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吉尔伯,题图来源:视觉中国(《老友记》)
2023年与美剧相关的热搜,在年末回望时大概有:年初,《最后生还者》成为美剧迷心目中的“开年大剧”,每周都有大量关于剧情及其与游戏比对的讨论;4月,《怒呛人生》接力,许多精准概括“东亚人现状”的语录截图频繁出圈;5月,借K-Pop艺人和各种戏外争议“加持”的《偶像漩涡》、被认为“很难评”的Netflix版《三体》放出预告片。以上基本组成了今年全部的美剧出圈时刻。
热闹之中也浮现出一个疑问:10年前的此刻,大家都在追看什么美剧?我又在看什么?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喜剧”。
一、“奖不理,人不爱”的喜剧
那一年,《老爸老妈的浪漫史》进入最终季,人们揪心着“小黄伞”的最后归属,等着看编剧如何收尾;《摩登家庭》正享受着自己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四连冠”的佳绩,时年6岁的“莉莉”扮演者奥布里·安德森-埃蒙(Aubrey Anderson-Emmons)是红毯上最年轻的童星之一;《生活大爆炸》已经从开播时剧集年榜收视60名开外冲到前3名,单集总收看人数逼近2000万人;《神烦警探》《极品老妈》等诸多日后将持续八九个年头的新剧也即将开播;彼时,《老友记》将迎来剧集完结后的“首个十年纪念”,经字幕组完善译制效果、平台拿下版权,它借着彼时互联网普及的东风,收获了更多的观众。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很久没有像上面提到的这些于广播网播出的喜剧出现了?
回望近些年艾美奖喜剧类的得奖及提名名单,无论是以“丧”“致郁”等风格更为人知晓、由主创个人进行更深刻情绪探索的《巴瑞》,在故事中完全融入更严肃议题的《亚特兰大》,还是在单集形式上大胆尝试的《熊家餐馆》,它们大多来自拥有更多人才预算、能允许更灵活表达的流媒体以及有线台,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喜剧”有所偏差。在收视上遭遇重创、以“填满档期”作为目标的广播网,收视名列前茅的节目早已变成各类遵循着固定套路的程序型罪案剧和各类体育比赛。
“奖不理,人不爱”成为大多数广播网喜剧面对的共同境遇。
光“喜剧”的具体定义就可以写上几千字,因此,本文将喜剧简单、狭义地锁定为“情景喜剧”(sitcom),也就是我们在吃饭、睡前等闲暇时间,随手点开一集,每集时长通常在20分钟以内的那些喜剧。
FX研究显示,2022年美国共有599部原创剧集制作出品。这个数据在过去10年间基本保持上涨态势,但喜剧产量其实在下降:仅以NBC这个过往因《老友记》《办公室》《我为喜剧狂》等大批为人熟悉、在喜剧方面拥有绝对号召力的广播电视网举例,下个播出季仅有2部新喜剧被放行。
曾经引以为傲的喜剧排播“周四必看”,也早已在两年前寿终正寝,成为电视史只可追忆的过往。
同时,在原创节目制作上不断追加投入、数量呈井喷式爆发的流媒体和有线台,几乎都不选择喜剧作为发展重点。喜剧含量相对更高的Netflix,无论是找来曾制作了《生活大爆炸》《好汉两个半》等剧集的查克·罗瑞(Chuck Lorre)坐阵的《生活大麻烦》,还是有吸引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加盟领衔的《牧场趣事》,都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如今翻看这家流媒体的喜剧开发新闻,几乎鲜见足够吸睛的名字,以青少年演员为主、依托特殊的节假日主题而生的,或者设置为某一族裔这样更细分向的项目成为主打。
喜剧不再热门、广播网整体萧条,与传统电视的收看习惯(即时观看、录播)变化有着不少关系。过往的喜剧多采用周播的模式,这样在制作上能更及时紧扣笑点,同时也能顺应热点事件、节假日创作主题集。而顺应流媒体产生、更加适配于不少剧情剧的“一次性放出”模式并不适合喜剧,这也就暴露了在“制作—播出”之间存在的矛盾。
至于以YouTube开始、TikTok接力,逐渐兴起的短视频风潮带来的“速成式笑点”更容易打动观众,也让喜剧跳过角色设计、动作构建以及任何铺垫,直接快进到“罐头”式生产。这些笑料被重新利用到常规剧集的制作中,往往显得重复和尴尬。
像单口喜剧、综艺、深夜脱口秀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喜剧内容补充,借由流媒体平台触达更多地区,观众不必再受限于单一国别、单一语言的喜剧创作,而是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作品。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节目制作的海量增加,都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在无形中摊薄了过往即时收看剧集、坐等更新的碎片时间。即使偶有佳作出现,一两部剧集也不足以挽救整体的颓势。“蹲守更新”的习惯早已被改变,关注也随之减少。
二、在充满争议的当下,喜剧如何继续?
无论是早前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的“耳光风波”,还是一系列喜剧演员因表演而遭遇的批评甚至生命威胁,抑或是《办公室》的“涂黑脸”桥段重新上架Netflix,更多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关于喜剧表达的界限:究竟怎样的幽默在怎样的场合里是得体的?在这个充满分歧、争议的时代,喜剧要如何继续下去?
