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22 16:26

工作离家近,真的只是梦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城论道丨洞见城市交通 (ID:zhichenglundao),作者:刘二见、郭继孚、缐凯,编辑:刘奕彤,审定:郭继孚,原文标题:《椒盐新观丨职住平衡只是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职住平衡的概念和现实情况,揭示了职住分离的问题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存在。通过分析职住比、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发现大城市和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职住平衡更难实现。文章提出了改善职住分离状况的措施。

• 💡 职住平衡只是梦想?本文探讨了职住平衡的概念和现实情况。

• 💡 职住分离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分析国际大都市和我国主要城市的数据,揭示了职住分离的典型特征。

• 💡 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占比越高,职住平衡越难实现。文章分析了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职住平衡的影响。

“职住平衡”不仅是规划师的理想,更是百姓内心深处的期盼。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这美好的愿景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世界大城市CBD通常占据城市的中央位置,职住分离十分突出。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职住能否达到平衡?职住平衡只是梦吗?


平衡,美好的梦想


“钱多事少离家近”是每个打工人的梦想,其中的“离家近”是指短的通勤距离,反映了人们对于舒适、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从我国古代采用的“店住合一”模式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大院,都是旨在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使店员或职工能够实现近距离通勤。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工作和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通勤时间也相应延长。以纽约的曼哈顿金融区和东京的大丸有(大手町、丸之内、有乐町)地区为例,这些地区都是上班族的繁忙聚集地,然而大部分工作者的居住地并非在此,而是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每天饱受早晚高峰长途奔袭之苦。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规划者开始审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职住平衡”的概念应运而生。


概念解释:职住平衡


其基本内涵是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即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状态,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出行距离和时间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现如今,职住平衡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多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中纷纷提及促进职住平衡,强调“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动职住平衡发展”,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实施。


失衡,凌乱的现实


尽管规划者们构想了职住平衡的美好愿景,然而实际上城市中职住分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伦敦、巴黎、东京和洛杉矶等国际大都市,都展现出了职住分离的典型特征。


在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中,尽管规划者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城市结构,但金融和商业活动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


  • 例如,伦敦金融城和巴黎的拉德芳斯区域分别是这两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居住区则相对分散,主要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边缘地带。


  • 东京作为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商业中心集中分布在“都心3区”(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而居住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区域,通勤时间和成本依然是居民关注的问题。


  • 再如洛杉矶,作为美国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其居住区、商业区和就业区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居民在日常出行中更多地依赖私家车,构成了典型的职住分离现象。


  • 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也面临着职住分离的挑战。《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近三年内,全国45个主要城市5km内短距离通勤比例持续下降,超过90%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增加,超过70%的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比例增加。2022年超大城市平均通勤出行距离为9.6km,特大城市为8.6km,I型大城市为7.8km。


这一数字凸显了职住平衡问题在一些大城市中的严重性,职住分离现象十分严峻。


各个城市通勤出行距离


平不平衡,和什么有关?


通过深入分析全国60个城市的时空大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试图从职住比、城市规模及产业结构三方面来讨论与职住平衡的相关性。


1. 职住比合理,职住未必平衡


职住比是指城市某区域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住人口数量的比值,通常用于评价区域职住平衡状态。


我们以上海、北京为例,从街道尺度分析了两个城市职住比与通勤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职住比与通勤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从数值上看,尽管一些街道的职住比达到了平衡,但是通勤距离依然较长,并且距离值差异较大。


通勤出行距离与职住比的关系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表面上,某些地区职住比显示相对平衡,但实际上住在这里的人可能并不在本地工作,反之亦然。更深层次来看,某一地区就业岗位和居住的匹配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居住区与就业区的发展并不同步,特别是对于产业发展,从建成到成熟往往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2. 城市规模越大,职住平衡越难实现


大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就业岗位和丰富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市空间尺度扩大,居民的出行半径也随之增大。全国60个城市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越大,通勤距离越长,职住越不平衡。


