能眼镜
1. 智能耳机,究竟价值几何
从2016年开始,语音助手就逐渐从音箱形态向外延伸:一个是基于音箱做屏幕化,另一个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语音化。基于音箱做屏幕化,以亚马逊Echo spot为典型代表。有了屏幕的音箱,在信息展现方面相对语音播报更快,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都传言要推出带屏音箱,这个市场同样是巨头的蛋糕。
在屏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趋势就是可穿戴设备的语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讯飞联合推出了莫比斯智能耳机;紧接着,咕咚和1more合作同样推出智能耳机,搭载腾讯叮当语音助手。有人说,智能耳机的浪潮要来临了?真的吗?
并不是。主要结论有如下两点:
改良而非革新:语音助手只会是耳机演变的一个子功能,没有企业能靠语音交互颠覆耳机本身;
传统而非新锐:传统耳机品牌会逐步采用语音助手这个功能,创业者很难趁机入局。
要彻底看清楚智能耳机的本质,得跳出耳机本身,回到可穿戴设备的全局视角。
莫比斯和1more的智能耳机,价值点在于语音助手给人们出行、办公、运动带来的便捷。产品有这个功能,当然有价值。问题是,这个价值有多大,能支撑起多大的溢价?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以莫比斯在众筹中主打的价值点为例,分别有如下几大场景:日程的语音控制,如添加备忘;运动时检测记录身体数据,比如跑步时询问自己心率多少;用耳机语音实时翻译;开车时用耳机语音导航;在办公室语音控制让手机打电话给老板……
智能耳机的这些场景,不能说没有丝毫价值。而是在手机和手表的生态下,相对没有价值。智能耳机没有屏幕,在出行、办公室、汽车上,几乎不可能长时间佩戴。在这些场景下,基于手机、手表的触摸交互和语音交互,都远比耳机的语音交互要快捷有效。目前来看,这些厂商宣传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自嗨。
2. 运动场景:巨头夹击下的短暂窗口
那有人会说,智能耳机就一定没有应用场景了吗?也不是。从目前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格局来看,依然给智能耳机留有时间窗口,那就是运动场景。因为运动时候,手机非常累赘,歌曲可以存储在耳机上,语音助手也有了独立存在的可能。
逃离了智能手机的强辐射,语音在耳机上的价值,就会大大凸显。在海外市场,创业公司Vinci一直走在智能耳机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能耳机就是头戴式的语音耳机,在2016年发起了众筹,筹到了98万美金。转眼到了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这些头戴旗舰都有语音助手。在美国,带有语音助手的耳机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于是在2017年底又发起了Vinci 2代的众筹,新产品设计成了项圈式,主打运动场景,在语音助手之外,还可存储歌曲,记录运动数据。
我们之前说过,运动场景目前是有窗口期的,但是窗口期很短。这是因为,运动场景的语音助手,很快会受到智能手表的辐射。看似慢慢才加入智能音箱之战的苹果公司,其实已经牢牢握住了移动设备和穿戴设备这两个超高频的语音入口。
2017年苹果发布会,苹果推出了带有蜂窝数据的Apple Watch 3,蜂窝数据版本的手表一经推出,立刻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具备蜂窝数据的苹果表不仅能通话,还能脱离手机给耳机传送音乐。也就是说,苹果在2018年已经完整布局好了脱离手机的语音生态。没有手机,苹果手表同样可以打电话、听音乐、记录运动数据、设置语音提醒……而且,所有的数据是和iOS生态高度整合。
在iOS生态之外,智能手表的领头羊Fitbit在2017年底推出了智能手表Fitbit Ionic,在基本的运动检测之外,还支持本地存储歌曲,4天长续航……Fitbit Ionic目前已经登上了美国亚马逊智能手表类目的畅销榜榜首。除了不能直接语音查询备忘,智能耳机想要覆盖的大部分运动需求,都能被Fitbit覆盖。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三巨头,苹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都在百万级别。智能耳机在运动场景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受到运动手表的强烈辐射。未来的运动,也会渐渐不需要手机,而没有屏幕的耳机,只会成为智能手表的辅助。
3. 智能眼镜的新入口
上文说道的Vinci智能耳机一代和二代,在kickstarter上众筹都不超过100万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产品,在2016年却是众筹了220万美金,有超过1万人参与了众筹,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数据。这款产品就是Vue智能眼镜,Vue的创始人是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桂家勋。
他的Vue眼镜,也比很多人想象得简单务实。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风,也不是其他AR眼镜的科幻风,就是基于传统眼镜(墨镜、近视眼镜)的智能化改良,通过骨传导技术实现声音传导,从而在眼镜上释放了语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传言称亚马逊也在研发一款基于骨传导技术的智能眼镜。或许也与Vue的想法不谋而合。
传统眼镜之所以会是为数不多的载体,背后原因和音箱成为载体是一个道理。AI技术只是给硬件产品赋能,而不是颠覆了产品本身。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也是:我原本就需要它,而它恰巧智能。
语音技术发展的这几年,现在没有颠覆音箱,未来,也不会颠覆耳机。AI时代的新产品,要从产品本身去定义设计;而不是高举AI技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