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1-08 11:24
慢行,“拖油瓶”还是“新风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城论道丨洞见城市交通 (ID:zhichenglundao),作者:王晴、郭继孚、刘奕彤‍‍‍,编辑:王婷、刘奕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慢行交通在城市中的意义和价值。尽管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但慢行交通对于短距离出行、节能减排和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慢行交通改造案例也证明了慢行可以提升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 ✨ 慢行是短距离出行的高效快捷方式,尤其适用于城市中占比超过一半的5km以内的出行。

• 🌿 慢行交通是最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能够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 🚶 慢行交通对健康有益,能够减少慢性病风险、改善心肺功能,并成为人们休闲、健身和社交的方式。

城镇化不但加快了人口数量的聚集,也加快了人们的脚步和生活节奏。“快”似乎成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和目标价值;“慢”则似乎成为一种前现代和落后的表现。大家对于慢行交通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步行、骑车是对快节奏生活的调和,而且对个人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但也有人认为,慢行是一种“落后”的方式,拖了城市高效运行的“后腿”。


慢行交通,对于城市以及人们来说到底有没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本篇文章将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慢行”。


一、慢行,既不慢,也不“落后”


慢行,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我国曾也是“自行车王国”,路上的“骑行大军”非常壮观。1949~1985年的36年间,市民以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1986年,北京的自行车出行比例高达50.3%,机动化出行比例为32.7%,其中小汽车仅占5%。在通勤高峰期,道路上自行车的数量庞大。


1986年北京市出行结构


但随着机动化进程发展,小汽车数量激增,“车本位”的思想,让我们逐渐忽视了慢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一路下滑,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在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和隐患,出行日益萎缩。虽然在疫情期间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有所回升,但目前的道路交通仍然以机动车为主。


1986~2021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科技高速进步的未来,慢行真的“太慢了”、跟不上城市的快节奏了吗?慢行出行真的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1. 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的“效率之王”


5km以内的短距离出行在城市出行中占比超过一半。据统计,即使是在北京这种超大城市,2014年六环内5km以内出行占比也达到了52.9%。而在这些出行中,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占据了主要地位,占比72.9%。


北京六环以内出行距离分布情况(2014年)


六环以内不同距离的出行方式构成(北京,2014年)


其中,有46%的自行车出行者因“方便快捷”的原因选择骑车,因为骑车不仅可以实现“门到门”的出行,更可以在机动车道拥堵的情况下,实现短距离内高效、便捷的出行。


选择自行车出行原因归类(北京,2014年)


慢行也是接驳公共交通的重要交通方式,根据北京第五次居民大调查统计数据,有超过90%的市民到公交站点选择步行,有60%~80%的地铁乘客到站和离开方式为步行。


北京地面公交出行接驳方式构成(2014年)



轨道交通出行接驳方式构成(北京,2014年)


2. 节能减排的“小卫士”


慢行,相较于其他方式来说,是最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根据对不同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统计,步行、自行车作为零碳排的交通方式,比使用燃油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248kg二氧化碳。


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碳排放量(单位:kg/pkm)


慢行出行带来的碳减排成果是十分可观的。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北京的自行车专用路累计使用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次,日均4000~8000人次之间,每人次平均骑行距离为3.8km。根据自行车专用路使用者交通方式转移情况测算,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贡献772t的减排量。


3. 居民健康的“小帮手”


慢行交通不只是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骑行和步行作为休闲、健身、社交的方式。


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骑行等出行方式对健康有着多方面的效益,主要包括减少慢性病风险、改善心肺功能、减肥减脂、促进心理健康等。特别是疫情影响下,健康出行成为出行者关注的重点,居民也将锻炼身体融合到包括出行在内的日常生活中,绿色出行比例有回升趋势。


如今,许多国际城市都已经将慢行交通作为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来推动。


如伦敦在2018年的《伦敦市长交通战略》中提到要以“健康街道战略”为核心,将慢行交通发展、街道活力、高品质公共交通服务融会贯通,全面、系统地提升绿色出行水平,促进社区繁荣发展。伦敦计划到2041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提出市民每日使用步行自行车出行平均时间不少于20分钟,预测在未来25年内减少17亿英镑的政府医保支出,显著降低市民患多种疾病的风险。


《伦敦市长交通战略》中的“健康街道战略”


