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20 12:28
沟通不畅的原因,可能是太多情绪宣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原文标题:《大家都学会把下半句吞回去,世界早就清静了》,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上,都有许多人慨叹沟通不畅。我一向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因为我深知,在各种基本概念都完全被混淆、逻辑永远被无视的状态下,大多数讨论都会陷入鸡同鸭讲。常识和逻辑的匮乏,不是一部分人的事,也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这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


不过旁观者清,作为写作者,观察力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据我常年观察所得,如果不讨论那些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些有点门槛、需要越辩越明的话题(当然,有太多人张嘴就来,把辩论变成胡搅蛮缠),单纯是生活琐事,如果大家都能学会把下半句吞回去,世界早就清静了。


所谓“把下半句吞回去”,不是指说话只说一半,话还是要说完整,但据我观察,现实中绝大多数人说话,都只有前面那一句或者几句有真正价值,之后的话只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制造和激化矛盾。


这是因为往往只有前面那一句和几句是在陈述事实,之后的就是情绪宣泄。


比如一家人晚饭后,一个洗碗一个擦碗,擦碗的擦着擦着,发现有个碗没洗干净,说一句“咦,这个碗没洗干净,你再洗一下”,这就没事,因为是陈述事实。但如果你接着开始情绪宣泄,来一句“你整天都这样,做事情能不能利落点”,可能就会激起对方不满,反问一句“我哪有整天都这样?就这么一次两次,干嘛上纲上线?”


我有时面对孩子时,也会冲口而出,说出类似的话。比如看到孩子东西杂乱,本来说一句“你把那个收拾一下,太乱了”,陈述事实、提出要求,就可到此为止,但后面又跟着情绪宣泄:“你总是这么乱七八糟,没有条理,以后怎么办!”


说完这种话,我心里是后悔的,因为这是我小时候最厌恶的话语模式。我能接受对事实的陈述,但讨厌那些夸大和歪曲,更讨厌随之而来的上纲上线。


假设孩子有一次贪玩没做作业,大人当然可以批评,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应该今日事今日毕,应该把功课完成再去做其他事情。但如果在事实陈述之后,来一句“你每次都这样,像什么话”,孩子就未必认同,因为可能贪玩不做作业只是这一次,或者是少数几次,“每次”这个指控失实歪曲,是对过往努力的抹杀,也会因为不尊重而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如果再来一句“你这样下去就彻底完了,以后上大街要饭都要不到”,这种粗暴的上纲上线更是会制造冲突。


还有一种情况,你发现孩子犯了错,继而指出,这是你在陈述事实。但孩子说并非如此,结果你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那就要尊重孩子提出的事实,一句“对不起”就能让误会消除。但如果你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继续指手画脚,以情绪宣泄,说出“我说错了又怎么样?你要学着接受别人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算我说错了也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懂得父母的心?”那我不客气说一句,你作为父母的所有光环和尊严,在孩子那里都破碎了,他不会对你再有任何尊重,因为谁也不会尊重一个蛮不讲理的人。


总有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听劝,不能接受不同意见,但却忽视了自身的问题。他们往往不明白,孩子在乎的不是你说的道理对不对,而是在于你的出发点是否基于事实,你是否先搞清楚了事实真相再去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否在言语中一直尊重事实,没有被情绪带偏?那些埋怨自己没有权威的父母,往往也忽视了一点:自己之所以在孩子面前毫无权威,正是因为不注重事实,继而在言语中掺杂了太多情绪。


中国人有个难解的宿命,就是小时候最厌恶的话语体系,往往是自己唯一学到的东西。父母不懂如何爱,自己也不懂,父母不懂如何沟通,自己也不懂。年少时希望长大后避免这个避免那个,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活成了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样子。


我认为,人在面对批评时要能虚心接受,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对方应该实事求是,不应歪曲事实,继而上纲上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种被批评者的自我要求,但不意味着批评者就可以胡搅蛮缠、胡说八道和上纲上线。


总有人觉得“每次都如何如何”“你就是怎样怎样”只是一种话语习惯,并不是真的指控,谁说话也不能这么仔细。其实,话语习惯背后恰恰就是逻辑缺失,还有对事实的忽略。正是因为没有逻辑,长期习惯“抛开事实不谈”,才会这样说话,才会制造和激化矛盾。


从这一点来说,真正的尊重不是忍耐、不是憋着不说,而是基于事实去说话。但在现实中,许多人曲解了“尊重”,因为始终无法基于事实说话,掺杂过多情绪,造成沟通不畅,继而又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非常委屈无奈地表示尊重,从此憋着不说。这种局面当然是可笑的,但所有当事人都是逻辑缺失的受害者。


如果能分清事实和情绪,把属于事实的前半句说出来,把属于情绪的后半句吞回去,那沟通就会畅顺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