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27 18:32
西伯利亚,不止“定义”了何谓寒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作者:石晓非,编辑:云舞空城,图片:张钊海,设计:汉青,地图:郑艺,审校:李楚阳、王逻辑、向不像、唐文俊,原文标题:《西伯利亚来了,退!退!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西伯利亚的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探讨了西伯利亚作为一个巨人般存在的影响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永冻土融化问题。

• 💪 西伯利亚是亚洲最大的平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景观。

• 🌋 西伯利亚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地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 🌡️ 西伯利亚的永冻土正在解冻,引发地表塌陷、水坑形成和碳排放等问题,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

就在两周前,“过山车”式的寒潮降温,让我国大部地区一秒“速冻”,凛冽的寒风与漫天的大雪笼罩着大地。


(请横屏观看,寒潮下的北京CBD,摄影师@龙世杰)


而每当这个时候,一个熟悉的名字便会在耳边回响——西伯利亚,一个可以“定义”寒冷的地方


但真正的西伯利亚却远不止于此,放眼整个地球,它恰似巨人一般安静的坐卧在北境,而寒冷也只是其强大威力中最小的一个。


(冬季的西伯利亚秋明州普尔河,摄影师@陈剑峰)


因为曾经的它,不仅可以毁天灭地,重塑地球,更可以扭转乾坤,改变人类历史。


所以,西伯利亚究竟是什么样的?


沉睡的巨人‍‍


想要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伯利亚,可谓易如反掌。


在亚洲的北部、俄罗斯的中东部,一块南北相距3500千米,东西横跨6个时区的大地赫然醒目。


(西伯利亚位置及地形图,广义上的西伯利亚指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的全部地区,但由于东部靠近海洋,自然地理与内陆不同,因此本文选取下图区域为西伯利亚的范围,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从高空俯瞰‍‍,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切尔斯基等山地地区,自西向东,依次排布,犹如巨人一般,坐卧于地球之上。


其中,西西伯利亚平原以超2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拿下了亚洲最大平原的称号,相当于我国所有平原面积之和的两倍。


而西伯利亚的中部与东部,则被广阔的高原与高大的山脉所占据,犹如巨人的脊背一般,坚硬宽广。


(切尔斯基山脉与因迪吉尔卡河,摄影师@陈剑峰)


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且距离北冰洋较近,每年凛冽的寒风从北极呼啸而至,西伯利亚俨然化身成了一个“ 大冷库”。其高效的制冷能力,足以让河流“凝固”长达半年。


将湖泊“封印”,犹如极地将土壤冻结,形成百余米厚的冻土层。


但更为独特的是,纬度比北冰洋更低的西伯利亚因缺少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冬季反而更冷,而当冷空气被高山环绕,长期停滞,不断堆积,更诞生出了北半球最冷酷的地方——奥伊米亚康与上扬斯克,最低温可达到-71.2℃。


在这里,过于寒冷干燥的空气,不仅会使呼吸时鼻子刺痛,更可以穿过呼吸道直达双肺。


此时的西伯利亚,一片沉寂,动物们开始冬眠,人们也选择呆在室内,北极圈内部分地区,更是进入了24小时的黑夜笼罩。


(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极夜与极光,摄影师@苏铁)


大地似乎陷入了沉睡。


但即使在睡梦中,它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每年,大规模的冷空气在这里不断下沉聚集,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并向外辐射,侵入亚洲其他地区,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冬季风”。而当其在特定的天气下迅速加强时,则带来了寒潮等灾害。


于是,冷空气犹如巨人冰冷的呼吸一般,在强弱间不断循环,影响着半个亚洲。


但你是否想过,如果在睡梦中,这个巨人都足以牵动十几亿人的生活,那有一天它醒来了呢?


第一次被唤醒:大地的召唤


事实上,它的确苏醒过。


2.5亿年前,它第一次醒来时,地球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


数百年前,它第二次醒来时,俄国以及人类历史被重新书写。


而在不久的将来,它将第三次醒来,也注定是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想要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需要把目光移向中西伯利亚高原。在中部,一个相当于整个广西面积的高原坐落其间,这里的山岭异常平整,如巨大的阶梯般推涌至天边,这就是中西伯利亚的至高点普托拉纳高原。


其间,众多的湖泊与瀑布星罗棋布,再加上数十条深邃的峡谷,共同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北极风光。


