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AI与创作者,找到了最佳共存方式

特别策划

2023-12-04 14:26

题图|视觉中国


ChatGPT爆火的这一年,人们对AI 的态度已经经历了从赞叹其能力超群,到恐惧被其反仆为主的巨大转变。

 

今年2月,猎豹移动CEO在与ChatGPT对话时,AI在提示之下成功“猜”出了他家小狗命名“三万”的缘由(纪念在宠物医院为其治疗骨折花费了三万),展现出了业界认为几乎不可实现的强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如果能获得更多控制权,会有利于他实现几乎一切目标”,即便AI教父Hinton在谈论如今的人工智能之时,也袒露出了一丝对未来的担忧。

 

诚然,发展至如今被称为AGI的这一代AI在内容整理、生成、推理能力极大程度的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这种“失速”的创新,也在已超乎我们想象力的步伐,颠覆相关领域原有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在线送餐,地图使用、支付等。

 

而内容创作,则是人们对AI的恐惧波及的最新领域。

 

在由斯派克·琼斯导演、于2013年上映的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电影《她(Her)》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尽管人工智能已高度发达,男主却坚守着一份“古老”的工作——帮他人写信。因为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男主能根据顾客提供的资料写出包含真情实感的信件。

 


这不仅是科幻作品的设定,现实里,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复杂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尚不能被人工智能完全理解,这就意味着人的感受和想法无法通过模型或算法被分解或找出规律,而这些恰恰是从古到今人类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

 

如今,当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能力的互联网平台陆续推出了自己的AI写作大模型,越来越多创作者开始疑惑:“我们真的会被AI写作给取代吗?”

 

从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出发,作为一直以来人类的“专利”行为,从远古时代的岩壁绘画到诗词歌赋,再到如今的视频、音乐、图画,能够进行内容创作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而AI在创作领域的横空出世,无疑也给创新力有些匮乏的内容创作行业增添了新的思考空间:“如何不把辅助作家的工具变为束缚作家的羁绊、如何为创作注入更多活力,而不是陷入一种更高阶的机械性”。

 

AI不是用来“杀”死内容创作的

 

内容创作领域对于AI“如临大敌”的态度,实际上一直有迹可循。

 

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Kindle直接出版服务,催生了自助出版小说行业。这项服务可以帮助作者们在家中就直接销售和推广自己的书籍,而不用费心或花钱去寻找文学代理商或出版社。

 

而16年后,AIGC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真正意义上让人类在创作领域变得不再“孤单”。一个月之前,一篇名为《机忆之地》、署名为“@硅禅”的小说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的二等奖。而这则稍显平淡的新闻背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则是源于,随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消息,称这篇小说从笔名、标题、正文到配图,“100%的内容都是AI写的”。

 


这篇长达66万字、讲述了一名元宇宙探险家李晓寻找记忆的故事的长篇小说被部分评委认为实现了“逻辑自洽”和“阅读体验很神奇”的观感。

 

AI写作获得文学奖,这一在文学创作历程中史无前例的事件,让诸如“AI写作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吗”“作家是不是要丢掉饭碗了?”的AI恐惧开始广泛蔓延。在更早之前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也曾预言未来的科幻作家也许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沦为诸如现在皮影戏之类的非主流。

 

另一方面,针对AI写作的质疑声同样络绎不绝。以《机忆之地》这篇小说的创作历程为例,当操作者向AI提出“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重新改写这段内容”时,AI交出的答卷却是“她站在那里,如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这样生硬的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在部分创作者眼中,如今的AI写作并不具备“自主性”,不过是在根据人类的需求来完成任务,并接受人类对内容完成度的判定。未来仍旧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当然,现阶段针对AI写作的质疑与恐惧,并不能完全抹杀AI正在快速融入人类创作领域的事实。在AIGC不断进化的当下,一种全新的共存模式逐渐浮出水面:AI作为辅助性工具来帮助创作者提供“更丰富的想象、更精准的表达、更高效的修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动辄百万字的网文领域,作者亲历亲为的构建了文本大框架和世界观之后,AI能够在细节描绘上为创作节省时间:描绘一个分手的场景或描述一段打斗的场景,作者仅需进行前后的逻辑性判断和修正,让其从纯粹的创作者变为半创作、半编辑这样更具想象力的角色。

 


另一方面,那些大量充斥在网络平台上的低端化套路化写作,以及程序性的、重复性的工作会被替代。因此,人工智能思维模型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淘汰机制,被挤压、代替的是那些类型化的“速食文学”,同时也让那些被快餐化市场所吞没的真正的“人的文学”浮出地表。

 

“作家的原创性,故事的内容与逻辑结构,才是作家写作的根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缺陷,而AI则可以把这些缺点补足,使作品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并在更深层次上助力作品的IP开发”,今年7月,阅文集团副总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AI如何帮助创作者的观点。

 

在未来,这种人类主导、AI辅助的“人机共创”模式不仅避免了创作者沦为工具的傀儡、从AI中获取更广泛的创造力,同时也给更多普通人,进入内容创作领域的空间与机会。

 

让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乐趣

 

