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21 18:28
水庆霞下课就能解决问题?中国女足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本文部分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下课,但问题不仅仅是换帅能解决的。中国女足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包括训练条件、技战术水平、职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

• 中国女足的困境不仅仅是教练问题,而是全方位的落后

• 中国女足的训练条件和技战术水平需要提高

• 女足发展需要更好的职业化和市场化模式

北京时间11月20日下午,中国足协官方宣布,水庆霞不再担任中国女足主教练。随后,水庆霞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写道:


“感谢所有支持我和信任我的人,感谢这一段旅程和经历带给我的收获。”


她还表示:


“我只希望中国女足越来越好,希望姑娘们能真正在场上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1966年出生的水庆霞是中国足球名宿,也是中国女足最辉煌时期的主力队员。1985年就首次入选国家队的她,运动生命极长,在女足中相当少见。直至2000年,34岁的她仍可入选国家队。


2001年退役后,水庆霞走上教练岗位,摸爬滚打二十年后,成为国内一流女足教练。在2021年7月的奥运会女足比赛中,中国女足2:8惨败于荷兰队,一场惨案让女足跌到谷底。水庆霞临危受命,于2021年11月正式担任中国女足主帅,在两年时间里带来过胜利与希望,也带来过失利甚至绝望。


2022年初,水庆霞率中国女足连续击败日本与韩国,时隔16年后再夺亚洲杯冠军。当年7月份的东亚杯,女足1胜2平获亚军。在2022年亚足联颁奖典礼上,水庆霞也凭借执教中国女足的出色表现,获得年度最佳女足教练殊荣。但到了今年,女足在世界杯、亚运会和奥预赛三大赛事中均未达到人们预期。


在世界杯上,中国女足小组赛未能出线,更是以1:6比分惨败于英格兰。亚运会上,中国女足不敌日本,无缘决赛。奥预赛同样小组未能出线,无缘下一阶段比赛,提前告别2024年奥运会决赛圈。


无缘明年的巴黎奥运会,意味着中国女足在未来三年内都没有大赛任务。如此之长的过渡期,选择换帅进行调整实属必然。


2022年亚洲杯夺冠后,水庆霞得到的是铺天盖地的赞美。人们普遍认为,水庆霞出身女足,履历辉煌,深谙女足运动规律和运动员心理,又长期担任地方队教练,经验丰富,是最好的主帅人选。


但在今年连续失利后,等待水庆霞的是如潮批评。有好事者翻出不同时期的网友评论和媒体评论,发现当初吹捧水庆霞和如今无限贬低她的人,重合率相当之高。


这本身就是中国足球浮躁一面的体现,管理者、从业者和球迷都是如此。水庆霞下课后,许多人认为此前不受重用的一些球员将得到更多机会。但若对足球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中国女足的困境绝非换教练和换几个球员便可解决的问题,它的落后是全方位的。


水庆霞的离去,是“旧女足模式”没落的隐喻


平心而论,虽然在选人、用人和临场指挥上,水庆霞有颇多问题,但在中国女足主教练任上可谓尽职尽责。她幼年丧父,三兄妹靠母亲一人拉扯大,而在今年11月,母亲病危抢救,水庆霞仍坚持指挥完与韩国的比赛,赛后再赶赴医院陪伴母亲。


作为铿锵玫瑰时代的代表人物,水庆霞荣誉满身,但踢球时却正值女足低收入时期。因此2022年夺得亚洲杯冠军后,媒体问及其愿望时,她的答案居然是“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见其不易。


这种劳模式的奉献精神和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状态,一直都是中国体育热衷赞美的一面,但它往往需要以成绩为前提。换言之,成绩好时,奉献精神是加分项,成绩不好时,就没有人会在意这一切。这明显是功利性的体现,越是功利,就越容易导致急功近利,而中国足球的问题,永远离不开“急功近利”四个字。


当年的水庆霞,是球场上的多面手。她最初练的是田径,17岁才开始接受专业足球训练,但就是凭着自己没日没夜的苦练,一年多后就被征召进了国家队。她的脚法完全是练出来的,一次次任意球破门甚至角球直接破门,背后是她每天的默默加练。


水庆霞曾经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训练条件十分糟糕,训练场只有泥地,上面还有石子,渴了只能喝自来水。这并不是孤例,当年的铿锵玫瑰,多半都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脱颖而出,又在艰苦条件下征战各种世界大赛,捍卫中国足球的荣誉。


但问题在于,世界女足的发展,早已过了“仅靠拼搏精神就能走向胜利”的年代。不得不说,水庆霞的下课,本身就是“旧女足模式”已经彻底没落的隐喻。


今年世界杯惨败于英格兰队之后,球员王霜哽咽着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敢说我们比欧洲那些球员都要练得苦,要付出得多,为什么我们始终拿不到想要的成绩?”