但当我们更加靠近便会发现,在这片安宁祥和之下,却是曾经带来死亡的存在——玄武岩。


这些玄武岩,是一次大规模岩浆喷发的遗迹。


不止如此,放眼整个西伯利亚,百余平方公里的地面之下都有它们的踪影,而这也成为了西伯利亚第一次苏醒的关键证据。


(西伯利亚及全球大陆溢流玄武岩分布图,大陆溢流玄武岩是与大陆裂谷伴生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一类玄武岩,大都认为其形成与地幔柱有密切的关系,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距今2.5亿年之前,西伯利亚作为一块稳定且坚硬的陆地板块,安静的坐落在北极附近。但随后,来自地幔深处的强大力量引起超大规模的岩浆聚集、上涌,最终直接拱裂上层地壳,喷薄而出,超级火山由此诞生。


(请横屏观看,西伯利亚大陆溢流玄武岩喷发过程及其影响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这场大规模的喷发断断续续持续了数十至百万年,岩浆覆盖在地面之上,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千米,最大厚度可达3500米。


与此同时,无数重金属烟尘、火山灰还有相当于如今年排放量数千倍的二氧化碳和大规模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圈。于是,无休无止的酸雨与漫溢的有毒气体统治大地,从此,全球的气候及环境格局彻底改变。


大批的生物开始死亡,而即使在喷发间隙,抓住机会得以复苏的动植物,也很快会在下一场喷发中再次覆灭。


于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到来了,超过70%的陆生脊椎动物、9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


历史被永远地定格在了这一刻。自此,地球历史纪元二叠纪彻底画上了句号。


(请横屏观看,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演化及五次大灭绝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这场浩劫对地球的生态圈的摧毁,直至百万年后才逐渐恢复。


这场毁天灭地的巨人苏醒,注定不凡。由此,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第一次唤醒了巨人,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它依旧继续沉睡。而接下来,它的第二次苏醒又会发生什么呢?


第二次被唤醒:人类的开拓


这次的主角不再来自大地之下,而是人类。


不过,在开始这段故事之前,我们需要更加熟悉这片大地。


春季大量融化的积雪与夏季部分冻土的解冻使得西伯利亚的土壤拥有充足的水分,再加上气温低,蒸发量小以及冻土广布,难以下渗,这里的地表淡水资源比我们想象中要大的多。


成千上万条大大小小的河流铺满大地,如果将它们拉成一线,其长度则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两倍。


(请横屏观看,西伯利亚水系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而在南部的贝加尔湖,更是聚集了全球已解冻地表淡水的1/5,可相当于中国所有湖泊之和的33倍。


(贝加尔湖,图片来源@NASA)


因此,西伯利亚并不是荒芜的代名词。在北极的冻原与南部的草原之间,一条宽1300千米,东西延伸数千千米的森林带横亘其间,它们由落叶松、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这就是著名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带。


(西伯利亚泰加林分布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棕熊、驼鹿、狼獾、猞猁等数百种野生动物在丛林间自在徜徉。


此外,广阔的草原与沼泽也是这里的常客,它们或单独成群,或与森林融合,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景观层次。


丰富的植被及牧草资源吸引了部分人们在此定居,在古代,西伯利亚的南部是突厥人、蒙古人等众多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虽然世代居住于此‍‍‍‍,但他们对脚下的这片大地仍然知之甚少。


直到16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也拉开了西伯利亚第二次苏醒的大幕‍‍‍‍。


在随后的百年间,俄国军队越过乌拉尔山,逐渐向西伯利亚扩张。


(请横屏观看,1462-1689年俄国扩张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人口迁移‍‍,交通与城市的建设。但此时的俄国并不知道的是,醒来的西伯利亚不仅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土地‍‍‍‍,更是凭借巨量的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将其直接送上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宝座 。


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借助铁路大力开发西伯利亚,三个五年计划之后,西伯利亚的重工业已经占据全苏联的一半以上。


二战时期,西伯利亚‍‍‍‍‍更是将自己的威力发挥到了最大,在西部工业区沦陷的情况下,数百个企业紧急迁入,使其成为了苏联稳定的大后方。


(请横屏观看,二战时苏联西部工业区撤离至东部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而更为突出的是,在1943年,全苏联1/3的生铁、1/4的钢、50%的煤炭和焦炭均来自西伯利亚,其生产的优质金属总量也超越纳粹德国,西伯利亚也因此向敌人发出了致命的一击,为苏联的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时期西伯利亚军工厂照片,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冷战时期,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大型油气产区的发现,更使苏联一举成为了世界天然气储量之最,再加上巨量的石油、矿产储藏,从此开启了世界超级大国的道路。


虽然最终苏联解体,但西伯利亚也正式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现如今,它更是包揽了欧洲70%的天然气管道进口总量。


