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危机的到来不过是微金融概念出现几年之后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向一位穷人(几乎永远是女性)发放一笔小额贷款,这样她就能开始创业、摆脱贫困——这种做法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称赞,被认为是处理贫困这一棘手问题的有力解决方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曾宣布 2005 年是“国际微信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crocredit)”。转年,穆罕默德·尤纳斯(Muhammad Yunus)和他本人在孟加拉国(Bangladesh)创办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因为在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方面富有先进性的工作,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数十篇学术文章的观点看起来都在支持着这个第三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世界银行资助研究的一份重要分析报告声称,微信贷降低了孟加拉国的贫困程度,其中一名研究员之后更是预测每年乡村银行的贷款人中有 5% 会脱离贫困。
但好景不长,之后不久,一些有关微贷款的残酷现实问题开始出现。许多研究结果意在表明,更高收益与更高借贷之间存在一种相关性,这一点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不仅如此,一次深入研究调查显示,贫困社区并没有因为引入微借贷的而发生太大的变化。2005 年非盈利组织国家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开始针对 52 个随机选择的印度贫困地区做生活质量数据监测,这些地区都配有新设立的微借贷网点。接着又选取了 52 个条件相似的贫困地区,只是没有微借贷服务。三年之后,在实施微金融的地区,诸如家庭支出等方面贫困指标上,数据的下限并没有变化。在微金融被经常授予功劳的经济发展方面,比如健康、教育或女性权益等等,也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