可明眼人都知道,在绝对实力面前、在竞技规律面前,仅仅依靠努力是没用的。而且,与吃苦式的中国女足模式相比,“享受足球的快乐”才是竞技规律的底色,正如英格兰队球员劳伦·詹姆斯在那场比赛之后所言:“比赛和我小时候在街上踢球一样,我们在充分享受足球的乐趣。”


很显然,在全世界都不太重视女足的时代,中国女足可以通过刻苦训练和拼搏精神捍卫自己的荣光。但在女足职业化高歌猛进的当下,各大足球强国纷纷对女足注入男足化、市场化模式,以男足职业联赛和职业俱乐部的成熟运作经验来经营女足联赛,大大增加了女足的人口基数,也迅速提高了职业素养和战斗力,这就使得中国女足的过往优势完全丧失。


观念也需要巨大的调整。许多人对女足的判断,仍然停留在铿锵玫瑰时代。这种观念并不仅仅指成绩,还有环境。比如说起女足的困境,不少人第一时间就说女足太穷,要是不争气的男足能分一部分钱给女足,解决其后顾之忧,那就好了。


这种说法是可笑的,压根就是不懂足球的体现。近年来世界女足的快速发展,受益者都是足球强国,也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的经济强国,它们往往都有高度职业化、市场化的足球联赛作为基础。男足为女足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和先进管理,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以男足养女足”早已成为业界常态。黄健翔对此曾有一个恰当的比喻:人家的高速公路早就修好了,多放女足这辆车在里面而已,照样跑得风生水起。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不在于职业化和市场化,而在于不够职业化、不够市场化。每逢关键时刻,能够左右决策的从不是足球规律,而是行政意志。即使是最高光的2002世界杯出线,也伴随着联赛的支离破碎,谁还记得当年的“只升不降,只降不升”?


中国男足确实不争气,前些年的金元足球也确实令人诟病。但熟悉女足历史的人都知道,在铿锵玫瑰一代退役后,中国女足曾陷入长期低谷,而近年来的小阳春,多少也受益于金元足球时代的充裕资金。虽然中国男子足球职业联赛水平不高,但相对女足来说仍然是职业化的,也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构架和体系,更可以提供经济支持。也就是说,尽管水平有高低,但中国与世界足球强国一样,此前也曾步入“以男足养女足”的模式。


女足与男足在对抗和观赏性上确实存在极大差距。如果对足球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男足和女足是两项完全不同的运动,即使规则一致。男子足球是世界上受关注度最高的运动项目,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最高的商业价值,世界杯的吸金能力和受关注程度几十年来一直高于奥运会。欧洲五大联赛和欧冠的商业价值和全球受众,都是惊人的。


在中国同样如此,当年火爆的甲A,如今仍然拥有广泛受众的中超,都拥有相当广泛的受众群体。女足呢?男子足球收入是广泛需求和商业价值所决定的,即使是中国足球的畸形高薪也是如此,无非是因为足球人口少,选材面狭窄,进一步导致薪酬虚高。你在十万个球员里挑三十个人,当然可以压价,可是要在一百个人里面挑三十个,就必须跟其他投资人抢。


而且,在中国足球领域,高薪其实是少数,这两年更是欠薪成主流。至于有人说球员薪水应该降到白领水平,更是违背足球规律的胡言乱语,这一行本就是青春饭,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即使是少数人的畸形高薪,其实也是行政意志的粗暴干涉所导致。比如因为急功近利,逼退了想踢球的孩子,才导致足球人口如此之少。所以前几年的U23政策一出来,立刻出现这一年龄段球员的畸形高薪,即使水平不高的U23球员,也能凭借“物以稀为贵”得到大合同。当然,伴随的是许多球员“23岁之前踢上比赛赚大钱,24岁就下岗失业”。


说回女足,女足显然没有男足这样的商业价值,它的关注度一直很低。那些动不动拿女足出来说事的人,真的像看五大联赛、欧冠和中超那样,看过女足联赛?