由此,这个巨人的第二次苏醒彻底改变了俄国的历史进程,更牢牢牵动着国际能源的经济命脉。


而接下来,迎接它的是第三次苏醒。


第三次被唤醒:解冻的大地


在西伯利亚的东部,一个长达1千米的巨坑出现在山坡之上,从高空俯瞰,犹如巨型甲虫一般,这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永冻土崩塌区,而这也成为了西伯利亚第三次苏醒的标志性象征。


(巴塔盖卡冻土融化坑,图片来源@NASA,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较高纬度所带来的低温,使得西伯利亚中北部的土壤温度,常年低于零摄氏度。于是,大量的水份在岩石和土壤中冻结成为冻土。


(西伯利亚冻土分布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它们或因水冻结后体积膨胀,将大地隆起成一座座小丘。


(加拿大冻胀丘,此处仅作示意,摄影师@Kristian Binder)


亦或将下渗的流水冻结,如一把把冰锥般插入大地,并将地表改变成网格状。


在北冰洋沿岸,每年只有两个月的均温在0℃以上,连绵的冻土沿平原铺展开来,其上附着着苔藓和地衣,从高空俯瞰,犹如由浅绿色和褐色拼凑而成的地毯一般,广袤无边。


如果凑巧,还可看见北极狐漫步海边,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里气候严寒,微生物并不活跃,大量的枯枝败叶被埋藏在土壤中,来不及接受分解并不断聚集。据统计,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中,至少储存了5000亿吨的碳,有效控制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但不幸的是,现如今,日益攀升的气温使大量的冻土开始融化,沉睡的巨人正在苏醒,而醒来的它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大地,大面积的地表或因下层冻土融化失去支撑‍‍‍,而下陷积水成为了星罗棋布的水坑与湖泊,或因解冻的冻土中的水份蒸发殆尽,土壤变干,引发森林大火。


而在城市内部,道路的扭曲与断裂、管道的损坏,地基的弱化所导致的房屋倒塌更是屡见不鲜。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1500亿卢布,相当于38~116亿人民币。


此外‍‍‍‍‍‍‍,在冻土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微生物更加活跃,从而更快速的分解土壤中的碳,并通过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进行释放。


据估算,至本世纪中叶,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内,超过2000万吨的甲烷气体,将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加剧‍‍‍‍‍‍‍‍‍‍‍‍‍‍。至此,虽然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推测,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究竟会怎样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冻土彻底解冻,西伯利亚再次苏醒,对于俄罗斯与北亚,甚至对于全人类而言,必然是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尾声


这就是西伯利亚。


在我们的印象中,它是寒冷与荒芜的代名词。极端的低温、无边的旷野,是最独特的存在。


(贝加尔湖冰面上行驶的车辆,摄影师@李珩)


但真正的它又不止于寒冷,斑斓的森林、活泼的动物同样在这里流连忘返。


在亿万年的时光里,它如巨人般安静地沉睡在大地之上,但每次醒来,总会惊天动地。


于地球而言,它曾经毁天灭地,生灵涂炭。于人类而言,它曾经改变历史,扭转乾坤。于未来而言,它更可以改变北亚,影响气候。


它的前两次苏醒或好或坏,均已成定局。而现如今,日益攀升的气温正在第三次唤醒他。只是这次,我们真的要让它苏醒吗?


(请横屏观看,叶尼塞河,摄影师@滕洪亮)


参考文献:

[1](苏联)H·N·米哈伊洛夫. 西伯利亚自然地理概述[M]. 商务印书馆, 1958.

[2]张庆辉. 西伯利亚资源地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夏林圻,徐学义,李向民等.亚洲3个大火成岩省(峨眉山、西伯利亚、德干)对比研究[J].西北地质,2012,45(02):1-26.

[4]Anisimov O , Zimov S .Thawing permafrost and methane emission in Siberia: Synthesis of observations,reanalysis,andpredictivemodeling[J].Abio,2021,50(11):20502059.

[5]朱闯.苏联时期西伯利亚工业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3.

[6]Cressey G B. Siberian Resources for Soviet Warfare[J]. Science,1942, 95(2463): 264-266.

[7]Ponomarev E , Yakimov N , Ponomareva T ,et al.Current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Wildfires in Siberia[J].Atmosphere, 2021, 12(5):559.

[8]张招崇,朱江,程志国等.大火成岩省的类型、成因及其地球系统意义[J].地质学报,2022,96(12):4057-4090.

[9]王文瑞.西伯利亚贸易活动研究(1894-1917)[D].黑龙江大学,2016.

[10]朱江,张招崇.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关系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3,59(01):137-14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作者:石晓非,编辑:云舞空城,图片:张钊海,设计:汉青,地图:郑艺,审校:李楚阳、王逻辑、向不像、唐文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