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 (ID:jazzyear),作者:赵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发布GPTs(ChatGPT的自定义版本)功能两个月之后,OpenAI终于在今天上线了万众期待的GPT Store。
OpenAI宣称用户已经创建了超过300万个GPTs,许多创建者都分享了他们的GPTs供其他人使用。不过,GPT Store目前仅“充值可用”,面向ChatGPT Plus、Team(团队版)和Enterprise(企业版)用户开放。
其中,ChatGPT Team是今天OpenAI最新推出的付费版本。按年计费时,ChatGPT Team的费用为每位用户每月25美元;按月计费时,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
GPT Store被认为是下一个App Store,如何商业化也成为用户关心的话题。OpenAI表示将启动“GPT构建者收入计划”。第一步,美国开发者将根据用户对其GPT的参与度获得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AI将提供有关付款标准的详细信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入口者得天下。在AI时代,OpenAI的GPT Store能否成为那个超级流量入口?
挑战搜索引擎的新流量入口
ChatGPT是史上增长最快的应用。2024年1月初,研究机构Writerbuddy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全球50大热门AI工具中,ChatGPT的访问量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在整个AI对话机器人中,ChatGPT的访问量占比高达76.31%。
今天在GPT Store正式发布之后,谷歌最害怕的事情可能要出现了——ChatGPT巨大的流量池,可能会通过GPT Store改写互联网流量的分配格局。
与App Store商品货架逻辑最大的不同是,打开GPT Store,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搜索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AI搜索引擎”。用户可以直接在此搜索关键词,支持中文搜索。
在AI搜索框下方,才是GPT Store的分类检索货架:包括热门精选、DALL-E绘画、写作、创作、调查分析、编程、教育、生活方式等多个分类。
GPTs目前按照热度排序,使用用户越多,就越容易得到推荐,并且每周都会上新。目前官方推荐的热门GPTs为:
“AllTrails”的个性化路线推荐
通过“Consensus”搜索并综合2亿篇学术论文的结果
通过可汗学院的“Code Tutor”扩展编码技能
使用“Canva”设计演示文稿或社交帖子
通过“Books”查找下一本读物
使用“CK-12 Flexi”AI导师随时随地学习数学和科学
在GPTs的名字后面附有开发者的网站,并且可以直接跳转,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GPTs的用户越多,网站的曝光量就越大。
同时,从对话结果来看,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GPTs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比如,当打开AllTrails,让其推荐“纽约市附近的轻松徒步旅行路线”(一个预设的Prompt),它会给一个长长的、带有图片展示的详细路线规划,并且可以直接跳转到第三方网站。
越早开发、使用人数越多的GPTs,将会获得早期的流量红利,会对广大的开发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或许,GPT Store将直接挑战传统搜索引擎。未来互联网的搜索开关,很可能会从搜索引擎,慢慢迁移到GPT Store等生成式AI的对话入口。
不仅仅是一个Store
抢夺AI时代的流量入口,OpenAI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Store曾助力苹果构建强有力的护城河,并让苹果公司在非常长的时间里稳坐第一大科技公司的宝座。GPT Store会是下一个App Store吗?
LanguageX联合创始人李光华告诉“甲子光年”,过去两个月,他对GPT Store的态度发生了一次变化。
在去年11月OpenAI刚宣布推出GPT Store时,李光华认为,GPT只是大语言模型,缺乏iPhone与iOS垄断的基础设施地位,恐怕只能在大模型公司中占有一定份额,但远不如苹果的App Store。在体验中,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定制效果很差。
但今天,李光华的想法改变了。他认为,GPT Store的1.0,可能是一个类似App Store的应用商店,但2.0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玩法与空间——不仅仅是更多的应用,而且是未来的“AI模型市场”。更震撼的是,GPTs或Agent之间的互动与交易将是自发的,GPTs与GPTs之间可以互相买卖自己。
这样一来,GPT Store就不是一个工具市场,而是一个“硅基人才(Agent)市场”,Agent可以单独完成任务,在需要时主动找其他Agent合作,组合成新的工作流程,完成复杂的业务。如果是这样,GPT Store就是AI版的自由职业平台,OpenAI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硅基人才公司,就像Airbnb本质上是全球最大的酒店,滴滴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一样。
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在看过去年11月的OpenAI Dev Day之后,也分享了他的看法:OpenAI比较像PC时代的“Intel+Microsoft”两家的结合,提供了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及最核心的几个杀手应用,通过技术升级+大资本投入的规模效应来形成壁垒,同时做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和超级应用。
如果AI时代的操作系统一旦建成,第二名就很难有机会了。戴雨森认为,大资本投入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被挑战的可能性,但操作系统形成的网络效应和非常高的迁移成本,基本上难以挑战,并且可以赢家通吃,“Dev Day之后很多人哀嚎OpenAI干掉了很多startup,本质上还是因为这些startup在做计算器、写字板、浏览器这样要么很简单没门槛,要么操作系统肯定会做的事情。”
国产“GPT Store”卡位战
比尔·盖茨去年11月曾预测,AI代理(Agent)将是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平台,不仅改变每个人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还将在五年内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2024年,或将是AI Agent的爆发之年。
因此,除了OpenAI之外,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公司、AI应用层公司,想要争夺类似“GPT Store”的入口,即Agent平台。据统计,不少全球大厂、国产大厂以及AI创业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gent平台;在AI应用层的垂直场景的软件公司,比如飞书、钉钉,也发布了各自的智能伙伴或超级助理,本质上就是面向业务场景的Agent。
国产GPTs平台一览,图片来自郎瀚威 Will ,数据截止到2024年1月3日
OpenAI的GPT Store是一个面向to C市场的Agent平台,而在国内,更多的公司选择了to B。在本周钉钉的超级助理发布会后,钉钉总裁叶军向“甲子光年”等媒体阐述了钉钉做AI Agent Store与OpenAI的差异性。
叶军表示:“最大的不同在于场景。钉钉过去八年积累了从组织数字化到业务数字化最丰富的场景,个性化的数据积累,以及低代码构建的可操作的执行系统。而OpenAI只能从头开始构建。”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也曾表达过场景的重要性。他认为,GPTs离人工智能的App Store还差得有点远。OpenAI之所以发布GPTs,是希望大家帮助他们来寻找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
在to B市场,AI Agent的落地场景有很多,AI从业者杨昌将其总结为三个:“第一个是销售、客服和营销,是AI Agent可以显著提升效率和效果的领域。几乎所有平台,都聚焦在这几个领域;第二个是低代码、无代码和RPA,是AI Agent落地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在全自动的AI Agent到来之前,这三个是相对成本更低,且效果更可控的;第三个是专家知识和SOP,是AI Agent 得以在企业落地的关键。”
他也表示,AI Agent有三种落地形态,而且可以在一家公司共存,包括Copilot的工作助手、业务自巡航和自主智能体(Autonomous Agents)。
目前,AI Agent在to B行业的落地仍在早期,但大模型的生态之争、入口之争,已经正式打响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 (ID:jazzyear),作者:赵健