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度往上 (ID:farmercomcn),作者:刘自艰,题图来源:视觉中国(村民在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
当我们在称赞纷繁复杂植物的多样时,当我们感慨从市场上购买到五彩缤纷植物的便捷时,很少有人会思考它们的原始生长地在哪里,它们最初又是如何到达这里。人类出于有意或无意的引种行为、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先进的植物繁殖技术带来了植物的迁移。
有些外来物种如玉米、甘薯等,经过人类的驯化,成为了餐桌中不可或缺的食物;而有些外来物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在环境适宜又缺乏天敌的情况下,反客为主,迅速融入当地,生根、繁殖、扩散,对本土植物造成破坏,我们将其定义为外来入侵物种。
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启动了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目前普查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4月24日,刘胜祥(右一)带领 团队在湖北郧西县城关镇油菜地里 查看病虫害情况。
翻阅微信公众号“健康快乐生活之路”的历史文章,你将打开一个植物王国的世界。
69岁的刘胜祥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退休教授,一直从事生物资源与环境评价工作。退休后,他注册了公众号,陆续发表科学考察回忆性质的文章或是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科普知识。
就在这几年,刘胜祥比以往更忙了。作为片区牵头专家,他参与到国家级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监测项目,承担了湖北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因此,除了常规的故事类科普文章,刘胜祥运营的公众号还增加了外来入侵物种方面的内容。
每天早上6点,刘胜祥会在公众号上准时推送一篇调查日志。他把日志从01开始编号以方便查看,后来他又在标题“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日记”前面加上了“湖北”二字以区分于其他省份的工作。
就像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来中国开展植物系统考察和采集的所见所闻那样,刘胜祥认为以调查日志的形式记录这次全域性的专项普查很有必要。
难以铲除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今年4月24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石梯子村完成第一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质量控制核查工作后,刘胜祥等人被朱永昌带到临时增加的点位上。朱永昌是郧西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对当地植物和作物分布很熟悉,这是他近期新发现的一片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在杨树林中。
凭着多年野外考察经验,刘胜祥一眼就确认这片还未开花、半米高的杂草就是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他蹲在林间,松了松周边的泥土,想着连根拔起。“可惜了,没将整个根状茎清除干净,需要将这一新发生的入侵情况上报、进行专业处理。”刘胜祥拿着其中一株说,“它很狡猾,根茎向下生长一段距离之后,不会再垂直向下,而是朝向某一侧延长根茎,增加了斩草除根的难度。”
这不是刘胜祥第一次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打交道。有着千湖之省、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适合众多生物的繁衍,同时也成为了外来生物入侵的乐土。
2008年,刘胜祥参与到省级外来入侵物种的试点调查,在那次调查中,他们发现全省只有两个地方生长着加拿大一枝黄花,覆盖面积也不大。当然,没有进行全域调查,也不排除有些地方的加拿大一枝黄花隐蔽得很好而未被发现。让刘胜祥没想到的是,十几年过去,加拿大一枝黄花到了泛滥程度,而当时调查结果发现的4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发展到上百种。
加拿大一枝黄花隶属于菊科一枝黄花属,又名黄莺、麒麟草,起源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将其作为观赏花卉引入我国华东地区。“开花后连片成群,似满城尽带黄金甲,好看却也危害极大。”刘胜祥以电影里的画面形容,它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一株普通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正常情况下可结籽2万粒,成熟以后随风传播,即使是意外折断的枝干掉落土壤里也能长出幼苗。
▲记者跟随调查团队在湖北房县采集到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它就会挤压其他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形成入侵。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危害道路及园林绿地景观,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外来物种的入侵性。刘胜祥他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开展普查,以掌握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等区域的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物种基本情况,包括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业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外来入侵水生动物。
朝着树林深处的乡间小道走去,看了看周围环境,刘胜祥发现不远处的香菇种植地。他认为这片加拿大一枝黄花可能是由之前引进苗木时带过去的,也有可能是附近来往的车辆带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的范围、面积是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做好防控。溯源是关键,要弄清楚以前这片地区没有外来入侵物种,现在出现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进行管理与防控。”