通勤出行距离与人口规模、建成面积的关系


3. 三产占比越高,职住平衡越难实现


在产业比例方面,第三产业占比越高,通勤距离越长,职住越不平衡。以北京、上海、深圳、东莞为例,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规模相近,但由于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北京的通勤距离大于上海。类似地,对于深圳和东莞,尽管两城市的人口规模相近,但深圳的第三产业占比高于东莞,通勤距离更长。


通勤出行距离与产业的关系


对一个城市内部而言,我们发现第二产业分布区域的通勤距离相对较短,第三产业分布区域的通勤距离较长。


以北京为例,亦庄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中关村和CBD(中央商务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从下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亦庄地区的通勤圈集中在区域周边;中关村和CBD的通勤圈分布范围更广,遍布整个市区。


北京市部分街道通勤圈出行范围


类似地,上海市张堰镇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徐家汇和陆家嘴的产业分布主要为第三产业。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张堰镇的通勤圈主要集中在周边范围内;与之相对应,徐家汇和陆家嘴等核心区的通勤圈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涵盖了更广阔的区域。


上海市部分街道通勤圈出行范围


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主要以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等为主,通常分布在城市周边或专门规划的工业区;而第三产业,主要以金融、商业、商务、信息、科教文卫等为主,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


从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重组是同步实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显著的中心集聚特征。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分布区域往往交通便利、可达性高,但相应的房价和住房成本普遍较高,使得人们不得不在离工作地较远的地方居住,增加了通勤距离。另一方面,在这些服务型产业的集聚地区,人们能够获得更高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愿意为此接受更远的通勤距离。


此外,第三产业存在聚集效应,企业选址通常会考虑协同合作环境、共享性服务配置和专业化的劳动市场,其区位条件和经济环境具有竞争性优势,能够吸引到较高素质人才,吸引半径更大,分布范围更广,因此通勤距离更远。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职住平衡的梦想虽遥远,依然可以通过规划和配套服务,改善职住分离的状况,缩短通勤时间,满足人们对于舒适、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一是提升就业区域的可达性。将高密度岗位的办公用地规划在交通便利的枢纽周边,比如城市核心区或次中心区。这些地区通常配备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大容量的地铁、公交服务等,为员工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勤方式,有助于提升工作生活的便利性。


二是积极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站城融合发展旨在将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地铁站、公交站等)与城市中心区域有机结合,打破以往站与城相互割裂、各行其道的旧局面。站城融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多元化、综合的城市空间,形成多功能的站点区域,包括工作、学习、医疗和购物等服务,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和高效的生活体验。


三是构建城市快速通勤交通系统。针对高峰通勤时段出行时空聚集的特点,整合利用公共交通与道路网络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复合型的快速通勤系统。在优化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公交专用道网络,打造公交快速通勤走廊;在保障路权的前提下优化运行组织,开通大站快车、缩短发车频率,摆脱传统的站站停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轨道市郊线方面,可借鉴国外市郊铁路的先进模式,引入越行线或双复线模式开设快车,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缩短通勤时间。


四是倡导政府积极推动人才社区建设。建议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人才社区,为产业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包括住宅、学校、医院等,让每位居民都能安居乐业。例如,近年来北京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五是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配套住房。鼓励企业在园区内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以使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建设了集办公与居住一体的综合园区。


六是提倡弹性工作制度。推动企业实行弹性工作政策,鼓励企业允许员工远程工作和选择灵活工作时间,为员工提供更多选择和适应性更强的工作环境。同时,鼓励设立小型的共享办公空间,为员工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所,降低通勤压力。


小椒有话说


通过分析城市职住比、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我们发现大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占比越高,职住平衡越难实现。虽然规划者构想了职住平衡的美好愿景,但实际城市中职住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改善这一状况,可通过提高就业岗位可达性、推动站城融合发展、构建城市快速通勤交通系统、推动人才社区建设、鼓励企业提供住房、推行弹性工作等措施,逐步将理念付诸实践,缩短通勤时间,提升出行体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城论道丨洞见城市交通 (ID:zhichenglundao),作者:刘二见、郭继孚、缐凯,编辑:刘奕彤,审定:郭继孚,运营支持: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