步行、自行车对于健康的益处


二、慢行,城市魅力与活力的“强心剂”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城市均出现了慢行交通“回归浪潮”,缩减机动车道为行人或骑行者提供活动空间的案例屡见不鲜,道路交通的发展逐渐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视角转变,步行与自行车出行再度兴起,城市的活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1. 纽约时代广场的繁荣


可能很多人都难以相信,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核心区,竟然设置了行人专用空间!2009年,纽约市交通部门对位于城市核心区的纽约时代广场周边区域进行试点改造。划出一段道路禁止车辆通行,只允许步行,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将更多的出行从小汽车引导到步行和公交上。


原先车水马龙、拥挤不堪的时代广场,在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后,不仅实现了小汽车交通流量的改善,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们尽情享受城市“慢生活”的同时,带动了周边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全美商业滑坡的背景下,纽约商业价值整体下降6.5~36.5%,而时代广场的商业繁荣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29%。


纽约时代广场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对比


2. 首尔清溪川的“复活”


清溪川上的高架路原本是连接首尔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1950年代,首尔整治横穿市区、污水横流的河道,清溪川被覆盖填埋,取而代之的是一条50~80m宽的街道。


到了1970年代,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已被覆盖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一条长达6km、双向4车道的汽车专用高架路,每天十余万辆车来往穿梭。


进入21世纪,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清溪川高架桥成为了首尔交通拥堵的“重灾区”,噪声、尾气、扬尘等也随之而来,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003年,在首尔市长李明博的推动下,浩大的清溪川恢复工程启动,主要措施包括拆除高架道路,重新挖掘河道、注水,绿化、美化河岸,兴建多座具有特色的桥梁等,并于2005年9月完工。


自从用河流、公园和一些小路替代高架路以后,交通并没有变得更糟糕,相反有所缓解。目前,清溪川现已成为了贯穿首尔市中心的旅游目的地,大量的游客到这里来参观、游览,市民可以去游憩,可以说是城市交通治理的典范案例。


首尔清溪川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对比


3. 日本桥“重见天空”


日本借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契机,迅速推进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但由于当时征地十分困难,道路建设又迫在眉睫,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选择借助河流上方的空间建设高架道路,由此,日本桥被高速道路所覆盖。


被覆盖的日本桥


进入21世纪,推动日本桥复兴的声音日益增强,日本政府也开始重新思考其在城市中的定位。2006年,日本首相组织专家开始研究“在日本桥恢复天空”的相关对策。直到2016年,日本桥及其周边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特区的都市再生项目。东京都政府抓住了这个机遇,改善日本桥周边景观和环境,推动其改造成一个新的日本桥“城镇”。


日本桥重见“天空”


未来,历史悠久的日本桥上方将没有建筑物覆盖天空,日本桥的景观将得到更新,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的吸引力。


日本桥周边改造后的效果图


国际上一些其他城市也通过将车行道改造为步行街,实现了城市活力的“焕新”:


如:布鲁塞尔将万豪酒店大广场改造为“无车区”,减少了汽车交通,为人们创造了舒适安全的街道环境。这个区域还设置了许多店铺,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


布鲁塞尔“无车区”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对比


如:哥本哈根的第一条步行街——Strøget大街,曾是城市中车辆川流不息的交通主干道,然而,在1962年进行了改造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购物区和步行休闲区,城市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哥本哈根Strøget大街改造前(左)和改造后(右)对比


不仅是国际城市,近年来,国内城市也越来越重视慢行系统服务品质的提升工作,积极推动慢行系统与公交、轨道融合发展,并持续推进自行车专用路建设、自行车停放秩序的专项治理、非机动车道整治以及慢行优先街区试点创建等措施。


例如,杭州为了让自行车优先过街,将交叉口非机动车停止线提前;北京、厦门等城市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等。


三、总结


“慢行不慢”,慢行是短距离的高效快捷出行方式。同时,慢行交通也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方式,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时代下,“慢生活”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无论是茶余饭后漫无目的的散步、想要深入了解城市风土人情的“citywalk”,还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骑行与健走锻炼,都值得我们去体验与感受。


因此,发展慢行交通不仅仅是空间改造、路权划分,也是城市发展与个人健康的双赢选择,值得我们从生活方式、融入城市发展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慢行交通的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城论道丨洞见城市交通 (ID:zhichenglundao),作者:王晴、郭继孚、刘奕彤‍‍‍,编辑:王婷、刘奕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