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20 20:20
A股退市量创历史新高,原因何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张云,编辑:杨秀红,原文标题:《A股退市量创历史新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2023年A股退市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5家,其中强制退市数量超过2022年全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化,退市常态化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环。

• 今年A股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5家,超过2022年全年。

•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深入,退市常态化有利于优胜劣汰和提高市场效率。

• 房地产行业是退市数量最多的行业,主要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持续亏损。

2023年的A股注定不平静,作为全面注册制落地的开局之年,A股上市公司有进有退成为新常态,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创出了历史新高。


2022年,有多达42家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数量在当时看来为历史之最,但这一纪录又在今年被打破。Wind(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完成退市流程的公司达到45家,其中强制退市43家,数量上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而徘徊在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则多达上百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退市常态化成为建立双向畅通的上市退市制度的重要一环。市场需要退市来实现优胜劣汰,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上海季胜投资董事总经理金洋对《财经》表示:“退市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反映市场效率提高。”


A股退市正式驶入快车道,始于2022年。当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立足于落实《证券法》基本要求,更好保障常态化退市平稳实施,依托现有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下称“三板市场”)作为退市板块,按照“顺畅衔接、适度监管、防范风险、形成合力”的原则,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堵点、风险点进行优化完善,同时推动形成“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生态。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3年陆家嘴论坛上点评退市制度时说道:“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强化扶优限劣,切实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见效。”


天风证券对此解读,A股市场退市常态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A股市场化水平,也有利于A股市场理性投资环境的形成,而打击违法行为则保护了投资者权益。


与往年相比,今年A股市场上因触发面值退市规定而退市的公司逐渐增多,这类上市公司集中于地产行业。


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都有明确的上市与退市流程规定,其细则与A股类似。近年来,美国三大主要交易所——纽交所(NYSE)、纳斯达克(NASDAQ)、美交所(AMEX)的上市公司家数一直保持在5000家~6000家左右,目前中国京沪深三大交易所中的A股数量也已经达到5000多家。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深入,A股市场退市公司也在增加。


有专家对《财经》表示,成熟资本市场总体容量是有限的,退市常态化能让投资者远离炒小炒差,A股市场偏好和流动性也能向更优质的上市公司倾斜。同时资本市场得以发挥价值发现功能,优胜劣汰也提高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逾40家公司被强制退市


除了因重组上市而退市的中航机载(600372.SH),截至今年10月底,国内股市共有44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退市程序。


按照2023年2月修订的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上市公司终止上市(即退市)主要分为两类: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又分为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等四类情形。


44家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上市公司因股价低于面值退市;2家上市公司因连续亏损退市;1家上市公司为B股退市(山航B);1家上市公司(经纬纺机)主动退市;至少2家上市公司为重大违法退市。此外,房地产的行业性出清已经蔓延到二级市场,该行业年内已有8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


上述数据也体现出2023年上市公司退市的新特点:交易类的面值退市公司增多,监管层对重大违法公司“零容忍”以及出现主动退市的公司。


在退市流程上,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交易所强制终止上市后,进入退市整理期,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情形终止上市的除外。


今年以来,已经有12家上市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退市,因此,交易类退市进入了A股投资者的视野。相应地,类似多年前的保壳,保面值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项“必修课”。



年内一则保面值成功的案例来自房地产上市公司金科股份(000656.SZ)。短短三个月内,该公司从0.77元/股的最低股价,一直涨至2.75元/股的阶段性最高价,短暂解除了面值退市的危机。但该公司近期股价已经再度跌至1.50元/股附近。


退市新规下,其他以往A股少见的退市情形开始出现。退市紫晶与退市泽达所触发的强制退市则属于重大违法类退市。根据相关规定,此类退市需要上市委对其形成专业、独立的审议意见,然后再由交易所决定是否终止上市。


两家公司均涉及欺诈发行。退市紫晶在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累计虚增利润8599万元。退市紫晶招股说明书未按规定披露的2016年末、2017年末以及2019年上半年末对外担保余额分别为1000万元、1000万元、7500.12万元。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余额合计1.35亿元。


退市紫晶在上市后,继续通过财务造假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利润,2019年虚增利润1.45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94.55%。2020年,虚增利润1.69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150.21%。


退市泽达则通过该公司或全资子公司浙江金淳、苏州泽达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等方式,2016年至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2亿元,虚增利润1.87亿元。


10月26日,又有一家上市公司——经纬纺机(000666.SZ)退市。值得注意的是,其退市的理由是A股历史上罕见的主动退市。


经纬纺机称,“由于市场变化,经纬纺机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恒天控股有限公司提议,公司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A股股票在深交所的上市交易,并转而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


据悉,经纬纺机一直是中融信托的大股东,其退市被外界认为与中融信托的爆雷有关。此前微光股份、金房能源、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咸亨国际等先后发布公告称,所购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不仅如此,光大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也“踩雷”中融信托,逾期的产品期限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4%至7.2%之间。


二、地产公司退市量居首


年内已完成退市的44家上市公司中,房地产公司占8家,地产行业由此成为年内退市数量最多的行业。


“目前从房企退市的原因来看,大都是因为净利润为负且营收持续低于1亿元,以及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换言之,房企的退市大都可以归结到经营不善导致持续大额亏损,也因此,不少房企会在审计层面面对‘无法出具或出具否定的审计意见’。”五八安居客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波分析认为。


中银国际则表示:“房企退市集中出现主要是由于整体拿地、销售市场复苏乏力,叠加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导致接连暴雷,让市场对于这部分房企的安全性和成长性均产生了强烈的担忧。”


