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12-21 20:57

华谊兄弟,从《1942》到《私人订制》

作为在资本界长袖善舞的影视界巨头,华谊兄弟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关于影片《私人订制》存在颇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口碑、票房以及股价。

一、一场恶评导致的大跌

据网易客户端的一篇新闻,本周二晚间,也就是12月17日,华谊兄弟举办了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私人订制》提前看片会。会后多家投资人士抱怨影片令人失望,周三开盘华谊兄弟应声跌停。某买方研究员观后感表示,片子前重后轻连贯性差,主题模糊,“绝对远低于预期”,“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此前因《私人订制》大卖预期,12月6日以来该股累计涨幅已逾30%。

关于上述分析师的口碑,以及第二天的股票大跌,是否有必然联系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票房决定一切,不管评价好还是坏。对于电影来说,意见领袖和分析师的评价不代表最大多数人的评价,也不决定票房。分析师的负面评价,以及导致的华谊大跌,仅仅是个价格调整的由头而已。红塔证券分析师韩涵,在微博中指出,“因为当前华谊的股价已经反应了近10亿的票房,在2014年公司没有大片支撑,估值明显过高的情况下,如果是我机构投资者,我会跑出来。”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杨一聪在排队买票时,发了条微信,不想说华谊兄弟的股票现在的走势、也不想评价冯导的回归贺岁档是否明智,只知道我买票的时候前面有至少五场是满座、之后的只有第一排有票和少数场次还有第二排有票、来买票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来看《私人订制》。不用多言,在这个票房说明一切的时代,已经赢了。

广发证券传大媒分析师赵宇杰也认为, 票房是由市场决定的。《私人订制》上映第一天,排片53.39%,1天累计票房8400万,这个数据包含前一天点映票房1010万。

二、从《1942》到《私人订制》

可以说,华谊兄弟吸取了去年贺岁片《1942》的教训,有情怀,更得要票房。

记得去年上映的厚重电影《1942》,虽然赢得了家国情怀和责任的口碑,但票房惨败,挨了不少投资人的骂。去年在五道口,我与台湾的同门共同观看《1942》,感受到历史和时空的穿越,压抑和悲愤;影片中一句话,“早死早托生,但是别投到这个地方”。《21世纪经济报道》专栏作者汪洋认为,那个年代,“中国不是河南人的国,河南人的国也不是主的国”。

《1942》确实不适合做贺岁片,太压抑,影院的男士居多。更得向华谊兄弟和冯导致敬!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制作这样承载了商业大片、民族担当等诸多元素和争议的大片实属不易。

去年的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还有一场PK,恶搞的《泰囧》和厚重的《1942》。最后的结局是,《1942》票房完败,《泰囧》的票房破了国产片的记录。《泰囧》是典型的低成本,大票房。从市场角度,泰囧非常成功,但有些侥幸。如果华谊1942没那么悲情,市场也不会被泰囧独享。

今年华谊兄弟反其道行之,在贺岁大片上估计要丧失口碑,赢得票房。至于资本市场的反应,依然是挨骂。

这个逻辑其实类似于报纸市场,如符合最大多数人群的都市类报纸,往往比较世俗,而小清新和有情怀的《南方周末》、《新京报》,市场回报要差一些。

在国内电视市场更是如此,在各大上星卫视,充斥了大量娱乐至死的综艺娱乐节目和灌水肥皂剧,这也是是赢得收视率的法宝。而高大上的纪录片和教育节目,很难出现在黄金时间。

三、如何走出坏口碑,高票房的怪圈?

但上述逻辑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国产电影要走一条恶俗烂片、到坏口碑、到高票房、高股价的怪圈呢?但国产电影如何取得的市场和高雅的平衡,值得探讨。

中广互联分析师熊飞认为,这种逻辑前期透支信用,后期增长会很乏力!

恶口碑电影总是给人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感觉。甚至有观点认为,口碑坏,反而更容易负面营销,反而把这些恶评作为电影整合营销和社会化营销的小环节。正如前几天华谊股价大跌时,很多人还认为那些文章是在炒作、欲扬先抑,反而增加了影片的曝光率。

不管怎样,华谊大跌引发的“血案”,应该能够完美收官。《私人订制》的商业价值将取决于票房分账、植入广告、综艺节目授权和广告分成收益、以及网络版权销售的共同收入。华谊董事长王中军曾透露,《私人订制》广告植入超过8000万,据说已经收回较多成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