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观台(ID:JINGGUANTAICN),作者:付饶、孙玥、谭露露,编辑:刘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去的一周,寒潮侵袭北方。
北京的最低气温持续停留在零下15度左右,白天最高气温也在零下5度左右。
就在上周,小编由于工作原因,从严寒中的北京,来到海南陵水的清水湾。
在这里,感受夏日的阳光、海滩、以及满眼葱郁的绿色,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颇有恍惚之感。
据上个月携程数据显示,今年避寒城市继续受到热捧,搜索热度较2019年增长了两成以上。其中,三亚、海口等城市都出现在人们TOP10避寒城市首选的榜单里。
此外,携程发布的《2024年元旦跨年游旅游洞察报告》显示,截至12月15日,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倍;海南元旦假期订单量同比去年,更是增长了147%。
与此同时,这两年的海南,不光作为旅游目的地爆火,更有不少人将海南看成定居或者旅居的首选地。
32岁的一珈就是其中一员。曾在大厂工作9年、担任资深设计师的她,在今年9月选择裸辞,带娃移居海南。10月起,她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移居生活,开启自己的“第二人生”,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比于之前在大厂严重内耗的忙碌生活,移居海南后的一珈将更多精力放回了家庭。而像一珈这样因为各种原因来海南定居或者旅居的人,并不是少数。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在海南旅居或已经定居的人聊了聊。他们之中,有从东北来海南开烤串店,最后被迫歇业,决定长久居住的移居者;也有不再执着于拼事业,冬季来偶尔享受生活的“候鸟式”旅居者;还有带娃去的宝妈,为了躲避北方严寒、雾霾等恶劣天气,选择在海南小住一段时间。
在受访者中,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是“第二人生”。在这里工作定居的人,说自己现在开启了边工作、边度假的第二人生;养老的人,说自己开启了退休后的第二人生;而“候鸟式”的旅居者,也说自己每年来到海南,就是要享受“第二人生”。
来到海南的人,仿佛都在寻求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在位于北纬18度线的海边,他们开始讲述自己的“第二人生”。
海南开串店打拼10年,决定享受生活
振隆|35岁 前餐饮从业者
我是黑龙江人,2008年在海南买了房,全家搬去海南。2011年,我在当地开了一家东北串店。
定居海南之前,我一直觉得老家的地理位置太偏僻,想找一座沿海城市生活,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和海南之间犹豫。2007年,我们来到海南旅游,觉得这里温热的气候很适合居住,同时考虑到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最终选择了海南。
过去海南的旅游淡旺季比现在明显。从10月份到次年5月左右是旺季,淡季就基本没有游客了。串店的营收只能维持员工工资、房费、水电费等开销。
串店每年只有半年的生意可做,忙时累得不行,闲时待得发慌。但毕竟在早期,全海南的东北串店加起来不到50家。同行竞争压力小,所以生意总体还算顺利。
刚来的时候,我把店开在东北人聚集的区域。后来也去过商业中心地带,中途还加盟了一家重庆火锅。我的门店一般屋内面积近200平方米,露天面积也要有五六十平方米。能放下几个桌,营造出大排档的氛围。
东北烧烤,除了海南本地人不吃,大家的反馈都觉得不错。食客中大部分都是东北人,还有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的游客。串店做到后期,虽然旅游淡季的客流量越来越大,但由于做餐饮门槛太低,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现在海南的烧烤店遍地都是,走几步路就有一家,数量快赶上东北了。在海南,我们也断断续续做了10年餐饮,这两年决定暂时歇一下,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
虽然海南的消费水准挺高,但被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包围,空气质量好,气温还暖和,也觉得值当了。
决定不拼工作,开始候鸟式半定居
雯静|42岁 自主创业
从零几年起,我经常会去海南的亚龙湾、海棠湾旅游或参加活动,对这边算是比较熟悉。2016年,朋友给我介绍了清水湾。第一次来,我就爱上了这里,当年就买了房。
我本来想着自己年龄还不大,应该再努努力,拼搏一下事业。转折点是前几年,我因种种原因滞留在海南,那段时间里,我渐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转变了心态,觉得应该享受这种“候鸟”的生活。
我一般每年11月会飞过来待半年,来年4月再飞回北方。清水湾算是一个季节性的“第二故乡”。
海湾的自然风光真的非常美,而且更适于居住。以前我们要想吃好一点,都得跑去海棠湾那边。现在陵水建起了连锁美食城,玩的地方也有全海南最大的出海游艇俱乐部,生活配套设施也非常全面。不用出湾,吃喝玩乐全都可以搞定。
我们社区还成立了40多个社群,包括硬地网球、沙滩网球、瑜伽、太极、舞蹈、飞盘,戏剧社、文学社等等。我一般早上会从自由灯塔跑步大概5公里,到龙头岭拍拍海景,再沿着海边跑回来。午休过后,和小伙伴们约着去打硬地网球或是沙滩网球,娱乐方式多种多样。
我已经召唤了很多朋友过来,因为这里特别适合好友们一起扎堆生活。在我们北方大雪纷飞的时候,我给北方的朋友发海南的照片,直感慨“冰火两重天”。虽然我也很多年没有见过北方的大雪,很想念,但确实太冷了,还是海南更宜居。
工作是第一人生,清水湾是第二人生
金宇| 47岁 总监
