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云出岫,原文标题:《公主请XX:走出角色,在期待中照见自我》,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公主请上车。”
“王子请学习。”
“公主、王子请每天开心。”
……
近日,“公主请”的表达方式如异军突起,在浩瀚的流行文化海洋里占据一席之地。
这并非童话故事与甜宠文学中的新桥段,追溯其历史渊源,该句式来自电影《罗马假日》记者乔·布莱德利邀请安妮公主时的一句台词“公主请上车”。
(电影《罗马假日》剧照)
而最近,一博主希望骑车来接自己的父亲仿照乔·布莱德利的口吻对自己说“公主请上车”,父亲并不配合,扬长而去,画风诙谐幽默,网友喜闻乐见,纷纷模仿、二创,掀起一番热浪。
随后,中国青年报转载一则课前学生与老师热情互动、老师可爱回应“公主请上课”的短视频,广受关注,让“公主请……”成为一种话语模版成功破圈。一时间,高校公众号、食堂窗口、电商平台、乃至社交空间的角角落落,都迎来万物皆可“公主请”的高峰。
诚然,任何网络文学的流行都符合传播框架,“玩梗要适度”的边界感忠告亦是老生常谈。当我们抛开可以无限复制粘贴的共性归纳,捕捉“公主请”所特有的令年轻人“上瘾”的精神内核,思考童话里的公主在成年人的世界应当谢幕还是转身,梦幻的话语如何扎根在现实的土壤,这份期待与自我映射又是如何连接?
“公主请”的具体表达琐碎如水汽,而答案正在凝结成露珠……
一、走出童话:从“公主病”到“公主文学”的角色嬗变
幼年的童话故事里,公主通常是美丽、善良、勇气、智慧的具象化身,用温柔又充满力量的形象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孩童对于公主的向往,往往是一种发自本能地对美好事物与幸福结局的天然渴望。
而走出童话的浪漫主义滤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主”的角色属性有过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带有鲜明的负面情感倾向色彩, “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成为了风靡一时的名言。
是否拥有显著的背景出身成为了是否拥有“公主命”的评判标准,而内心脆弱、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无理取闹等特征围筑起的“娇滴滴、哭啼啼”的形象成为了“公主病”的经典代言。
所谓“公主病”,事实上是一种名为“彼得潘综合征”的心理疾病,将该病症冠以公主之名,无疑是公主形象惨遭污名化的铁证。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公主病”与“公主”之间的界限逐渐隐身。
例如在电视剧《小舍得》中,由于南俪妈妈是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白痴,而被女儿戏称为“长公主”。“公主”逐渐变成了脸谱化的形容词。
作为他者,我们难以避免地将某一个体的彼得潘综合征病症与“公主”本身挂钩;作为个体,我们尽力让自己显得自立而合群以避免被他人称为“公主”。在一概而论的背后,在“公主”角色的人为建构下,埋藏着大众高高挂起的审视目光与怠于思考的评判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解放与网络文化的更迭换代,对于公主与公主病的讨论逐渐隐入尘烟,而近来由“公主请上车”引发的新浪潮再一次让“公主”的角色属性摇身一变,乐于成为“公主”,也愿意称赞他人为“公主”,成为不断复制粘贴的新风尚。
今天的“公主请……”不仅仅是乐子人的玩梗,冰山之下,更像一场有关“公主”符号的思想解放运动,让“公主”从“公主病”的标签与“污名化”的泥淖中脱身,回归正向的本源。
除了回归本源,更延伸本源。不同于童年与童话视角下对于“公主”的天然向往与“公主”身份的与生俱来属性,今天的“成为公主”既脱离了童话滤镜,是历经思考后的主观选择与主体自我认同感提升的显性表达,又解绑了“尊贵优雅”的束缚标签,指向更开放多元的新定义和新形象。
二、透视仪式感:焦虑底色下的积极自救
“公主请起床”“公主请上班”“公主请学习”……
