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最近一个月,滴滴和程维可能比较郁闷。
继美团宣布扩大专车服务的城市范围后,易到也起死回生,开始积极召回司机,并启动了佣金和打车费双降的策略:1月24日下调北京地区平峰时段打车费,26日下调南京等20城市的车主端佣金至18%。而美团打车更是积极跟进,祭出了8%的车主端佣金。
同时,发源于杭州,背靠吉利集团的曹操专车,也悄然进入了北京,正在大张旗鼓以更好的工资待遇吸引首汽约车的司机,后者的司机群体均为本市户籍,拥有多年出租车驾驶经验的优质人群。而首汽约车也在App首屏悬挂司机招募广告,以“收入稳定、国资背景、海量订单”为卖点,吸引自带车和无车合规司机加入。
网约车战火重燃,合并了快的和优步中国的滴滴,理论上本应该成为单极化的巨无霸,不成想一众地方平台和小平台顽强如小强,不断地卷土重来,更有美团这种业务拓张无止境的巨头横向侵蚀而来。
今天我不想讨论为何网约车领域有这么多平台,在明知有滴滴存在的情况下仍继续进入,这是个当事人才明白的问题。我想聊聊为何滴滴很难彻底灭掉其他平台,以及为何网约车平台的竞争今后都将以司机端为主。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是,一个双边或者多边平台,如果网络效应比较弱,则很难彻底垄断需求方并留住供应方。
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是淘宝。作为一个双边平台,用户每次在淘宝上购物时,买甲商品顺带买一点乙商品,在A店买东西顺便去B店买点,这种网络效应是正向的。在某个sku存在多个卖家的情况下,用户除了比价,还可以比较商户的位置、好评度、sku丰富程度等多维因素。而对于同一个商户,买家越多,越有利于其降低物流和商品成本。而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交易,又有物流平台作为中间方,形成跨越地域的网络。简而言之,供应方的多样化、sku的极大丰富、买家的数量增长,对于淘宝的双边平台网络效应是正向刺激。
但网约车就不同了。网约车平台的sku实际上极其有限。
以滴滴为例,只有快车、专车、豪华车这几个有限选项。sku有限的情况下,变成了拼库存,而在库存根据地理位置分布的情况下,又变成了拼库存密度。这种情况下,买家之间变成了竞争关系,即买家数量和订单的增加,反而会降低买家的体验。而买家订单的增加,看似增加了对供应方的需求,但由于sku的数量极其有限,并不能为买家提供多样化的订单。
并且,买家和卖家在服务进行时是彼此独占时间的,供应和需求都存在一个极大值,即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当然,这个理论值是不可能达到的,即使人同意,车还不同意呢。
更麻烦的是,网约车是一个极度地域割裂的市场。不要说各个城市之间的业务基本无关,需要分别运营,即使同个城市,对于北京这样的地区,郊区和城区,海淀和通州,基本也关联不大。这种地域上的割裂,导致任何平台都很难形成网络效应,无法局部封杀新平台。
至于第二个问题,在出行需求越大的城市,交通资源的紧张,促使当地政府出台了越严格的网约车准入机制。政府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希望城市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网约车为辅,避免对脆弱的城市交通造成更大压力。对网约车及司机的准入门槛的建立,加上早已存在的机动车限购政策和限行政策,使得合规网约车供应端的人和车,增长空间受限,总体的供给十分有限。
同时,网约车补贴潮的褪去,使得打车的用户行为迅速回归理性,订单量快速下降。而司机方面,选择这份职业的衡量标准,自然是“是否赚钱”。遗憾的是,在滴滴的资费标准与提成标准之下,一个稍微有点其他技能的人,做网约车司机,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无人驾驶技术普及之前,这种情况会继续恶化。随着生育率下降、物价上升到来的人工成本的攀升,蓝领工人的待遇水涨船高,去看看隔壁日本,专职司机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出租车资费非常高。回头看看我们这种每公里两块多的出租车、网约车资费,以及连年上涨的油价,换成你或你家人做司机,你会愿意吗?
因此,在当下,网约车司机这个群体的话语权史无前例的高。对司机端的争夺,就是对运力的争夺。
手中握有大量不限行的京B(出租车牌照)车辆的首汽约车和电动车的曹操专车,对于无车司机的吸引力自然很大。其次是拥有大量车源的神州专车之类平台。至于易到、美团,尤其是有用户流量的美团,深谙双边和多边平台运营的痛点,开打供应端价格战,直接威胁滴滴的江湖地位。滴滴自称拥有的算法调配等技术优势,在价格优势面前不堪一击。
而各家平台如希望增加收入,除去降低司机抽成比例,还有提高乘客端车价一条途径。可惜的是,即使不考虑各个平台存在竞争无法联手提价,即使提价,乘客还有个出租车的选项。而各地出租车价格是由当地政府确定的,是比较低廉的,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锚定效应,有出租车价格放在这里,无法随意提高网约车的资费。
我倒是有个馊主意:反正网约车平台也无法从出租车业务上赚到钱,则为防止被出租车分流客源,各大平台如想提价,不如先联手下线出租车模块,让出租车回归到路边扬招的时代。可惜,投鼠忌器的网约车平台们,估计是不会接受这个建议的。
至于乘客端的体验,我一直是同个观点:穷家富路,出门想打车,就不要怕多花钱。花钱少坐好车的时代,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判官:十四年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社交和商业化产品领域。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