以往总有不看球的伪球迷把笑话当真话,认为批评男足时的“换女足上去踢也不会输”是真的,但实际上,中国女足历来选择的男足热身赛对手,不是地方俱乐部的U15少年队,就是业余联赛球队,而且还往往输球。再优秀的女足,也不可能与专业男足球队打出势均力敌的比赛。这种观赏性的差距,使得女足在商业化层面和球迷基础上永远不可能有男足的效应,以男足职业联赛养女足并推动其发展是当下唯一符合规律的道路。反过来说,如果砍掉男足的职业联赛,那么女足也会彻底失去空间。



也正是在“男足养女足”模式支撑下,中国女足球员的收入已经不算低,训练条件也早已大大改善。国际足联2021年公布的《全球女足联赛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女超联赛俱乐部的年平均运营成本排在全球第一位,接近200万美元。目前中国女超联赛的球员收入不低于国外同行,留洋球员甚至要面对出国踢球的薪水不及国内的情况。因此,再以“吃苦”二字形容她们的生存状态已不合适。女足真正的差距不在于经济条件,而在于对足球规律认知的落后。


真正的女足是怎样的?


从今年的世界大赛情况来看,中国女足的落后是全方位的。水庆霞就曾总结,欧洲球员一场比赛高强度跑、冲刺跑一般在700米以上,一些好的队员能达到1000多米,而中国女足队员平均只有300米。面对对手逼抢时,中国女足队员甚至很难抬头看人传球,过往的技术优势也早已化为无形。


而在此前与日本队的交锋中,中国女足暴露的问题更为明显,对手完全由年轻球员组成,首发阵容甚至有四人出生于2004年1月1日之后,身体条件也远远不及中国女足,但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整体技战术水平,都完全是现代足球的路子,远超中国女足的表现。


中国女足发展一直有着许多固有问题,包括基层足球普及度有限、青训体系不健全、职业联赛水平不高等。此前因为疫情原因,一度与世界足球脱节,也让这些问题的恶果更为凸显。


目前的女超联赛仍然很不规范,赛程时常变化,无法培育球迷群体。数据显示,本赛季女超联赛前16轮的场均观众人数基本都在1500人上下。最冷清的第6轮联赛,场均观众只有672人,而且现场往往半数观众都是球员家属和朋友,或是赞助方的工作人员,真正的球迷很少。相比之下,上赛季女足英超场均上座5099人,阿森纳和热刺女足的“北伦敦德比”吸引47367人现场观战,上赛季女足欧冠1/4决赛上演的巴萨与皇马女足的“国家德比”,吸引了91553名观众。


国家队为了出成绩,往往采用早已落伍的长期集训模式,反过来又影响联赛赛程和质量,导致球员更加无法得到高水平比赛熏陶。甚至可以说,女足运动的现状,更适合拿来跟那些传统项目类比,因为它仍然属于类似体工队的模式,将一群人关在一起苦练一个在世界上没有太多人参与的项目。但当这个项目参与的人多起来了,这样的闭门造车就没用了。


联赛的土壤不充分,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那么愿意走上职业足球道路的女孩就只会越来越少。而校园足球的状况众所周知,前段时间热议的话题是“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连课间十分钟都无法拥有,有多少孩子又能得到踢球的权利?没有庞大的享受足球乐趣的孩子作为基础,又怎么可能有真正井喷的足球人才?


过往的女足模式,轻联赛重世界大赛,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它的落伍不仅仅因为失去了联赛这个土壤,还因为即使局限于世界大赛,它也因为轻视规律、轻视科学而显得不堪一击。


在女足世界杯上,技术研究小组中的前亚洲最佳女教练陈婉婷就曾慨叹,自己在中国女超联赛中很难看到需要的录像资料。因为提供给她的录像材料,只是电视转播视角下的镜头,而不是全场素材。众所周知,球迷看球和教练看比赛的视角是不同的,教练需要的是全场分析,但却连基本的视频资料都无法获取。


教练没有阅读比赛的机会和能力,球员也不可能学到。旧的训练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足球的需要,不动脑子的跑圈和练习,到了赛场上,面对对手的快速攻防转换,就只会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中国女足始终面对冷热交替的局面。每逢世界大赛,人们就呼吁要关心和发展女足,大赛过后就再度沉寂。更有许多人将女足当成挤兑和嘲笑男足的工具,但尴尬的是,长期作为遮羞布的中国女足,现在渐渐连自己都顾不上了。


足球这项运动很有趣,它靠成绩说话,而且成绩不能靠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努力。它还需要科学,需要遵循足球自身的规律,还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它甚至是一面照妖镜,可以让所有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行为无所遁形。最有趣的是,它无法粉饰,哪怕你制造出再热火朝天的场面,泡沫也会在实际比赛中破碎。


无论是对水庆霞的捧杀和棒杀,还是拿中国女足来挤兑男足,其实都是毫无意义之事。中国女足急需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真正了解和学习世界足球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本文部分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