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15 13:32
真假对错与理想主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ID:luoxiangshuoxingfa),作者:罗翔,题图来源:《聚焦》

文章摘要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被人P成白发老人的经历引出了真假对错与理想主义的讨论。文章认为人应该尊重道德律,不能将人彻底物化。同时,相对主义是一种伪相对主义,世界上仍然存在基本的对错和真假之别。最后,作者强调了理想主义的重要性,并提到只有理想主义与手段善并重的法治才能追求真正的善。

• 对人的尊重是一种道德戒律,人应该被视为目的而不是纯粹的工具。

• 相对主义是一种伪相对主义,世界上仍然存在基本的对错和真假之别。

•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应当以行为之善追求结果之善,并坚守手段正义是结果正义的前提。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头发全白了。我本来觉得谣言不攻自破,但后来发现很多亲朋都发来慰问,觉得有必要回应回应了。


肇因可能是一次讲座,灯光打在头上,因为我头发本来就稀薄,所以显得白了头。


后来又看到很多视频,视频的发布者故意用了变老软件。


以前只听说美颜,变年轻的软件,没有想到还有相反的软件。


本来觉得一切都是恶搞,娱乐而已,但不想三人成虎、百口莫辩,以至于后来常被人询问用哪种染发剂,搞得黑发像真的一样。


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亦无”啊。


有人问,把人P老P丑,侵犯了肖像权,但如果把人P小P靓,是不是也侵犯肖像权了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认可?


如果主体同意对他人的肖像进行篡改,对于恶搞,表示同意与接受,自然也谈不上侵权问题。


但如果八十老翁被人P成八岁小孩,老翁非常生气,自然也是侵犯了肖像权。


毕竟这种侵权行为让主体成为了客体,人被彻底地工具化。


人之所以不能被看作一件东西,就是人有尊严,不能被彻底物化。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纯粹的工具。


对人的尊重是一种道德戒律,道德律让人成其为人。人可以违反道德律,但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尊重道德律,人才是自由的,才是目的。


如果你受制于个体的欲望,忽视道德律的约束,你觉得你是自由的,但其实不过成了欲望的奴隶。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自由是自律的自由。


据说有一个国王找了两个情人,一个情人比国王大,一个情人比国王小。


年纪小的情人不喜欢国王比她大,所以看到国王的白头发就偷偷拔掉。


年纪大的情人不喜欢国王比她小,所以看到国王的黑头发就偷偷拔掉。


所以,国王后来成为一个光头。


今天有很多人也都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对世间万物进行诠释,他们持一种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没有对错,没有真假,只有观点,只有感受,只有诠释。


然而,这种相对主义本身是一种伪相对主义,因为所有的相对都无法彻底摆脱绝对的命题。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这个观点本身就是绝对的。


“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同等对待,没有任何观点可以高人一等”,这种断言依然是一种绝对性的命题。


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基本的对错,也有基本的真假之别,虚无不仅在逻辑上不自洽,也在实践中会导致放纵与堕落。


多年以前,一个杂志向我征稿,让我对某社会议题发表看法,我持反对态度,写了洋洋洒洒数千字。过了一周,编辑问我,能否再写一篇赞同态度的文章。


我说这合适吗?编辑说可以换个笔名发表,左手右手互搏而已。


我心里很想说:这要加钱吧。但是最后还是道德律占了上风,选择了拒绝。


没有约束的自由;没有节制的欲望;没有敬畏的野心;没有感恩的成功,不仅会毁灭个体,也会毁灭社会。


前段时间,我看了电影《不止不休》。电影以记者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媒体人推动反乙肝歧视的故事。电影讲述的如何对待歧视,如何对待恶法,以及如何以行动去改变的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我们为什么会哭泣,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要行动,因为我们心中依然有对错的标准。主角韩东在电影里有几句台词很打动我,“凭什么要接受一个错误,就不能试着改变它吗?”“世界上的事儿,有哪件是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



在一个虚无主义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对理想主义不屑一顾。但是真正的理想赋予我们勇气与激情,我从来觉得,对于法律人而言,直觉与经验高于技巧与逻辑,虽然也并不意味着逻辑和技巧没有意义。法学家卢埃林说:“对法律人而言,只有理想而没有技术,那可能是愚蠢的;只有技术而没有理想,那可能是罪恶的。”


正直的人会选择理想主义,但理想主义者不一定正直。行为之善与结果之善从来都存在一定的张力。如果忽视行为本身的良善,结果导向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会选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而导致人格的分裂,异化为理想的反面。但是法治从来都拒绝乌托邦式的结果诱惑,手段的正义是结果正义的前提。很多人为什么反感理想主义,就是害怕有人以理想之名忽略手段的善。然而忽视手段善的结果理想主义其实只是虚无主义的一种体现。


因此对于每一个怀揣理想的人而言,对错与真假,都是理想起步的前提。对于法律人而言,我们的法治理想必须以行为之善追逐结果之善。


《投名状》的庞青云说自己一生如履薄冰,但不知能否走到对岸。人生总是充满着无数的变数,纯粹的现实主义者无论多么战战兢兢,无论如何机关算尽,都无法克服淘汰出局的恐惧;人生总是充满着无数的变数,机关算尽太聪明,功利的计算与算计原本就是同义词。但对于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言,世俗上的成功与失败终究只是一种幻象。只要理想依然高悬于空,铭记于心,那么也就“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恐惧在于明明看到了洞穴外的微光,却在名利的薄冰上流连忘返,在成功的幻境中如痴如醉,以至于忘记了走出洞穴的道路。


这个世界有真假对错吗?我把问题留给亲爱的同学们。


最后非常非常感谢各位的关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ID:luoxiangshuoxingfa),作者:罗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