行业龙头中国恒大(3333.HK)的业绩表现或许可以说明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处境。7月17日,停牌一年有余的中国恒大一口气公布了三份财务报告,分别是2021年年报、2022年中报以及2022年年报。


根据2022年年报数据,中国恒大的负债总额达2.43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后为1.71万亿元,其中借款余额约6123.90亿元。该公司2022年净亏损1258.1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3.34亿元,受限现金99.71亿元。


9月28日,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公告,公司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亿翰智库认为,对房企而言,退市后至少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渠道关闭,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摘牌企业的信任度也将大打折扣;二是消费者信任度减弱,从而影响销售端的回暖,销售业绩难以兑现,解决流动性危机的资金来源就更加枯竭;三是造成行业负反馈,前述不信任度有可能从摘牌企业蔓延至房地产其他企业,最后变成对全行业的负反馈。


按照退市新规,被摘牌的上市公司将转入三板市场挂牌转让。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无退市整理期,触发非面值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则有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


退入三板市场意味着流动性大大降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功能也基本丧失。对于身上背有巨额债务,急需解决财务流动性的房企而言,这无疑雪上加霜。


张波认为,“大部分地产公司一旦退市,除了缺少上市公司融资便利外,也代表着未来其信用会受到一定影响,债务兑付的风险也会同步增多,这不仅仅表现在境内债务,对境外债务的偿还也会受到影响,或会增加不能如期兑付的风险。”


亿翰智库在分析房地产公司退市形势时表示,“退市不等于企业完全倒下,只能说在某个时点,企业的表现已经不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资本市场选择对其关闭大门,企业也就失去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但最终的结局如何,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今年陆续出台的宏观层面政策被视为地产行业的利好。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晶晶向《财经》分析认为,今年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延长了“金融16条”部分政策适用期,若企业融资环境逐渐修复,短期企业融资通道有望进一步打开。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对地产表述出现了更新,会议明确提出,“适应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房地产政策方向出现改善的信号。随后,各部门表态和政策节奏均超预期。长江证券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在高层眼中稳增长、促地产已很迫切。


一位地产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表示,“2023年市场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关注,从流动性风险转向新模式的探索。”


从房地产流动性风险来看,随着房地产融资“第三支箭”——房企再融资的松绑,其流动性风险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穆迪预计,未来12个月~18个月,国企开发商和实力较强的民营开发商将实现较好的销售业绩、较强劲的财务状况和较顺畅的融资渠道。


尽管流动性风险缓解,但“少部分房企触及退市,引发了板块超跌。房地产未来的看点一是修复,二是新模式的探索。保障房属于新模式之一,但最重要的还是看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出现新模式,才能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真正拐点。否则只谈流动性不看商业模式,这个行业也只是修复而非出现新的上涨逻辑”。上述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瑞银内地/香港房地产投资研究部主管林镇鸿对《财经》展望,未来还留存在资本市场的地产股可能有两个投资主题:国企占有率提升与消费基础设施被纳入公募REITs的试点范围。


10月20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研判房地产前景时表示,行业阵痛的影响比预想中要长,目前还在持续当中,但“当下不必过于悲观”。


三、仍有上百家濒临退市


退市新规发布实施以来,在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等各方的监管合力下,一批质次公司被有效出清,“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退市机制正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成果,2022年以来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通过出台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促进退市新规落实落细。开源证券表示,2022年11月,证监会印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要在出口端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并强调要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进行优化,这既反映了监管层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决心,又意味着未来破产重整等多元化退出渠道有望进一步畅通。


Wind数据显示,目前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多达上百家。其中涉及财务类退市“扣非后净利润、营业收入及上年该组合指标均低于一亿元”的有27家上市公司;涉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净资产为负值”的有37家上市公司;涉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有15家上市公司。


此外,涉及规范类退市的上市公司有75家,主要因为“近一年信息披露、运作存在重大缺陷”。而涉及交易类退市的仅有一家旭杰科技(836149.BJ),原因是“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低于面值类的上市公司已经清零。


全面注册制与退市新规的双重作用使得壳公司持续贬值,2023年“戴帽公司”和退市公司的交易活跃度明显下降。开源证券分析认为,2021年之后,随着全面注册制的稳步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借壳上市降温至冰点。壳公司的持续贬值也在较大程度上遏制了“炒壳”之风,使得ST/*ST公司的交易活跃度出现大幅下滑。


同时,截至2023年8月15日,“戴帽”企业的日均成交额由2022年的0.93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0.53亿元,“戴帽”企业的日均换手率也从2022年的2.70%下降至2023年的1.87%。以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情况为例,2023年退市股退市整理期内的平均跌幅为67.50%,较2022年高出7.73%;平均涨停次数为1.09次,较2022年下降5.46%;平均跌停次数为0.35次,较2022年下降173.48%。


“退市常态化和壳价值持续贬值的双重作用,使得以前热衷于炒退市股的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对退市股的炒作热情明显冷却。意味着‘应退尽退’的常态化退市理念正逐步得到充分认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在逐步构建。”开源证券表示。


不过,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股市的退市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退市力度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实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一直秉承有进有退,整体数量保持平稳的趋势。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2023年10月底,美国三大主要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合计5736家。同期,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5294家,略少于美国。


而在市场规模方面,2023年以来,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比2022年减少了108家。但根据Wind数据,美国市场年内新增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公司约为210家。这意味着,年内已有超300家上市公司从美国市场退市。


与之相比,国内股市的退市数量仍然偏低。尽管今年以来国内股市退市公司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但与今年的IPO数量相比,仍有差距。近期A股市场波动加大,监管层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但截至2023年10月底,今年已有272家公司在A股完成IPO。44家退市,272家上市,A股年内净增228家上市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张云,编辑:杨秀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