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15 07:00
女性+记者,怎么就等于“色诱”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胡苗、李莹、王莘莘、罗艾敏,编辑:余乐,头图来自:《新闻编辑室》

文章摘要
近期上线的职场剧《以爱为营》和《新闻女王》引发了真正的女记者们的强烈不满,因为这两部剧中都出现了“色诱”等引发争议的剧情,严重贬低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形象。

• 🚫 剧中女记者通过“色诱”采访对象,严重违背了新闻行业的操守。

• 🙅 认为财经记者都是“色诱霸总”的偏见是对女性记者的歧视。

• 💼 电视剧中财经记者的形象常被夸大和误解,真实的财经记者工作并非如剧中所示。

按照国产职场剧的“风格”,他们每拍一个职业,就能毁掉半个职业。这一次,编剧的魔爪又伸向了记者这个职业。近期《以爱为营》《新闻女王》相继上线,均是以女记者为主人公的职场剧,也都引起了真正的女记者们的强烈不满。


这两部剧中都有着大量引发争论的剧情:《以爱为营》的女主深夜跑到男主家里改稿子,用各种方式色诱采访对象;《新闻女王》中,也有给采访对象送“情趣内衣”、枪战现场不报警、扫黄新闻对着当事人的面部拍摄等剧情。


作为偶像剧,《以爱为营》的工业糖精,并不能让人咽下,更不要说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尊重。而立意、剧情、人物塑造都称得上不错的《新闻女王》,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披着新闻职场剧外衣的“宫斗剧”,同样缺乏对真实的新闻行业的认知。


在国产影视剧中,记者时常作为配角出现,其形象大多偏负面:固执、自私、缺乏大局观,经常演出上蹿下跳、妨碍公务、违背新闻伦理的戏码。


在现实中,人们对记者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很重:断章取义、胡编乱造,唯恐天下不乱。许多人将记者直接描述为“狗仔”。


对于财经记者,《以爱为营》里的剧情也代表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偏见。由于工作的要求,财经记者经常接触各行各业不同的人,其中既有也有普通的打工人,也有公司高层、明星大佬。这样的工作属性,时常会被认为占据了人脉、资源的优势。


而当“财经记者”加上“女性”,外界的误解和臆测就更多了。


借着《以爱为营》和《新闻女王》播出的热劲,我们与多位资深编辑、记者进行了讨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财经新闻工作者的样貌。


女记者“色诱”霸总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以爱为营》里,女主处心积虑地利用采访机会接触“霸道总裁”,经过去男主家改稿子以及一系列暧昧剧情,而最终“拿下”男主。女主所在的《财经界》的主编更是与另一位商界大佬谈起了恋爱。有网友戏称,这部剧是记者与霸道总裁的“配平文学”——女主身边的所有女性都要配上一个霸总级别的恋爱对象。


在《新闻女王》中,剧中人物许诗晴利用身材优势,在社交场合展露“事业线”来为自己的阵营拉取广告投资,又在办公室常备“情趣小礼物”送给采访对象,略施小计以套取信息。


这些剧情让真正的女记者们十分不解。在现实中,这种通过职业交流而达成“私人目的”的做法,是极为不专业的事情,很容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污点。不仅如此,许多女记者还会刻意避免不必要的交流,更没有“利用采访机会搭上CEO”的想法。


行业中也曾出现过女记者因擅长于挖掘独家消息,而被指责使用“色诱”等不正常手段的争议。这种表述将女记者自身的能力、专业素养,单纯地描述为利用性别、外貌的优势进行不公平竞争,本身也是对女性群体的一种歧视。


在面对CEO这种层次的采访对象时,专业又有效的处理办法是记者在认知上尽量和对方拉齐,在采访中不要问出傻问题,稿子不要出现硬伤。要想获得被访者的尊重,记者只能用自己的专业性来应战,这一切和记者的性别、年龄、长相都没关系。


财经记者的人脉圈都是“高质量人类”?


在《以爱为营》的设定中,财经记者的人脉圈似乎都是各大企业家、公司高管,女记者最后的“归宿”也都是找个总裁嫁了。《新闻女王》中,主播唐芷瑶被踢出主角团队后,转身去了金融圈,最后名利双收,身边也都是金融界的大佬。


“财经”两个字,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围绕着资本而转动。那么财经女记者的人脉圈,也都是霸道总裁吗?


对此,资深消费记者杨某某表示并没有:“要么只有霸道,要么只是通货膨胀的总裁,你们想象中的霸道总裁,通常只爱自己。”所谓的膨胀,比如大公司、一个集团有15个总裁,100多个副总裁,有的有真才实学,有的实际上是自我营销大师。


对记者而言,如何去分辨真总裁和假大师,也是一门学问。“一是不要迷信title,二是不要把平台的能力当成个人的能力。”资深科技记者顾某某表示。


大多数财经记者需要操作的选题是多元化的,会接触各个层面上的采访对象,并非像《以爱为营》剧中的记者们一样,只盯着CEO、CFO这种级别的人。而且,根据一些记者们的经验,在操作一个选题或者是一篇稿件的采访过程中,业务部门的人往往能聊出较为实际的详细内容,CEO更多是掌握大方向上,比较难问出细节。


大多数情况下,采访过一次的被访者,以后打交道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许多采访对象甚至根本没和记者见过面,只是线上联系采访,联系方式仅仅是一串电话号码。有可能在采访中聊的很投机很愉快的,慢慢会发展成像朋友,偶尔聊聊天,朋友圈里点个赞这样。对于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很有价值的采访对象,记者们也是尽量平常联系一下,以交流讨论业内情况为主。


记者会爱上卡自己稿子的人吗?