第二日,微信公众号“健康快乐生活之路”发布编号为194的调查日志里,刘胜祥团队将前一天临时查看点位的具体情况也记录下来:“初步判断这一片加拿大一枝黄花可能是由香菇种植地里面的腐渣倒到这里,有种子混在其中,因为这一片的土地也很松,富含腐质土。但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二级岗专家戢正华表示,这里的香菇腐渣会经过高温,所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真正的入侵途径还需要调查队后续的进一步调查。”
在农业外来入侵物种这项调查中,从资料收集到踏查、标准样地调查、标本制作及鉴定、图像拍摄、数据上报和成果共享、质量控制都有着完整且严格的技术规范。
刘胜祥提到,比如根据实地踏查结果,对已知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典型危害区域和清单未记录物种的发生区域需要设置标准样地进行调查,这个区域的要求是连片发生面积在1亩以上。而杨树林里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面积未能满足标准样地设置条件。
错过一次就是错过一年
樊丹与刘胜祥的合作已经近20年,她是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也是湖北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启动前,樊丹首先想到了刘胜祥,她说到这项普查工作需要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作为支撑,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胜任。通过和刘胜祥多年接触下来,她觉得刘胜祥就是最佳人选之一。樊丹说,他既有着过硬的植物分类学专业知识,野外调查经验还很丰富,承担过农业、林业、生态、水利等多个部门的调查项目。
樊丹将此次普查工作划分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需要有一个专家团队。团队既作为省级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的承担团队,同时对接国家级普查任务,还要指导开展县级面上普查。因此,这次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也被称为农业生物生态的一次全面体检。
根据山脉和水系,四个片区分别为鄂西北、鄂东南、鄂中、鄂东。刘胜祥接下了自然地理环境较为复杂的鄂西北普查工作。在开始普查工作前,他要组建一支队伍。
调查技术规范明确提出要根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选择在其开花期或结实期踏查。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和结果这两个时期占据了其生长的大部分时间。而对开展调查的团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
“如果错过了这一季的开花、结果期,要等到下一年。普查工作给予团队的时间并不多,错过了这一次全面普查,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刘胜祥不想错过一次、一年,他将稳定性放在组建团队的重要位置。
他找来了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中有野外调查经验的老师和学生。但高校师生只能利用假期或没有安排课程的时间开展普查工作,这会造成调查时间的空缺。为此,刘胜祥还找到宏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门从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企业,与高校团队形成互补。
事实证明,刘胜祥这样安排是考虑周全的。实际调查中,由于季节原因,没有发现上一轮调查的外来入侵病虫害,或是只看到季节性出现的外来入侵植物。这些情况都存在,也被记录在调查日志中。
刘胜祥能够很快、很准确识别某种外来入侵植物,并不意味着团队里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功夫。刘胜祥算一个,吴金清算一个,后者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研究员,一直从事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三峡工程建设时,吴金清受到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库区植物进行普查,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刘胜祥看中的就是吴金清的野外经验,他刚退休就被刘胜祥拉进团队。
▲记者跟随调查团队采集到的婆婆纳。
记者跟随团队的一周时间里,认识了不少外来入侵植物,记住了一些植物特征,如婆婆纳的花瓣颜色是蓝色,一年蓬最高能长到一米高。我本以为能准确识别婆婆纳,但第二天到另外一个地方,吴金清指着没有开花的婆婆纳问我是什么植物时,我又错认为是其他物种。
吴金清说,植物分类的教学就是这样。首先是掌握基本的植物分类学知识,熟悉植物的形态,它的花果实、根茎叶,再到野外。这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老师带着学生认识一次两次,一遍遍重复,自然能熟悉。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开展前,各省都组织了相关的技术培训。但普查工作一开始,刘胜祥还是发现了些问题,尽管在学校经过系统的植物分类训练,团队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上还是有差距。“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调查质量保证不了。”于是,刘胜祥决定“开小灶”,每周六他会邀请相关的老师举办讲座,一起学习交流,他把这个栏目叫作“分类之家”,内容包括植物每周一种、动物每周一种、分类学家成长历程……
吴金清是植物区系相关内容的主讲人。“其实就是让别人帮着补补课,只要对植物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参加。也不用交费,是一种公益性质的分享交流。”刘胜祥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得慢慢来。
调查历史不能漏掉任何人
团队的人普遍反映,调查工作像是在坐过山车,过程很曲折,当发现目标植物时,你会兴奋;当烈日下,沿着田间寻觅无果时,你又会低落。曾经最让他们痛苦的事情是结束一天的野外调查后,晚上还要完成当天的调查日志,这是刘胜祥给队员额外增加的工作。