“现在有些棘手,因为你必须非常小心;这对喜剧演员来说真的很难,因为喜剧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取笑自己、取笑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搞笑!这个世界需要幽默!”5月,在宣传自己的新电影《谋杀疑案2》时,《老友记》女主角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在访谈中的这番话为许多媒体所引用。她坦率地道出了自己对喜剧创作困境的看法,也表达了大家对喜剧的渴望。
即使经典如《老友记》,近年来也难逃来自当下环境更严格的检视:伴随早前盛大的重聚特辑制作同时发生的,还有对该剧缺乏多样性的批评。“菲比”的扮演者丽莎·库卓(Lisa Kurdow)曾在此前表示,该剧如果在今天(受访时的2020年)制作,“当然……不会是完全由白人演员组成的阵容”。她同时也提及,不应该按照“如今的标准”对该剧进行严厉的审判,而更应该将其视作“时间胶囊”。
观众不希望打开一部剧就接受角色的说教,他们更希望寻找众角色生活中的囧事、糗事,从而引发快乐。大家也同样不愿意像核对清单一样,依次检查角色群是否做到了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性向等各种方面的平衡。至于在前几年顺应时政变化而起的一窝蜂“怼川”的笑话,观众也早已从新鲜转为麻木。
出色的喜剧理应成为对热门议题与现象的回应与折射,它能创造一个供人在玩笑间忘却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与分歧的“空间”。当观众难以找到这个“空间”,喜剧也失去了大部分的颜色。
三、与其模仿,不如回望
一方面,Paramount+的《欢乐一家亲》正在路上,Hulu目前唯一一部多镜头喜剧《老妈老爸的浪漫史》是对前作《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的“性转改写”,去年年底传出东方卫视将翻拍《破产姐妹》《宋飞正传》《丑女贝蒂》的新闻;另一方面,《老友记》《办公室》等剧常年占据着Netflix、Peacock等流媒体的观看量前列,成为疫情期间最为人青睐的节目。
这暴露出当下喜剧创作的许多问题与现状:许多剧集都在重启或更改设定,既抓不住新一代观众,也很难打动曾经的观众。观众宁愿回顾往日经典,也不愿意看新剧。
而“回收再利用”的玩笑话、套路化的剧情发展和罐头笑话,同样在蚕食着观众的期望与好奇心。
这让我想到去年居家期间偶然点开的一个叫“白人富太太NicholasFlannery”的短视频创作账号,其视频基本是对人们所熟悉的影视剧经典桥段的模仿,多数只有一分钟左右,胜在惟妙惟肖。
翻看每条视频下面的评论,你会惊讶地发现,留言的朋友都能十分熟稔地列举出视频接下来将会上演的“剧情”,还能马上说出有类似设计的作品名字。
创作者的本意在于,用怀旧的方式带出大家对好莱坞电影、美剧的回忆。而这些视频背后,其实也体现出许多内容创作已经走上“新瓶装旧酒”的无奈道路。
但喜剧是否真的只能这样了呢?
首先,“众乐乐”正在变成“独乐乐”。
不同类型的平台依然有不错的喜剧推出,即使放在广播网的语境下,依然有《小学风云》《鬼屋欢乐送》这些品质还不错、收视和续订都有保证的喜剧正在播出。
随着喜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少喜剧自身进行的类型试验,以及更加精准的市场捕捉(尤其是针对核心主创的族裔、性别、社会阶层等身份认同出发的讨论),也让它在不断细化。比起寻求更普遍的共鸣,如今的喜剧更多以“表达”作为核心创作的诉求。
你或许不再能找到一部“首页众人推”“豆瓣9.×,开播即封神”的喜剧,但总有一些有点小众、由个性主创保驾护航的“宝藏式剧集”在等着你。
以NBC的《百味超市》举例,它在2015年播出,2020年正式于第六季后完结,豆瓣上的“看过”人数仅有首季达到了四位数,最后一季不过400多人评价。它打动我的,是其借一个标准的工作地点喜剧框架,于令人捧腹大笑的角色互动和犀利的台词之间,始终站在关心劳工权益、职业道德、工作安全等话题的最前线。
喜剧的困境,同样是整个美剧行业、美国电视内容与制作的困境。此前谈到的即时收看人数下滑、制作生态严苛以及创意枯竭,似乎也可以作为一个答案,来回答其他相似的问题。
2023年春季开始的罢工,终于在不久前画上句点:美国编剧工会历时148天达成协议,美国演员工会停摆118天后得以再出发。我们仍需时间去评估它所造成的(近乎毁灭性的)影响,更难以忽视这场危机的中心分歧。尤其是被广泛提起的“AI编剧”,它或许可以为剧情提供解决方案,但那些独特的笑点,需要同时调动肢体、口音带出的真正的幽默,似乎依然很难被创造。
前段时间追看一档叫作《剧好听的歌》的综艺,在第六期借由歌手的演唱追溯着《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所带来的美好记忆时,我才意识到,内地荧屏也很久没有出色的喜剧产出了。
我们都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而那些曾经于无数时刻慰藉人心的喜剧,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记忆依然无比宝贵,保存着我们所有的回望。
喜剧依然在向前走,而我们希望它能走得更快一些,追上那些旧日的好时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吉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