为偶像剧服务的《以爱为营》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女主的稿子已经由其所在的采编部门审核通过,却卡在了作为采访对象的男主那里,稿子迟迟不能发布。而后,女主出于“色诱”的目的,大半夜跑到男主家里改稿子。


这个桥段引发了多位新闻同行的“愤慨”。资深科技(男)记者吴某某如此说道:“被卡稿子,就是那种哔哔哔、哔哔的心情(手动打码)。”“我觉得爱上卡自己稿子的人,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对于财经记者而言,一篇稿子的构成,需要前期大量的采访沟通,对信息一条条的证实证伪,对数据的搜集归纳,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最终成稿。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记者都经历过大半个月“憋”不出稿子的经历。


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稿子,被推翻重写,对记者来说更是尤为痛苦的事情。


抛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谈,这个桥段实际上也违背了新闻行业的基本操守。作为采访对象,记者或许会在采访前约定好,将与其有关的部分内容给他核实,并酌情修改一些表述、措辞,但采访对象无权干涉文章的成稿、方向。


“所有采访对象都只能看他自己那部分内容,如果我给他看全文,这个会被编辑部怀疑有经济上的往来。”吴某某表示。


实际操作中,给不给看稿子这个问题,就可能涉及到新闻的底线。在剧中,女主跑到男主家里改稿子的行为,更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侮辱。


真实的女记者形象是怎样的?


《新闻女王》中的许诗晴只要现身演播厅就是一身色彩亮丽的修身裙装+高跟鞋,即使去车祸现场采访也要一身战袍登场。《以爱为营》女主郑书意最偏爱的职场穿搭则是小香风套装。有网友吐槽这些职场穿搭“过于花哨、不庄重”,也有人认为“女记者就该这样”。


财经记者在职场上究竟是什么样子?


真实情况是,一个会议室穿啥的都有,俏皮风卡通卫衣、温柔风连衣裙、极简风衬衫......最近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有冲锋衣,一边有记者磨刀霍霍下了单,一边还有记者挥笔一指写了篇冲锋衣行业研究。


影视剧为了突出人物特征可能会做一些夸张处理。对于记者来说,一旦遇到突发新闻,如何最快抵达现场才是首要问题,穿什么根本来不及考虑。“如果真出现了穿着高跟鞋去车祸现场的情况,那可能是本来在约会,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记者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就只能先往现场赶了。”资深消费记者辛某某如此说道。


其实采访穿什么显示的是记者的专业性和对采访对象的重视程度。人们很多时候会通过第一印象判断对方的性格、态度,如果穿着随意,或者过于花哨,采访对象可能认为记者不够重视这次采访,甚至觉得财经记者不够严肃、不够专业,那访谈就会事倍功半。“这里倒不是说采访必须西装革履,但我认为休闲商务是必须的,而且有一定束缚感的服装能在工作时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


一般而言,财经记者没有绝对的职场穿搭禁忌,有网友吐槽《以爱为营》女主的贝雷帽“不礼貌”,但实际上一顶帽子不会对记者采访产生什么影响,“如果采访时戴了帽子,那多半是没洗头。”


不过作为财经记者,这里有一个额外的注意事项——“避免穿采访对象的竞品,尤其是鞋服品牌。虽然不要求记者采访谁就穿谁家公司的产品,但穿竞品总感觉不太尊重对方。”辛某某补充。


抢档期、抢封面是否真实存在?


无论是《以爱为营》还是《新闻女王》,都存在抢头版、抢黄金档的剧情。在《新闻女王》中,文慧心和梁景仁在新闻部各立派系,一直上演着各种明争暗斗的场面,抢新闻、抢报道主题、抢新闻主播、抢职位等等。在后面的剧情中,更有女主播为了争做prime time(黄金时段)主播,使出各种明里暗里的小手段。


现实中,记者们也会如此争抢头版、档期吗?


就我们的工作体会而言,像剧里这么勾心斗角的资源抢夺,小记者们是从没经历过的。不过据某位余姓编辑悄悄透露,在前些年的纸媒时代,抢头版头条的情况较为普遍。原因自然是因为头版、头条一般稿费标准比较高,稿子发在头版、头条,编辑、记者,乃至整个组也有面子。


现在纸媒式微,大家都转做新媒体,争抢的情况也就很少很少了。归根到底,是资源变多了。一张报纸、一本杂志那么多稿子,头版、头条就那么一两个位置,谁都想上,就经常打起来。现在的新媒体可以随时推送,头版头条已经不算稀缺资源,这个发稿时段的头条错过了,还可以等下一个,今天的头条错过了,还可以等明天。大家的心态也就平和了。


从专业上说,作为新闻从业者,尤其是把关的编辑、主编,对于一篇稿子的价值大小都有基础判断,版面的安排,发头条还是次条,会依据稿子的重要性、体量、时效性等要素进行考虑。记者自己也会有判断,如果是比较一般的稿子,头条次条是无所谓的;如果是很用心写的大稿,正常都会放在头条位置,也不用争。


Ps:有记者或编辑对版位排布提出意见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不要把什么都往宫斗剧的方向想哦!