单薄一句话似乎不能直接决定行动的质量,但令很多人上瘾的是诙谐轻松、充满活力的话语旋律与邀请式的表达搭建起的积极情绪代码。天真烂漫,幽默阳光,直指元气满满的一天。
然而,“公主请”所代表的积极情绪似乎不是自然状态下的产物,而是主观意义赋予下隐藏的明艳保护色。
(“公主请开心”“公主请发财”表情包)
当“公主请开心”“公主请发财”“公主请找到你的热爱”被制作成头像、壁纸、手机壳,深受大家喜爱的同时让人狠狠共情,明艳皮肤下的底色也逐渐显露:低落、平庸、迷茫……似乎有一种乐景衬哀情意味在其中。
事实上,赛博空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没有一个话语现象的流行可以脱离现实的土壤。而内卷、焦虑、畏惧平凡,这些充满现实情绪是我们面对不同命题时相似的情感共鸣。
不妨回顾前些日子的赛博畅销文学,无论是“发疯文学”里绝望的歇斯底里,还是“孔乙己的长衫”下无奈的诗意叹息,不安现状的焦虑底色似乎以旧姿态和新样态无限不循环地未完待续着。
但是不同于“凝视深渊”与“接受平凡”,“公主请”话语下体现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自救,以乐观的心态抵抗负面情绪,调动主观能动性向碌碌无为say no。
与此前火爆的“把自己想象成肩负使命的皇子,把上课当作听政,写作业当作批阅奏折,自律勤勉,众人表率”的“公主王子学习法”相似,“公主请”同样迎合了大脑的喜好,主动搭建了一个充满积极心理暗示的仪式感场景,是为相信的力量。
期望与赞美可能会带来奇迹,就像送出与获得的那句“公主请”,化作一种精神能量,是不断突破现实主义浪浪山的先决条件之一。
然而,即使是神话里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少女,也是在倾心雕琢与长久深情的注入下拥有了脉搏与生命,而非仅仅依靠凭空想象。“公主请”固然是积极心理暗示与主动自救的起点,但绝非不劳而获、粉饰太平的终点线。
三、“索取”尊重:NPC手撕“命定”剧本
不妨顺着“公主符号意义变迁”与“情绪底色下自救”的枝蔓,向更深层的土壤蔓延。
“你说公主请xx”的句式特征像是一种“索取”,而与其说索取的是一种“情绪价值”,不如说是在“索取”尊重。“被关注、被在意、被尊重”稳准狠地戳中人们的心理痛点。
然而,这里的“尊重”,并非是在一个场域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有过不被尊重的经历,而将种种委屈投射在这一场域内并渴求收到弥补的“尊重”。而是瞄准自己的生命主体,看见、认可、满足于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品行能力与鲜明价值的隐晦体现。这种对自我主体的尊重与悦纳,以诙谐的方式借他者之口表述出来。
而在这时,“公主”也不再是公主本身,而是 “自由意志”在网络文化中的新兴代名词。
与之相对的是,此前许多网友表示自己“被确诊为NPC”(NPC:Non-Player Character,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在他人为主角的剧本里充当背景板,复制粘贴,主打衬托,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演绎着既定的命运。
(网友“怀疑自己是NPC的证据”)
剧本里的NPC辗转浮沉都似乎在为他人做铺垫,一旦陷入“我是NPC”的陷阱,当心所谓玩笑也演绎成真,当NPC成为“无为”的合理借口,“无力感”与“不值得”将变成扮演NPC的信念感将自己束缚缠绕。
在这个角度下,“你说公主请xx”言语幕布下之于尊重的“索取”,又何尝不是NPC自主意识的觉醒与不愿做NPC的反抗?
在理性的语境中,“公主请”所期待的尊重重点从来不是向外索求他者对自己的尊重,也并非高高挂起争取“公主”特权。而是NPC撕掉既定剧本、手握配得感,以公主之名赋予自己意义与价值,用行动书写人生剧本。
(电影《阿甘正传》台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公主是我,我亦是我。
公主王子请动笔,此后山河远阔,人生画卷且待书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云出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