随着如今虚拟现实等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影世界中的元宇宙等高科技衍生品,正在离我们每个普通人越来越近。而内容创作领域,便是科技进化故事的最佳代表。在厘清了AI并不是创作者的“敌人”这一关系后,下一个有了答案的命题是,如何让AI真正帮到每一个有创作渴望的人。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当下故事绘本创作的需求还在急剧上升,但对于涉猎创作领域时间不久的玩家来说,写出千字的提纲、短文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动辄万字的长文小说。在写作的信息量不够、客观描述无能、场景描述无力的客观限制下,普通人很难紧跟时代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更进一步,即便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资深写手来说,如何更好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字、同样是值得思量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小饱读《三体》和金庸笔下各类小说的人来说,根据给定的世界背景生成不同的故事获取金庸、刘慈欣们同样的沉浸体验感,是件有趣且充满挑战的事。

 


带着解决上述需求的愿景,彩云小梦这款AI辅助创作工具诞生了。区别于通用大模型,以前者为代表的AI小说续写类垂直小模型,并不具有注入ChatGPT一般的广泛知识获取能力。比如作为搜索引擎后者能为用户提供近乎完美的体验。但作为一款知识和灵感激发的伴侣,彩云小梦能够提供的将远超你的想象力。

 

首先,作为专业的文字辅助创作工具,彩云小梦能够大幅降低普通人的创作门槛,让小说、网文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出打动人的文字,并且通过这种效率上的提升来获得实质性的收入提升。

 

陈浩(化名)是一位生活在兰州的普通文字写手,原本仅靠自我创作的他每月收入仅有两千出头,而接触彩云小梦则成为了陈浩工作提升的重要转折点:在AI智能续写的帮助下,他的创作变得更加高效的同时,也被注入了不同的想象力。而收入的直接提升(翻了三倍),也帮助陈浩能够在兰州有着更加体面的生活,进而保有对文字追梦的初心。

 

上述案例只是茫茫多创作者与彩云小梦相互成就的冰山一角。截至目前,这款诞生近三年的AI创作辅助工具已经拥有超过10万付费用户,累计辅助创作用户超过500万。

 

更为重要的是,在解放作者想象力上,彩云小梦的角色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辅助工具,而成为作者身边真正的“灵魂伴侣”。

 

刚刚过去的11月,一部名为《涉过愤怒的海》电影成功出圈,在接受自媒体博主采访的时候,导演曹保平也透露了拍好这部兼具悬疑犯罪和家庭伦理等大尺度题材的电影的秘诀:“剧本创作其实是你和你塑造的角色生活在一起的过程”。

 

和电影剧本类似,沉浸式体验对于网文、小说写作家们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只有代入故事的情景之中,真正具有创新力的文字才可能不断迸发出来。在过往,创作者“孤单”的场景写作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并不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作者、每天的写作状态之中。而如今的AI则为这一写作进阶的关键提供了新的答案。在“知识贬值”的当下,人与人的交流会受到太多限制,AI与人则能从更加私密的层面去打碎所有的束缚。这也将是写作生产力工具的巨大飞跃。

 


而这同样也是彩云小梦能够提供的更大价值所在。在彩云小梦的广场之中,万千用户所创造的不同的世界背景和故事相互交织和碰撞,为每一个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思维交流空间:不仅是人与人的思维碰撞,同时也能与AI对话产生更具创造力的想法。

 

其中,一个名为“仿生人也要贴贴”的故事引发了用户的广泛驻足,除了近230万浏览、近100万的引用,上千名作者在既定故事背景下给出了注入自身特色的故事续写,让这个机器与人类的爱情故事,踏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

 

回到开头探讨的命题,AI如何帮助每一个有创作渴望的人?这一问题似乎能够从1500万用户在彩云小梦软件中创造的虚拟角色里找到答案:当每一个故事都开始有了生命,创作的乐趣开始由少数人转移至了所有进入这段旅程的普通人。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新增签约作者17万人,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作者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在AI的助力下,年轻创作者们仿佛被注入了一针肾上腺素。

 

而AI踏入内容创作领域深处的最终结果则是,程序性的、重复性的工作会被替代,文学创作又一次回到了它最原始的地方,而AIGC生成式写作也会完成其最终使命:促进⼈类更深层次的经验交换,⽽不是更大规模的复制与搬运。

 

结语

 

在刚刚结束的虎嗅F&M创新节当中,彩云科技CEO袁行远向我们分享了彩云小梦的诞生历程极其对于普通创作者的帮助。

 

“勇于科研创新,并将其带给普罗大众”,这样的信念几乎贯穿了袁行远三次产品创新的始末。从彩云天气到彩云小译,再到彩云小梦2.0的迭代升级,始终抱有对人类文明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支撑着彩云科技将AI传递给所有人的品牌理念。

 


同样,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彩云小梦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了解中国网文创作的AI系统。这款AI辅助故事创作⼯具不仅是国内⽇产2亿字的领头⽺,还有超过1500万⽤户创作的虚拟⻆⾊。这些成就的背后不仅仅是其积累的海量语料库和丰富的共创世界,更是那颗“让故事创作变得触手可及”的初心。

 

不仅如此,除了文字之外,彩云小梦还展现出了向其他多媒体领域融会贯通的潜力。在B站上,基于⼩梦的故事创作、动画、电影视频播放量已达到了上亿。百大up主特效小哥更是在小梦的帮助下,拍出了一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电影。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AI续写辅助工具的落地发展,更丰富的想象、更精准的表达、更高效的修改将会是内容创作领域人机共创的最终指向。在此意义上,作为“人的文学”,文学不会消亡,而只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