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越学习越贫穷(ID:chaoguzhipin),作者:越学习越贫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期诚益生物与AZ的20亿美金deal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在国内VC、PE一阵欢呼中,小越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本土基金几乎没参与投资减肥药的几大热门。
以诚益为例,从2018年成立的天使轮,到2020年A轮、2023年B轮,三轮融资中唯一可查到的美元基金为康禧(Delos),而美国本土基金无一参加。
一、本该是美元基金最喜欢的story
这个情况不一般:诚益创始团队均来自MNC,所做的事情确定性也高,这样的背景、这样的story,是美国的PE、VC偏爱的那类项目。
如果说诚益可以解释为团队在上海,美国本土基金鞭长莫及(实际上也很牵强,即使是国内biotech,MNC背景团队拿到美国本土机构融资的也不少,谁没几个在美国做vc的朋友对接下)。
再看另一个明星项目Struceture(硕迪生物)就明显了:这也是个减肥药明星项目,背景更显赫,知名AI制药上市公司薛定谔+行业大佬Raymond Stevens。Ray本身有丰富创业经验,还是GPCR领域知名科学家,大家可以去搜下简历。
公司本身总部在美国,做的还是减肥药这种热门赛道,应该在美国融钱到手软吧?并不是 ,什么Third Rock,MPM,F-Prime,都没出钱。公司在美国一直融不到钱,是中国的美元基金救了它:从2016年成立到2023年IPO,投资方是红杉中国、斯道资本、启明创投、药明康德等。
同理可以去查查美国本地的biotech融资消息,确实很少有减肥药项目。在美国创投高度发达,没有公司就等于没人愿意出钱。
美国本土机构对海外新药市场更熟悉。而减肥药这个故事,最早是在欧美验证。可以说A股炒减肥药概念,比美股至少落后了2年。无论从投资偏好、从赛道市场空间判断看,在减肥药赛道上,美国基金比国内基金拥有更多出手理由。
硕迪上市后股价一路向好,想必也让没投的美国机构很郁闷。从2016年到现在,在国内机构纷纷踩中减肥投资机会时,为何美国本土基金近乎集体错失了减肥药里这个赛道呢?
是美国基金不喜欢投创新药吗?不是,过去五年间美国基金在创新药领域下了重注,规模远大于国内。
二、背后是中美对疾病领域的认知差异
是美国基金不够专业、看不懂临床数据、判断不了分子价值吗?显然也不是,他们的团队足够专业,而GLP-1口服小分子,也不难做判断。背后一定有一个理由: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behind it. 这一点,小越认为是:对疾病领域的市场认知差异,实则是中美两大药物市场的巨大不同。
在美国本土医药投资机构看来:肿瘤领域非常适合biotech存活和发展,罕见病领域biotech也有很好的弯道超车机会,而慢性病,尤其代谢领域,pharma占据统治级优势,小biotech没啥机会。
美国本土药品市场经过数十年竞争,到底哪些领域biotech机会更多,早有丰富案例可做参考:在肿瘤药领域许多药物均来自biotech,罕见病领域也有Shire、Alexion、Vertex等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巨头。这两个领域的M&A也是最多的。
而在国内医药投资机构看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药企做得好的,我也能去抢蛋糕,大药企做不好的,我更得上了。
肿瘤大市场,投投投,只不过吃了太多亏,现在越来越偏向与大药企进行商业化合作的biotech。代谢大市场,投投投。反倒是罕见病,因为支付能力问题,普遍不太感冒。
国内医药行业,至今格局未定,给予biotech在各疾病领域超车机会。其中肿瘤领域,由于国内组建销售队伍难度大,反倒人民币基金比美元基金更加谨慎。
小越认为美国基金错过了减肥药这波的2个原因:
更关注肿瘤项目;
觉得代谢领域小公司机会不多。
三、代谢领域,越专业越恐惧
在投资领域有一句话,对代谢越了解,越不敢在这个领域投项目。为何?代谢领域极度重视长期安全性和给药周期优势,III期要求人数多、投入大、随访时间久,以礼来、诺和诺德为首的几个MNC凭借胰岛素先发优势,已在该领域建立了超过10年的统治霸权,主要体现在:
临床数据碾压:巨头之间毫不留情地用近万人的头对头临床互相攻击,毫不留情,在这种按十亿美金投入的战场,小biotech连炮灰都算不上。算算司美格鲁肽目前的临床数据有多丰富,背后投入的金额吓死人,把小越卖身一百万年可能都不够。biotech融小几个亿美金,完全不够啊!
管线布局全面领先:大药企一方面对已有药物进行剂型优化、给药周期延长、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提前布局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药物,比如GLP-1三靶点。biotech拿什么和MNC去PK,你只有五个三,别人有同花顺+王炸呀。
代谢领域,越专业、越恐惧。尤其是美元基金,大多对礼来与诺和诺德是很了解的,看到代谢新药项目等于临床开发无底洞,心理上就认为这两家MNC坚不可摧,自然不愿意过多关注代谢项目了。
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说法在中国市场也成立,但只适合糖尿病领域。小越也认为,在国内市场投资糖尿病项目,很难成功。因为在糖尿病领域,同样也形成了稳定的格局,礼来/诺和诺德+甘李/通化东宝,4大巨头已经占据市场很多年。
而减肥药则不一样,由于监管对减肥药适应症的批准晚于国外市场,未来数据PK不会如国外那么激烈,临床投入不会像美国那么离谱,医保局也欢迎更多入局者,国内胖子比例比国外少,且也不如国外的胖子那么胖。种种原因叠加之下,减肥药在国内的市场可以说是刚萌芽,格局未定,biotech还有大把机会。这也是国内机构敢于出手的原因。
人永远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而这,已经足够。在代谢领域进行投资,依然要保持万分警惕。别像NASH一样,被GLP-1直接殃及池鱼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越学习越贫穷(ID:chaoguzhipin),作者:越学习越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