不过,版面位置对稿子的传播效果的确会有影响,流量会有明显的断层,而流量又和稿费、评奖等直接挂钩,所以也确实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资源。


2023年了,谁还在搞电子刊


《以爱为营》播出后,女主郑书意对电子刊的执着一度让话题“电子刊颠婆”冲上热搜,甚至连女主的新年愿望都是“成功升级电子刊”。女主为什么执意要发展电子刊?现实里,电子刊对财经媒体真有这么重要吗?


电子杂志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BBS热潮中。费力克于1985年发行了自己的电子杂志,该杂志每期都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文章,更近似于我们的纸质杂志的模式。“电子杂志”通常是指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


我国的财经媒体大多诞生于纸媒或者直接借助互联网各类平台创建。


在资深编辑余某看来,影视剧《以爱为营》中,财经杂志《财经界》要重点发展的电子刊指的是纸媒向互联网转型初期的一种产品形态,出版周期和排版方式仍然是纸媒时代的思路,只不过把纸换成了PDF或者更高级一点的电子形式。


除了形式老旧,这种过渡产品的另一大问题是它非常依赖媒体自有的网站或APP。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流量平台崛起后,电子刊很快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当然,我估计《以爱为营》的编剧在写‘电子刊’这个词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余某说道。


财经媒体的底线是什么?


《新闻女王》中徐晓薇的妹妹在警方抓捕失足少女时,被新闻无人机追拍,慌不择路,被驶来的车撞到导致死亡,而当时故意让无人机紧紧追拍的女主播许诗晴则因此而饱受争议。


剧中张家妍用一段拍摄到的新闻素材视频做利益交换,为了上位,违背自己做新闻的初心,故意隐瞒富二代杀人的事实,甚至为了帮助富二代脱罪,在新闻播报中做出被害者醉驾的错误引导。这一剧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许多对于新闻伦理、新闻底线的讨论。


一直以来,互联网上对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也有许多争论,那么对于财经媒体来说,应该坚持的新闻底线是什么?


实际上,对于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来说,首要的目标就是新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在财经新闻中也一样,尤其是牵涉到资本市场的内容,要诚实公正和克制。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财经记者在保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增量。财经记者尤其跟“钱”打交道比较多,所以要避免利益相关的选题。许多财经媒体都禁止记者炒股,或至少是禁止买卖和自己的报道相关的股票。


而在《新闻女王》中,在权斗中,记者通过报道广告商对手黑料而获取赞助和经济利益,亦或是为了利益交换掩盖新闻事实,这些行为都是在踩着新闻红线跳舞。


到底什么是新闻的极致?


“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新闻的极致。”


这句台词成就了《新闻女王》中女主文慧心到达现场、抢时效、抢增量、求真相的新闻人形象。


报道真相、呈现事实,这是记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作为财经记者,我们可能很少会面对极端危险的新闻现场,但去往一线,挖掘增量,与时间赛跑,是对于这份职业的要求。余某表示,“像剧里那种在灾难现场强行出风头的行为绝对不是做新闻。”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女王》这个剧名就不专业,做新闻的老想着当王,就很可能喧宾夺主,把自己变成新闻主角。


对于到底什么是新闻的“极致”,我们与多位资深记者、编辑进行了探讨,大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现场”,让不在现场的人尽可能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是一种极致;


“多1%的事实”, 尽可能穷尽有价值的增量信息、提供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视角,是一种极致;


“跑得比别人快”,新闻的第一性永远是“快”,比别人快5分钟,就可能多一个量级的传播度,是一种极致;


“更专业”,把专业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图像表述出来,让更多人看懂、理解,是一种极致;


“更正确”,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里尽最大可能还原真相,也是一种极致。


……


那个调查报道推动政策改革、人物报道让电影导演称道不已、特稿写作感动无数人的新闻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这个时代中,依然尊重新闻、坚持底线,兢兢业业核实每条信息,对每篇报道尽心尽力的记者,其存在的本身也是一种极致。


无论是备受诟病的偶像剧《以爱为营》,还是可圈可点的宫斗剧《新闻女王》,事实上都缺乏对新闻行业的真正理解。狗血、冲突性的剧情,无疑消解了记者这个职业的严肃性,又继续加重了外界的刻板印象。


悲哀的是,话语权掌握在编剧手里,记者却似乎没有了发声的权利。


(感谢余某、吴某某、辛某某、杨某某、顾某某对本文的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 (ID:Banshu-Caijing),作者:胡苗、李莹、王莘莘、罗艾敏,编辑:余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