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2016年,雷军说小米五年之内不上市,2018年5月2日,小米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招股书;2017年,王兴说美团不上市,2018年6月25日,美团点评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招股书。
这还不是全部,同程艺龙、齐家网、找钢网、沪江网各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已经沉寂多时,现在却突然集体奔赴香江,扎推等待登陆港股。
据德勤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预计有101只新股,相较于2017年上半年上市的68只新股,同比增加49%。
社长认为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香港淘金者。
为什么不惜自我食言,像商量好了一样选择此时集体上市?
港交所AB双股权制度的推出是一大因素。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都是经历过多轮融资,如果按照A股的“同股同权”,各位创始人将失去对公司控制权,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内地CDR推出在即,未来基于H股向A股发行CDR,显然比从美国转个圈儿容易(这个自己体会)。
但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一个“钱”字,并且这个关键因素又遇到了公司融资条款设置和宏观大环境的叠加压力。
首先,从小米和美团的招股书可以看出,优先股的设置实质上是一种对赌协议,通过特定机制,在特定时间内可以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边转换。这两种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完全不同,前者到期要拿真金白银还回去的,而一旦上市,投资方更多的可能选择转换成股权投资,因此,小米们就无需还这笔钱。
另一方面,看看现在的A股和港股,就知道市场又迎来一波“钱荒”,这与整个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此前我们都认为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不会受到影响,现在看来真是痴人说梦。一旦整个市场缺钱,联动效应立刻出现。
最近,社长和一位投资人闲聊,他本来与一位上市公司老板成立一支基金,但是鉴于目前的形势,项目暂缓。换句话说,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熟悉投资机构募资的话,就不难得出结论,这些钱大部分来自大型产业集团、上市公司老板、明星等等高净值机构和个人。现在,A股中,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超过万亿,大型企业的债务违约更是不断被爆出(只要关注今年国内债务的同学都不会认为窝在危言耸听吧)。
也就是说以前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来源——“有钱人”们现在也缺钱了,他们自救还来不及,指望他们继续往不赚钱的互联网行业砸钱?
现在还无具体数据,但是资本圈的人已经开始放风了。易凯资本CEO王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减少50%~60%,甚至70%~80%。
这就是资金链的传导效应,互联网行业已经感觉到疼了。在自身造血依然不足,外部资金无法持续进入的背景下,上市成为一根救命稻草。一方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不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还债”,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全球资金给予支持。以小米为例,其在香港可供认购的份额只有全球5%,剩下95%都是全球其它地区发售。
但是香港和全球人民就能拯救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吗?
看看小米的认购情况,此次发行21.79亿股,发行价17港元,选择了当初发行价区间的下限,而估值更是做出了让步。看到有人说这是小米为未来预留空间,好吧,你们怎么说都有道理。不过,即使在你们看来如此便宜的定价,为什么认购没有想象的那么火爆呢?要知道,投资人才是真的掏钱投票,而不是打嘴炮。
7月6日,小米公布了其认购情况,香港超额认购9.5倍,全球超额认购1.1倍。社长查资料发现,有人开始混淆概念,声称小米超额认购10倍。而真实情况是,在香港发售的份额只有1亿多股,相当于整个可供认购份额的5%而已,即大部分的份额只超额1.1倍。
这是什么概念?一般意义上,超额认购倍数越大,意味着投资者对该公司越看好。看看去年赴港上市的公司,阅文集团620倍,众安保险400倍。难道被众人捧上天的小米还不如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零头儿?
可能还是有人不服,说小米是大盘股,这两家公司是小盘股,没有可比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不过可以再具体一点,我们知道认购是保证金制度,虽然纸面上需要那么多钱,实际上不用马上交那么多钱,但认购本身就代表着市场资金的意愿力,阅文集团当时冻结5200亿元,众安保险也冻结2000亿元。那么小米呢,按照其融资额和超额认购倍数,还不到500亿元。
当然,社长不是认为小米不是家好公司,而是想说明,即使香港和其背后的全球投资市场,全部缺钱。这不是大盘股小盘股的问题,而是没有多余的钱砸资本市场了,看看小米香港认购期间,还有投资机构中途退场的。
境外资本市场以机构为主,正如以上分析,背后的金主需要资金回流,在这场不知走向的国际经济战中,都需要现金流。有钱如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推动所投公司积极上市回流资金,国际上那些投资机构背后的金主会傻到哪里去吗?
当洪水来临,谁也跑不了,互联网公司扎推赴港上市,背后是太多无法掌控的因素。不知道这样的危情时刻,能否让互联网公司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如果没有故事这根救命稻草,它们是否都可能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