当然,刘胜祥晚上回去也没有休息,他会和队员总结今天调查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等着队员传来调查日志,修改、核实再上传。“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精力写调查日志。”刘胜祥解释道,写调查日志一方面是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一点点积累的日志能够形成一个小型数据库,以后作总结报告也能方便查找。
调查日志是一个工作平台、交流平台,更是一份历史底稿。刘胜祥对日志的要求也很高:人名、地名准确,要有时间线,还要有故事。他认为所有参与调查工作的人都值得被记录,哪怕是帮助你寻找到目标植物的农民,有名有姓,都应该出现在调查日志中。作为短期调查人员,我也被记录在相应的日志中。
按照惯例,刘胜祥晚上在核查当天各队发过来的调查日志。他看到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胡蝶副教授在日志中写到发现了节节麦的身影,他赶紧询问以补充日志细节。刘胜祥之所以在乎节节麦的发现,是因为国家重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名录里面标明湖北地区存在节节麦,但他在十堰等地的麦田中并未找到目标植物。
▲4月27日,刘胜祥(左一)在湖北房县化龙堰镇进行调查。
胡蝶一行是在襄阳市谷城县开展国家级重点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4月24日,胡蝶她们在谷城县冷集镇上集村沿着麦田进行地毯式搜索,麦田里整齐干净,并未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的痕迹。正当她们准备收工时,看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麦”,它的穗由多个小圆柱形叠起来,确认是节节麦。
“它又叫粗山羊草,是世界性恶性杂草。”胡蝶介绍道,节节麦起源于亚洲西部,抽穗后比正常小麦高,穗为圆柱状。它以种子繁殖,成熟后一部分落在田里,次年萌发,大部分混杂在小麦等作物籽实中随调运传播,普通的除草剂很难触杀节节麦。一旦节节麦泛滥,会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虽然此地节节麦的面积不大,考虑到样点的重要性,胡蝶她们还是按照标准样地的要求,做样方、采标本、测生物量并采集土样进行种子库研究。
仅仅有这一处仍不够。两天后,在结束其他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后,胡蝶她们又返回冷集镇继续寻找。
争论与讨论
“群里专家都讨论起来了。”刘胜祥将调查日志发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群后,有专家对日志中记录从油菜上的潜道判断是美洲斑潜蝇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可能是三叶潜蝇。
潜道俗称“鬼画符”,是斑潜蝇在作物上留下的活动痕迹。刘胜祥说,专家争议点在于斑潜蝇的三个物种,即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其中美洲斑潜蝇与三叶斑潜蝇形态极其相似。后来群里的另一位专家将三种斑潜蝇形成的潜道特征进行了说明,并根据发生地域判断,还是美洲斑潜蝇。
像这样的讨论经常发生,不仅在专业领域内,还存在跨界讨论。刘胜祥说,一位中医看到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日志后,找出了《中国药典》《本草纲目拾遗》《履巉岩本草》等书中关于野老鹳草、曼陀罗的记载,也给予了我们另一角度认识植物:部分现在被列为外来入侵的物种可能是本土物种。
我们常常看到每一个植物的名称都是由两个拉丁单词组成的。其中,第一个单词是该植物的属名,第二个单词是该植物的种加词。属名和种加词后面则是该植物命名者的名字缩写,这使得植物名字的权威性可被追溯到它的原始命名人。
▲潜道。
这种命名法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在创立至今仍然沿用的植物种类双名制命名体系,因此在很多植物名称最后都有字母“L”。
现代植物学传入中国太晚,以至于没有按照国外现代植物学命名方法去调查植物。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才有一批科学家使用国外命名方法进行植物调查。刘胜祥解释说,以“植物猎人”威尔逊为例,他收集了4500种中国植物,其中200多种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
5月22日,刘胜祥新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外来入侵物种动态”,调查日志已经更新到编号259。他觉得“健康快乐生活之路”发布调查日志显得这项工作不那么正式。
直到今年10月补充调查结束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300余篇调查日志。刘胜祥说,通过编写调查日志,普查质控工作贯穿了整个调查过程,对每天调查工作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检查,及时地纠正了调查中的错误,并且不同调查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整个片区的调查水平。
考虑到这种形式在全国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想为十年后的全国第二次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樊丹她们决定选择其中100余篇日记编辑出版。
刘胜祥告诉记者,这本书包含全省其他调查团队的总结,涵盖了全省县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湖北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重点调查、农业农村部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调查以及2023年开展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跟踪调查工作和各县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控与项目验收等内容。
《湖北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调查日记》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完成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日志的更新后,刘胜祥依旧保持着早上6点发布公众号的习惯,只不过现在的内容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湖北苔藓植物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度往上 (ID:farmercomcn),作者:刘自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