我跟先生在海南陵水住的时候,经常早上6点钟之前,开车去猴岛逛海鲜集市。
渔民们每天清晨出海归来,在岸边摆上几张网、几个篮子。当天收获了什么,就卖给客人什么,便宜又新鲜。
然后我们会去小渔村转转,买点新鲜蔬菜和当地人做的土特产,回家自己加工成一顿饭菜——这是城市里体验不到的慢生活和烟火气。
回想十多年前,冬天的雾霾严重到看不见马路对面的人。我的小孩当时4岁,一到冬天就会犯呼吸道疾病,我工作又很忙,经常顾不到。
有天跟孩子视频通话,看到他状态蔫儿得不行,我心里特别难受,火速让同事带着他坐飞机来到陵水。孩子身体差,也就是畏寒,即使在热得冒汗的清水湾,也没敢脱下羽绒服。
孩子身体差,花了三天时间才从羽绒服换成短袖T恤,而后在三亚撒了欢的玩了半个月。至此以后,只要在冬天有假期,我就会带着儿子去清水湾,给儿子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也给自己从高压环境中脱离的机会。
在我看来,陵水的生活是一种丰俭由人的选择。它能承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不同场景和不同心态下的生活需求。既可以感受到城市的便捷,又环抱着小镇的生活氛围。
正因如此,我在陵水选房的时候,首先排除了中心地段的楼盘。因为来这里,就是想逃离城市的喧嚣。
为躲北方寒冬,在文昌安了第二个家
安琪 | 42岁 全职妈妈
今年冬天,北京格外冷。
往年这个时候,最低气温可能只有零下十度左右,今年却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在接连下了几场雪以后,北京的空气又干又冷。
这种气候下,每天早上还要叫醒2个孩子起床、做早餐,天还摸黑就要开车送孩子去上学。别说孩子受不了,现在作为家长也挺崩溃。尤其这两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着两个孩子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还是冻得哆哆嗦嗦,小脸吹通红,上车好一会才能缓过来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带着家里人飞去海南猫冬。
说起来,我们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北京安了家。那会儿考虑到孩子未来的上学问题,而北京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当不错,所以也从没想过去别的地方。
2018年左右,两个孩子分别5岁和7岁的时候,全家第一次来了海南。当时孩子比较小,而且从小一直在北京长大, 也没怎么看过海,从海口机场下了飞机就一直嚷嚷着看海。第二天一早,吃过饭后就带孩子们独享了一整片玻璃海,傍晚就陪他们在沙滩上玩沙子,挖贝壳。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也让我们萌生了在那边买房过冬的想法。
实际上,文昌的旅游开发远不及三亚、海口这些热门旅游地点火爆,但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样,看中了这儿的环境和气候。文昌的冬天平均有20来度,最冷的时候是春节前一两个礼拜,但是再怎么冷也不会降到10度以下,待起来很舒服。
综合考虑,我们最后选择在文昌安了第二个家。
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没机会回文昌那边。不过就今年的情况来看,比起在北京费劲心思买羽绒服御寒、预防流感这些措施,我宁可去海南过冬,起码气候暖和,空气也清新。
“琼漂”房产销售,痛并快乐着
甘田|28岁 房产销售
最近,海南陵水的业主们开始回来过冬,街上车子明显多了起来。
去年10月份开始,陵水的外地人群消费呈“报复性”增长,来旅游和买房的人都挺多,售楼处一度“人满为患”。
今年淄博市靠烧烤把旅游炒得很热,而陵水旅游最大的吸引点,还是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陵水跟三亚处在同一纬度,气候比较好,不潮湿,所以这个区域的地理特性,跟房产价值都是挂钩的。今年10月末开始,陵水的楼市也在慢慢回暖。
在这边常住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有的会带娃。年轻人通常只有春节的时候过来跟家人团聚,都是候鸟。
我2017年从黑龙江来到陵水,一直从事房地产销售。来这边主要是因为老家太冷了,也没有好的工作机会。
刚来海南的时候,东北三省的买房客户最多,现在则是全国各地都多,比如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川渝地区等等。业主除自住以外,也会把房子用来投资,通常会交给中介帮忙出租。在当地,做中介的都得有几万人。
现在各个行业都很内卷,房产销售行业尤其卷。虽然干这行工作压力大,但我做了6年多销售,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跟很多客户处成了朋友。
有的业主在成交过程中问题很多,但成交之后,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很深。业主对我们销售都挺好,有时会给我们寄一些特产;海南应季的特色水果,我们也会给他们寄过去。有的业主真的是能维护好多年的关系,他们也会介绍很多想买房的朋友给我。
来看房的客户,不只是高净值人群。
前几天,我接待了一对北方的小两口。他俩的收入不是特别高,在我们楼盘附近租了套两居室,也希望每年能来自己的小屋度个假。因为他们对海南的购房政策不太了解,以为可以按揭,手头预算就100万左右,所以最后只是简单了解一下楼盘。
像他们这种年轻人,也会有在海南买套房子的想法,我还挺受触动的。
*文中振隆、雯静、金宇、安琪、甘田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观台(ID:JINGGUANTAICN),作者:付饶、孙玥、谭露露,编辑:刘狄,内文配图来源于镜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