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在视觉消费时代,品牌Logo要拥有足够大胆的效果才能迅速地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在过去,一个服装品牌可能需要花几十年来培养自己的审美体系,凭借设计风格来凸显特点,但现在,快速让人过不忘的方法是在白色T恤上印上品牌Logo。
时尚行业资深研究者、作家Liroy Choufan曾说:“当社交网络成为沟通的主要平台,图片比文字更有价值时,Logo非常容易被注意到。”
无字Logo更受欢迎?
Logo的设计思路基本围绕“容易看到、容易理解、容易记住”这三个重要指标。
2016年,万事达卡(MasterCard)公布了新的Logo设计,主要改变发生在将字母名称与图形分离,同时也将字样改成英文小写。
800万的高额设计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同时引出一个趋势——似乎Logo中的字样元素正在有意识地“隐身”,品牌们不再强调名称的字出现,无字Logo成为了新商业时代的潮流。
其实早在1995年,Nike就去掉了Logo中的文字元素,原本的“Just Do It”不再出现。随后,Apple、麦当劳、星巴克和其他品牌经过几次演变后,也去掉了Logo中的文字部分。
星巴克在2011年的新Logo中正式去掉了“Starbucks Coffee”字样,时任行政总裁Howard Schultz为此释义:“我们正在做的,是让Starbucks突破固有圈子,超越咖啡领域。”
万事达卡在修改Logo之后,其首席市场推广总监曾说,这样设计也是希望强调MasterCard不再只是卡类产品。
越来越多的跨界和尝试,让领域界限模糊,但也因此造就了更多的商业可能。
去掉文字的Logo的做法其实是“去品牌化的”方式,能够令人们感到亲切感,当然这是对于高知名度的品牌来说。可口可乐曾经推出“Share a Coke”的推广活动,以歌词和人名代替印汽水瓶上的Logo,营造“我们都是可口可乐”的感觉,扭转了美国下跌了10年的销量。
哈佛商学院高级讲师Jill J. Avery的研究表明,视觉意象比语言更令人想去解读广告传递的讯息。
看到Logo时,人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无字的Logo更流行?或许我们也能从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首先,来看这行字:我今年三十岁。
看到这行字,大脑首先会分辨,这是什么?属于图形还是文字?文字说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含义?
转变成为简化的英文:I’m 30。
研究表明,当我们不熟悉的语言文字出现时,例如上一句换成英文与阿拉伯数字后,我们的大脑会将其全部转化为图形与符号。同样的外国人在看到中文时,也会将其进行图形化或者符号化。
严格来讲,如果将文字的“实际表达含义”在与图形的“视觉形式美感”进行比较是不严谨的。但不可否认,图形从视觉上来看会更胜一筹。这就解答了“为什么我们普遍认为英文的印花会比中文好看”。
超级英雄们的Logo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全球的主流品牌中,欧美国家诞生的品牌Logo会避免英文的直接使用,目的是为了避免单词的含义被直接解读之后,造成的“心理廉价感”。
那些直接使用名称的Logo有一个共同点——均为自组单词或自创单词。人为创造出来的单词,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消费社解读,所以在依然被看做是图形或符号。
为品牌形象代言的媒介和生产技术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品牌们在利用更简洁的方式和世界沟通并展示自我。
审美是主观的,评断一个Logo的美和丑只是一个维度,而且是较为低级的维度。对于一个品牌来说,Logo当然不只是一个印在产品上的好看符号,也是去打开传播市场的武器,更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